戰國時代天下紛爭,合縱連橫唇槍舌劍

2022-01-14 戰爭事典


影片《大秦帝國》劇照

縱橫家是先秦九流十家中聲勢顯赫的一個流派。戰國中期到西漢初期,該流派在世間廣為傳播,上自公子王孫,下至布衣士子,多為他們揣情摩意、權謀機變的學術傾倒。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該流派才日漸式微。然而,今天的很多心理學與語言藝術理論又來自該流派。

 

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倆所著的《太史公書》,也就是《史記》,囊括了先秦諸子百家。其中有老莊的清淨、孔孟的仁義、墨翟的兼愛、申商的法術、惠施與公孫龍的離與合,鄒衍與鄒奭的談天與雕龍,更有用三寸舌撥動天下的蘇秦與張儀。

 

依《史記》記載,蘇秦、張儀二人是同學,同為鬼谷先生的弟子。鬼谷先生名王詡,因隱居於鬼谷,遂自稱為鬼谷先生,門下弟子著名的有龐涓、孫臏、蘇秦、張儀等人。他囊括兵家、縱橫家以及方術等多種學說,是不世出的傳奇人物。蘇、張二人學成出山後,蘇秦先走上仕途,以合縱山東諸國,成為六國共相顯貴。張儀投奔蘇秦,卻中了蘇秦的激將法,憤然西入秦國施行連橫,二人一縱一橫,成為左右時局的大人物。

 

但有關鬼谷先生的記載虛無縹緲,他是否真的存在,他是一個人還是幾個人的代稱,都有爭議。不過,歷史不能俯首於傳說,真實不能困惑於迷霧。既然目前並沒有可靠證據證明鬼谷先生真實存在,就不在此多談他的事情了,那麼,縱橫家的興衰又依靠何人呢?

 

所謂縱,全稱「合縱」,意為「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眾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被強國吞滅。所謂橫,全稱「連橫」,意為「事一強以攻眾弱」,則指弱國與強國聯合進攻其他弱國,以此達到吞併土地的目的。

 

縱橫家開始受人矚目,有時人如此評價:「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公孫衍與張儀一縱一橫,是縱橫流的兩位始祖。

 

公孫衍,魏國陰晉人,先於張儀入秦,在公元前333 年被秦惠文王封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國數一數二的高官,此前商鞅亦曾任此職。公孫衍擔任大良造後,創下俘虜魏國宿將龍賈,攻克上郡雕陰,斬首八萬的戰績。然而不久,他就在與張儀的明爭暗鬥中失利,入魏為將,官居「犀首將軍」。

 

犀首原為魏國常設的武官職位,後因公孫衍名顯諸國,就成了公孫衍的專門代稱。雖然魏國在文侯、武侯、惠王祖孫三代的經營下,最先成為戰國初期強盛的國家,號稱「表裡山河」,但因先後兩敗於齊,又被秦國攻佔了河西郡、上郡,已實力大損,有了日薄西山之相。西方的秦國則在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秦惠文王即位後雖然處死了商鞅,卻保留下新法。他更在張儀、樗裡疾、司馬錯等能臣的輔佐下,將秦國治理得日益強大,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


 

公孫衍鑑於雙方實力對比,決定施行拉攏別國,聯合出擊的合縱策略。公元前325 年,魏、齊兩國聯合伐趙之戰就是公孫衍主導的合縱試驗。趙國在兩國的打擊下,接連戰敗,丟失了平邑、新城等地。

 

憑藉這個勝利,公元前323 年,公孫衍發起了「五國相王」運動。該運動是公元前334 年,魏、齊兩國「徐州相王」行動的延續,目的是讓魏、韓、趙、燕、中山五國承認對方君主的王位。公孫衍的本意是提高各國的國際地位,加強彼此合作和遏制秦國,推行合縱政策。但各國之間很快就產生了齷齪。齊威王覺得中山國實力太弱,卻與中山王同為王爵,是對自己的侮辱。因此,他不承認中山有稱王的資格,進而打算聯合各國廢除中山國的王號。雖然此舉沒有成功,但沉重打擊了公孫衍的合縱大業。

 

與此同時,秦國在實施連橫策略。該策略的策劃和執行人就是號稱三寸舌說動天下的張儀。

 

張儀,出自魏國公族遠支。他登上歷史舞臺之初曾遊說楚王,不僅未成功,據說還受了屈辱,留下了「舌在,足矣!」的名言。張儀離楚後途徑東周入秦,受到東周昭文君的國士禮遇和大力資助。昭文君還承諾如果張儀此行失敗,願將東周國交給他管理。不論昭文君此舉的初心如何,張儀確實在東周的幫助下聲勢大增。公元前329 年,張儀見到了秦惠文王。當時正值楚魏大戰,張儀說服秦國出兵助魏,魏國因而在陘山擊敗楚軍,秦國正式將河西地區收入囊中,並開始連橫政策。

 


張儀模擬東進攻韓計劃圖

 

連橫與合縱的一個明顯區別是同盟裡各國的關係不一樣。合縱,眾多盟友為平等關係,彼此間依靠盟約行事,無主導方與從屬方。連橫是強弱勢力結盟,故而有主導方。各國都不願成為別國的附庸,所以連橫比合縱的難度大,需軟硬兼施才能成功。

 

要想身居主位,在名號上就不能落後於人,所以張儀出任秦國相邦後,首要大事便是秦君稱王。

 

公元前325 年四月初四,秦惠文君按照魏、齊兩國「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請魏、韓兩國君主入秦推尊秦君為王。同時,他也承認魏韓兩國的王號,但也迫使魏王作為御者,韓王作為車右,為其駕馭馬車。這樣的外交勝利,自然廣受諸國君王關注和豔羨。畢竟在王侯眼中,既得利益到手才是實在的成果,這也是縱橫家迅速在國際走紅,吸引諸多弟子追隨的原因。

 

然而,縱橫家過分看重外力的影響,往往忽視了在國內進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的重要性,他們誇大陰謀詭計的作用,並將其看作是國家強盛的關鍵。這雖然是縱橫學派的短處,但也是由當時國際大環境所決定。

 

戰國中期,魏國衰弱後,楚國由於國體原因,不能像秦國那樣實施君主集權制,所以,雖然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戰力卻不及秦國。當時與秦並列為一等強國的,是位於東方的齊國。

 

齊國東到大海,西部和北部以黃河為界與諸國為鄰,南部包含泗上十二諸侯,在淮河流域與楚相連,是當時最富庶的國家。戰爭是國力的延續,有強大的國力為基礎,才能在戰爭中發揮更大的優勢。公元前320 年,在秦、魏兩國共相張儀的推動下,秦、魏和韓三國引兵東下,結果被齊擊敗,連橫策略受挫。魏惠王得以脫離秦國影響,驅逐張儀回秦,重新以公孫衍為相,轉為合縱陣營。

 

受合縱連橫影響較大的是並稱「三晉」的趙、魏、韓三國,其中又以魏、韓兩國為最。這兩國處於四戰之地,地狹民眾。時人言:「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兩國是秦、齊兩國著力爭取的對象,因此當兩國重新成為合縱方後,秦內部就下一步的國家戰略展開了討論。

 

秦國地處當時中國的西部邊陲,北有匈奴、義渠,西有氐、羌,南有巴、蜀。因此,秦國被關東諸國視作半戎狄國家,遭到排斥。然而,秦國統治者卻認為自己如今據有關中,是西周名正言順的繼承者,所以一直圖謀向外擴張,建立「王業」。如何建立王業,秦內部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是張儀主張的「攻韓劫天子」:進攻韓國,佔領新城、宜陽等地,使秦東出洛陽以窺周室,佔有象徵天下的九鼎,挾天子號令天下。二是司馬錯主張的「取地戎狄以富國」:首先攻滅西南戎狄之首的蜀國,佔據天府之國以此利盡西海,而且蜀地位居長江上遊,可以從水路東下攻楚,正所謂「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這兩種方針與二人所屬流派的治國理念有關。前文說過,縱橫家重視短期利益,攻韓劫天子,威懾天下帶來的效果使張儀為之狂熱。然而,身為兵家的司馬錯卻認為這種策略會使各諸侯畏懼秦國,堅定他們合縱摒秦的決心,看似威風無比,實則不久就將舉步維艱。佔領巴蜀才是悶聲發財的大手筆,既不會遭到諸國的敵視,還能使各國放鬆警惕。

 

秦惠文王最終選擇了司馬錯的方案。巧的是,蜀中當時正在上演「三國演義」,蜀、巴、苴三個國家時有戰爭。原來巴、蜀兩國世代為仇,苴則與巴為友,共同抵抗蜀國。蜀王大舉伐苴,苴國君主向秦求救。秦惠文王應邀出兵,以司馬錯為將,由漢中經石牛道伐蜀。雙方激戰於葭萌,蜀王戰敗被殺,承載著三星堆文明的古蜀國滅亡。隨後,秦又滅了苴、巴兩國,從此,蜀中成為秦國大後方。張儀的提案雖然當時擱淺,但後來有人為他實現了。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17》

華盛頓的將略——扭轉美國獨立戰爭危局的特倫頓之戰  

第二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興亡簡史  

自毀長城之亂——南朝劉宋景平宮變考略  

秦王玄甲破陣樂——定鼎李唐江山的虎牢關之戰  

戰場背後的口舌——戰國時代的縱橫家

相關焦點

  • 天下布武 日本戰國時代
    當天皇直接被權臣架空,以武士為主角的戰國時代就開始了。 鎌倉幕府、室町幕府輪番登場日本進入戰國時代藤原氏是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唐朝引入中華文化的功臣家族,在天皇取得國家權力之時,這個家族就獲得了很高的地位。隨後其家族成員一直以類似宰相的身份存在。
  •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為何有人認為五代十國是最黑暗的時代?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為何有人認為五代十國是最黑暗的時代?戰國時期通常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這段時間,它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一個大變革時期。據悉當時經過春秋爭霸戰爭後的中原大地上,周朝境內的各大諸侯國數量急劇下降,特別是在韓、趙、魏推翻智氏後,開始了七雄爭霸的格局。
  • 日本戰國的「初代」梟雄:織田信長及「天下布武」的信念
    從十六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戰國大名始成氣候,互相成割據之勢,直到七十年代,有強大資本和軍事實力的大名逐漸穩定下來,從而開啟了日本戰國時期「群雄紛爭」的亂世年代。 所謂「群雄爭霸」,這一點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極為相似,這也是日本「戰國時代」名稱的由來。因為自十六世紀七十年代以後,不少大名及其領國已經初具規模。
  • 何止《王者天下》!日本人超愛中國春秋戰國時代!
    而且除了《三國志》之外,熱切的視線尤其投向春秋戰國時代。       其中,具有壓倒性人氣的是《KINGDOOM》(中國名:《王者天下》)。      關於《王者天下》,我曾在本專欄中介紹過(《殭屍先生》和《王者天下》讓日本年輕人追捧的「中國」),而這一作品最近重新受到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被拍成了真人版電影,2018年10月正片的影像被部分解禁。
  • 好書推薦 |《日本戰國演義——天下布武》——回顧神奇國度傳奇歷史
    幾經輾轉後,《日本戰國演義——天下布武》這本書進入了我的視野。日本,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它孤懸海外,文化發展獨樹一幟,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及日本本土化的承襲,日本的儒家文化思想逐漸自成一派,形成了日本本土特有的武士文化風格。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來形容這種日本本土文化。「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徵,「刀」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體現。
  • 日本戰國時代的「孤獨天下」:淺井三姐妹的動蕩人生
    淺井三姐妹隨著電視劇《孤獨天下》的熱播,獨孤家三姐妹收穫了一大堆的粉絲。中國有獨孤三姐妹的傳奇,日本歷史上也有淺井三姐妹的故事,她們分別是淺井茶茶、淺井初以及淺井江。她們其實就是織田信長的外甥女,她們的母親是日本戰國時代第一美女阿市(織田市),父親則是戰國大名淺井長政。1570年4月,信長打破了與淺井長政的同盟,淺井長政同其展開了多年的戰爭,小谷城破之際,淺井長政交代妻子阿市務必要活下去,自己則在城裡剖腹自盡,死時28歲,而當時的淺井茶茶、淺井初以及淺井江分別是7歲、5歲、3歲。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商君書·更法》 說起變法,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確實,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發展進程中變法改革的黃金時段,在那一歷史時期,幾乎每一個諸侯國都曾經進行過變法。
  • 幕府風雲——日本的戰國時代
    對於影武者的叫囂,武田信玄平靜的回答道:「我的確是個罪大惡極之人,我放逐生身父親,殺害親生兒子,為了奪取天下,不擇手段。現在四處戰爭頻起,除非有人出來一統天下,否則天下仍會是血流成河、屍體成山的情況。」  武田信玄的這段話,道出了戰國時代群雄割據爭霸的本質——勝者為王。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天下收藏-春秋戰國玉器
    中國古代玉器中,春秋戰國玉器一直深受廣大藏家們的喜愛。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之精、造型之靈動也是歷代玉器之中的精品。紫色百合香與您暢談天下收藏故事,使您對春秋戰國玉器的特點更加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二、春秋戰國-玉器與禮學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多為王室貴族所喜愛和爭先選用的品類。春秋戰國文人把美麗的和田玉與我國傳統的禮學一起結合研究分析,所以玉有五德、君子比德於玉這樣的深奧學說便應運而生。三、春秋戰國-玉器特徵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一般多為「虎形眼」。這種「虎形眼」兇猛異常,會帶給人一種氣勢威武之感。
  • 戰國時代,巴蜀在幹什麼?
    但事實上,這片低調的土地,卻是決定戰國歷史走向的重要砝碼。早在殷商時代,四川盆地的巴族與蜀族,就已形成了十分先進的文明。發展到戰國年代時,當地的蜀族已建立了政權,巴族雖說還以部落為主,但農業手工業都已相當發達。以《華陽國志》記載,戰國中前期時,巴蜀地區的絲織品與玉器早已暢銷天下。物產也出名豐富。
  • 此國與中國類似,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南北朝與戰國時代,還自稱中華
    據說,日本起源於中國秦朝時期的徐福東渡,而且這個國家後來還出現過南北朝以及戰國時代,與中國歷史非常相似,還自稱「中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達800多年的春秋戰國的亂世局面。秦帝國,人口超過了3千萬,領土疆域面積巔峰時足有340萬平方公裡。秦始皇在政治上實現了人生巔峰,於是突然萌發了長生不老的遠大理想。
  • 盤點戰國時期四大名將排名
    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 ——鬼谷子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是一個烽火狼煙的時代,也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好戰。 那麼你知道戰國著名的將領有哪些嗎?
  • 3D超顏值戰國!哥們網新遊《戰痕天下》核心玩法首曝
    當眾多廠商樂此不疲的超老梗,無數玩家在「韓國整容式」頁遊中苦海掙扎之際,哥們網重拳出擊推出3D超顏值新遊——《戰痕天下》。這一次,我們將跳出老梗,玩轉戰國時代!而最重要的是,這遊戲可好看了! 仙俠頁遊的劇情,基本上是:「主角龍傲天機緣巧合穿越仙劍、軒轅劍混雜的時代,展開了一次打怪把妹的救世之旅。」 西行頁遊的劇情,基本上是:「主角龍傲天機緣巧合穿越西遊記,以及各種不知名妖怪混雜的時代,展開了一次打怪把妹的降妖之旅。」 還要繼續說下去嗎?這都是真實的故事!
  • 日本戰國時代題材電影推薦
    日本戰國時代題材的電影有很多,這次給大家推薦幾部小十郎看過的日本戰國時代題材的電影:關原之戰 (
  • 春秋戰國:一個不安卻充滿活力的時代,「變」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在這期間內所出現的各種變革,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成為影響時代發展的重要變因。時代的巨變伴隨著諸侯爭霸與圖強的激烈競爭,於是掀起改革變法的狂熱風潮。 春秋戰國時代的大變動,簡言之,是一場「禮」與「法」之爭。無論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皆與西周產生完全不同的型態。而時代變動之中,春秋與戰國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 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化勃興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時代。這個時代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一直是人們思考的最重大的課題。西周時代的學術、文化、教育等活動,與宗教和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祝、宗、卜、史等官員掌管著宗廟祭祀、記言記事等有關的文書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動就是從這些事務中產生的。那時,平民中間是沒有文化活動與事務的。東周時,以周天子為代表的世襲統治貴族沒落,地位下降,與文化與技術相關官員得不到奉養,失官後紛紛流入民間。
  • 薪聲 | 章智恆:《小和田哲男<戰國:制富者制天下>評介》
    小和田哲男《戰國:制富者制天下》評介摘 要正如內藤湖南所指出的,日本戰國對於日本的近現代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日本戰國史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不過,將視野繼續上移,針對日本戰國時代的研究,則依然數量較為有限。[4]在這一狀況下,商務印書館於2018年所引進的NHK(日本放送協會,以下簡稱NHK)《倒敘日本史》叢書,有助於國內研究者乃至於一般大眾進一步了解日本歷史,也就凸顯出了獨有價值。以下,筆者就擬對收入該叢書中的小和田哲男先生(以下敬稱略)所著《戰國:制富者制天下》一書進行評介。
  • 日本戰國時代的他本可以問鼎天下,卻成為別人的墊腳石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而他的傳奇是由一場名為「桶狹間之戰」的戰鬥開始的,這場戰鬥中織田信長擊敗了上洛的今川義元大軍,並斬殺了他
  • 戰國時代,是一個黑暗森林
    戰國是一片「黑暗森林」,秦國就是那個「降維黑洞」,而我們的文明,差點「死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