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藍鯨渾水
「沒事,因為網絡暴力遭受抑鬱症的人挺多的,我現在已經走出來了,你問吧。」
2012年,還在讀大學的瞬瞬就經常在天涯、愛物等論壇上分享自己的購物心得和時尚看法;
2014年,入駐微博後,瞬瞬憑藉自己對時尚的敏感度,藉助當時風靡的洛麗塔風、JK制服風格等日系潮流獲得了一大批粉絲;到2015年,微博活躍粉絲數量就達到了10萬。
「那時候微博的商業性並沒有那麼強,我不過是喜歡打扮自己、喜歡分享的小女孩。」
瞬瞬以為,自己的分享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但隨著關注她的人越來越多,一場風暴卻已在醞釀之中。
「到現在我都記得第一個攻擊我的評論『瞬瞬長這麼醜、脾氣這麼差,為什麼還能火啊?』」
「這條評論有幾十個點讚、十幾條跟風回復,每一條回復我都點開一個一個看完了。」
圖片來源:瞬瞬發布的視頻截圖
「有一個人出來罵,跟風的人一下子就都來了:有的人來看笑話順便踩一腳,有的人只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來吃瓜。」
「我自己確實不是那種讓人印象深刻的大美女,但女性的外貌從來不是原罪。」
從那之後,瞬瞬隔幾天就會遭受一次body shame(身體羞辱)。
「如果只是外貌攻擊,也許能夠承受。可是後來逐漸發展為無中生有的謠言,比如說攀上富二代、被包養、做別人的小三等損害我人品的惡言惡語。」
圖片:瞬瞬受到的部分惡評
接連不斷的網絡暴力仿佛最後一根稻草,把本就遭受家庭變故的瞬瞬推入了抑鬱症的深淵。
「我當時那段時間感覺人生都失去了意義,也有過自我了斷的想法;如果能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希望自己能在18歲那年先去整容,把那些不好的地方都先整掉。」
「一開始,我也想不懂他們為什麼要罵我」
網絡暴力是網際網路誕生成長的伴生物。從可以使用匿名的虛擬帳號存在這世界的那一刻開始,人們心底的黑暗就從牢籠中伸出了一個小小的觸角。
-路路,敏感話題up主,2w
「離開網際網路,網絡暴力就是現實世界中的『互噴』、『罵街』,是網際網路把它放大了。網絡的奇妙性在於,無論你的觀點有多離譜,總能找到和你有一致性的一群人。這就演化成了1V多、多V多的暴力行徑。」
-甜妹,知識區UP主,10w
「網絡暴力無非就三個維度,第一種是輸出相左的觀點;第二種就是開始攻擊你的外在;第三種就是更猛烈的人身攻擊,甚至延伸到對所處群體的無差別攻擊。」
「第一種其實很正常,現實中和你唱反調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第二種和第三種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碰見一個人指著鼻子說你醜。那一瞬間會覺得很難理解,也想不懂為什麼。」
-小西,知識區up主,3w
「他們甚至連我的視頻都沒有看完就開始罵我。」
「我曾經發布過一個關於『掰彎直女』話題的視頻,其實視頻的整體意思是在解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但很多人點進來只看了開頭,就認為我在引導大家去掰彎直女,直接開始攻擊我。」
有很多人,他不會去完整地看完你的視頻,也不會去思考你表達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他就是抓住了一個點,對這個點進行猛烈攻擊。
而有時候,他們罵你,是因為他們是所謂的「家人」。
-小宇,情感類微博博主,13w
「去年,我發布了一條關於「嫉妒」這個話題的微博,被轉發進某個超話。結果就有很多(男性)網友從性別角度來攻擊我,一開始還是在說觀點,後來就發展為人身攻擊。」
「讓我感到特別詫異的是,他們不是通過評論罵我,也不是私信,而是專門發一條微博來罵我,然後帶著tag#,再@我;再@他們所謂的『家人』,呼朋喚友地一起來罵我。」
「有很多人是純粹為了聲援支持(他的好友)來攻擊我。他們甚至壓根不在意我到底說了什麼,也不在意我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就是覺得『我好朋友讓我罵他/她,那他/她就肯定是錯了』。」
網絡暴力往往是一種群體行為,一群人因為同樣的觀點和信仰聚集起來,在彼此認同中構築著情感共同體,在情感的推波助瀾下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被網暴難道是宿命嗎?還是一種代價?
KOL,這個稱號,不必賦予它過多的意義,不過是多了些附和的聲音罷了,但附和的代價是那些質疑、反對、批判、否定等等都會奔著最初的發聲者而來。
-小宇,情感類微博博主,13w
「被誤解不是表達者的宿命,我覺得被罵才是。」
「其他人在我的內容的基礎上轉發點讚、進行二次創作或者多次解讀,其實這些行為與我表達的意義是關係不大的,甚至是無關的。但結果我還要因為這些挨罵。」
一場網絡暴力,很多時候可能和本人沒有什麼關係,可能演變到最後都忘記出發點是什麼,只不過是各種類型的人,藉助某個熱點,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尋找自己的存在感罷了。
「後來我開始陸續接商單之後,我承認自己是從這種(影響力)賺錢了,我會把『被罵』看作一種成本。你得到了什麼,總要捨棄什麼吧。這樣想,其實比較容易接受了。」
所謂KOL也好,泛化一點來說譬如網紅、流量明星、大V 等等,只要獲得了網絡輿論場中的影響力——這種切實的權力,那麼就必然要為此付出代價,被網絡暴力好像已經成為了這個代價中的一種。
「也許網絡暴力是一種成本吧,是擁有更大話語權和影響力的成本。」
「逃避、反擊、律師函,我都試過了
-小宇,情感類微博博主,13萬粉絲量
「面對網暴,說實話,除了拉黑舉報刪除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了,送給大家四個字,多說無益。」
「我也努力思考過,如何去解釋去挽回這個局面,如何去順利駁倒這群不講道理的人,但實際上,當他們開始攻擊你的時候,就已經說明你們的三觀是不一致的了,你再怎麼解釋都沒用。」
根本上就不是一類人,互相理解是一種奢望罷了。
「而且一旦你擁有了龐大的粉絲體量,那你的反擊和維權行為,在路人眼裡,不是『自己賣慘』就是『網暴別人』」。
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博主,正面回應很容易被看成是在煽動粉絲攻擊,甚至有時候確實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嚴重後果。
「卡夫卡鬆餅君」她是網暴的受害者,也曾是網暴的施害者。
2020年2月,她收到一條評論「松松君有小肚腩哦」。
也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偏差,她認為這涉及到對女性群體的body shame(身體羞辱),專門拍攝一個視頻來反擊。
之後她掛出一條據說是「為第一個被網暴的人說了句話」的評論,沒有給ID打馬賽克。
這一動作直接引發了超出她本意的後果,並且越來越滑向失控,大量關注她的的粉絲對這兩位進行了網暴,直接導致帳號的註銷。
事情發生後,有人指責她「網暴素人」,有人開始懷疑她「病歷的真實性」,慢慢地,弔詭的一幕出現了:網友以「討伐引導網暴者」為由,發起了一場網暴。
今年在b站出圈的法學老師羅翔老師說過:
「不管你的粉絲有多少,其實都是虛擬的。人能影響的人,或者說人能真正影響的人,其實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謂的被你影響,只是片刻的情緒感動罷了。」
對於KOL來說,你其實控制不了你的粉絲,甚至你對他們的影響力都是有限的。
他們會因為你的一句話去網暴別人,卻不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停止網暴。
-小西,知識區up主,3w
「我會把我覺得合理的評論置頂,比如有一條評論是『我覺得很多人都沒有好好看完這個視頻.......』我想用這種方式嘗試去引導更多的人,耐心把視頻看完再發表觀點,而不是一上來就想當然地開始攻擊。」
「我很少刻意去進行回應或者反駁,只要不是無差別的群體攻擊,我一般就無視或者拉黑刪除舉報。」
「對於一些惡意的評論,我反而會選擇留下,因為持有其他觀點的人會來進行反駁的,我沒有親自去爭論的必要。」
「正主」下場,到頭來扣上的,是「帶節奏」的嫌疑,再無其他。
-瞬瞬,時尚美妝博主,13w
「面對網暴,KOL本身是很被動的。不管是罵我的人還是幫我說話的粉絲,我都沒有辦法控制別人的行為和想法,只能控制我自己的言行。」
「一旦你試圖去回應或者反擊,在別人眼裡是坐擁幾萬粉絲的KOL在煽動粉絲攻擊素人。」
「但是本身而言自己是受害者,變成了一個加害者,這些網暴別人的人反而抱著一種我弱我有理的心態。」
「但如果沉默以對,特別是對於一些似是而非的個人道德有關的謠言,別人也會覺得沉默就是心虛,之後可能會成為洗不掉的汙點。」
「我發過好幾次長微博澄清,但基本沒有什麼用,反而引來更多看熱鬧的人。」
「走投無路的時候我發過律師函,最後也只是封了罵我罵得最狠的幾個帳號,造成的聲譽上的損失和心理的傷害是沒有辦法挽回的。」
「後來,我學會了與被網暴的自己和解」
-小宇,情感類微博博主,13w
「其實KOL、網紅啊,我覺得都是很割裂的一種生活狀態。網絡上的狀態和現實中的生活是分裂的,我所遭受到的(網絡暴力)沒有嚴重到說危害線下的生活。那我選擇的,就是網絡中發生的就留在網絡上,不要帶到線下讓自己痛苦。」
-路路,敏感話題up主,2w
「被罵的時候要想開一點,只要沒有延伸到線下,他就對我沒有造成任何實際上的傷害;關掉電腦、關掉手機,沒有造成我任何實際上的損失,那我無視處理就好,不予回應。」
「或者換個思路想,不處理放那也挺好的。他們罵我,我才有爭議、才能有熱度,彈幕數量和評論數量顯著增多,還能給我增加權重。」
-阿菊,時尚領域up主,11.4w
「在開始的時候,我會反覆去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就像評論中這樣?會反覆去看評論,會開始否認自己,會懷疑他說得到底對不對。」
「我大約用了1-2個月來調整自己,降低自己的更新頻率,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安慰還有許多其他網友的鼓勵都幫助了我,更重要的是,我明白,我自己做視頻,最本質上是想給大家帶來快樂,也給自己帶來快樂。」
圖片來源:阿菊發布的視頻截圖
「我不再去懟評論、不再去看它們,用更加直截了當的方式去對待,比如找平臺投訴、拉黑刪除舉報一條龍。」
「做自媒體應該是一份開心的職業,是把日常的快樂分享給大家。」
「可能我們無法反擊,但我們願意發聲」
2020年12月,阿菊和瞬瞬上傳了視頻,選擇把自己所遭受的網絡暴力講述出來。
「如果把所有事情返回到最初想做KOL的原點,不過是想給大家一些很好的參考,堅持分享一些自己的經歷。如果大家需要一把尺子,我想做尺子底下的白紙。」
這個世界上總要有人站出來去說,這個事情是不對的,是不值得宣揚的。
視頻上傳後,阿菊在後臺收到了許多私信。
「看到那一條條的私信,我才發現原來有那麼多人都經歷過這份痛苦。」
「所以我認為KOL一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發聲,是對網絡暴力整體發聲,不是針對某一個觀點或者某一個網友發聲。」
「作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我公開地去談這件事至少可以正面表達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或許也能給有類似經歷的人帶來一些支持和力量,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另外也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去正視這個問題吧。網暴和body shame 都是很嚴肅的事情,它們值得在社交平臺上被更嚴肅地思考和對待。」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讓更多人產生認同感、責任感,明白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把正確的理念宣揚出去,這才是一名KOL最值得被喜歡的理由。
今天願意和大家聊聊「網絡暴力」的這些KOL,幸運的是,他們從一場場風暴中走了出來。
但我們也知道,有很多KOL因為網絡暴力,退出了賽博空間,甚至離開了人間。
網絡賦予了KOL更響亮的「話筒」,也附帶贈送了更聒噪的「收音器」。當一言一行都被赤裸裸地袒露在世人眼中,網絡暴力的發力點仿佛無處不在。
KOL,最容易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也最輕易能夠發動一場網絡暴力。
為保護隱私,受訪者名稱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