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佳音
來源:新民晚報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天落下帷幕。作為全球第一個重啟的國際A類電影節,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後我國舉辦的首個重大影視類國際文化活動,2020年的上影節,無疑是特別的——第一次嘗試30%上座率,第一次舉辦露天電影展映,第一次不評獎不辦典禮不走紅毯……我們為全球的電影行業和觀眾呈現了一個舉辦電影節的「上海方案」,特別並且令人難忘。
難忘之外,更想要說感謝。
感謝上海國際電影節,以創新融合的思路,嘗試展映轉型,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以影院展映、露天放映和線上放映三線並進的方式,讓市民分享中外電影文化的成果。電影節開票日正逢全國影院恢復開放首日,兩件中國電影的大事交集在一個雨後初晴的上午,碰撞出中國電影重新出發的最強音。當天,影院展映電影票在兩小時內幾近售罄,工作人員迅速尋找海內外片方爭取授權加場,80多個加場的電影票也被秒搶。
雖然本屆電影節採取疫情防控措施,每場售票率30%、每個影廳每天放映不超過4場,展映影院數量減少,但展映中外電影仍然達到322部,世界首映、國際首映、亞洲首映和中國首映有232部,在29家電影院共放映1146場。不少市民發現,新開闢的露天放映板塊,讓大家看電影似乎更加方便了。7月25日起,在上海新天地、松江地中海、大寧音樂廣場、環球港等7個商圈,電影節期間天天有露天電影可看,有的還要延續到本月中下旬。從7月27日開始,浦東36個社區的放映點也點亮了銀幕,一部部「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成員機構推薦的各國和地區影片,吸引觀眾進入「仲夏電影之夜」,助熱上海的夜間生活。
感謝從北京、山西、海南,從天南海北趕來上海的電影人。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以線下線上方式進行的金爵電影論壇、電影學堂上,國內外電影人吐露心聲、提出建議、闡述觀點、交流創意,氛圍熱烈。旁聽一場場論壇,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國的電影人沒有停留在遭受重大挫折的回憶中。他們說:「疫情沒有讓我們停頓,反而給了我們創作的準備、打磨和籌劃時間」;他們還說:「疫情提供給我們一個思考、積澱和練內功的機會」。他們表達的,是如何化危為機,如何加強團結,如何戰勝困難,如何承擔推動中國電影向好發展的責任和使命。
主講「電影學堂」的中外名家除了中國導演賈樟柯,其他如美國編劇、製片人詹姆士·沙姆斯,法國編劇、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日本導演河瀨直美與是枝裕和,菲律賓導演拉夫·迪亞茲等通過社交視頻平臺與聽眾線上交流。拉夫·迪亞茲在這段時間裡,拍攝了一部短片和一部長片,他對在線聆聽的中國同行說:「想抗擊疫情嗎?那就去拍電影吧。」編劇、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說:「今年對於每個電影人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舉辦,象徵著希望。」
疫情倒逼電影節改變傳統模式,從網際網路尋找創新突破的機遇。本屆上影節取消了評獎,但發布金爵獎、亞洲新人獎官方入選片,是對一年來中外電影工作者創作成果的肯定;我們看到,《風平浪靜》《吉祥如意》《再見奈良》等一批世界首映影片被送到上影節參加展映,受到好評;「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成員用線上推送作品參映、設置雲展臺的方式參與「一帶一路」電影周;壓縮了活動規模,但電影節主要板塊活動一個也沒有少。
但最值得感謝的,其實是這座城市的市民,是愛電影和愛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影迷。
或許很多年後,我們都還會記得這樣一屆,拼手速和運氣搶到影票,進入影院時還須測體溫、出示健康碼,觀影時要全程戴好口罩的上影節,也還會記得置放於影廳門口的備用口罩、洗手液,以及被統一「收納」的飲料和食物。但幾乎每一個來到影院的市民,哪怕是從外地專程來觀影的電影愛好者,都對防控措施給予默契配合。
其實,這一屆的翻譯字幕都是手打的,尤其218名字幕操作員中有60名是在官宣發布一周內完成招募和培訓的,差錯和疏漏難免,但12345上海市民服務熱線9天來沒有接到過一例投訴;其實,9天來也發生過放映故障,一邊是馬上安排全額退款及第二天免費重映一場的影院,另一邊是沒有抱怨,對疫情帶來的辦節困難充分理解的影迷。
我想,這一屆「特別」的上海國際電影節能夠安全、成功地舉辦,最離不開影院一線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和奉獻,離不開影迷們的配合與支持,離不開27年來對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成長和發展,一路看顧、呵護的市民。
感謝你,每一個為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付出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