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臺灣、大陸三地卡車司機現狀對比,誰的日子更辛苦?

2021-02-20 卡車之家

怎麼更快速的找到我們?---星標

點擊卡車之家-主頁右上角「..."菜單-設為星標

在前面的文章中筆者有粗淺的介紹過臺灣的貨櫃車司機和香港的中港車司機的生存境況,以點帶面讓大家可以對臺灣和香港的卡車司機群體有個大致的了解。

在寫作的過程中大陸、臺灣、香港三地卡車司機遇到的一些相似與不同的問題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由此特闢一篇專門對三者進行一個對比分析,以供大家參考。


大陸、臺灣、香港對於卡車司機這個職業都沒有設置很高的門檻,只要通過相關的駕照考試取得相應的駕照就可以從事駕駛卡車的工作。

在貨運行業發展興盛的年代,卡車司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由此開卡車帶來的收入相對可觀,加之進入門檻不高,很多學歷較低的年輕人就被吸引進入貨運行業從事卡車司機這份職業,這種情況在三地經濟騰飛的那些年很普遍。

隨著經濟發展的速度放緩,貨運行業的競爭開始變的激烈,加之人力成本增加對物流企業及個體戶的衝擊,增加效率控制成本成了物流企業和個體戶的共同選擇,其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錢越來越難賺,做的事還越來越多」。

在這點上三地卡車司機承受的壓力和面對的處境相同,但是具體機制略有不同。大陸的貨運市場以個體戶為主,目前還處在淨流入的狀態(加入貨運行業的卡車司機的人數大於改行的卡車司機的人數)。

國內貨運市場足夠大,人員的淨流入讓競爭逐步加劇,加之散亂的貨運市場內耗程度遠超臺灣與香港地區,因此大陸的貨車司機也不得不面對錢少事多的局面;

而港臺卡車司機流出速度不斷加快,留在卡車司機這個行列的人多半是上了年紀轉行困難的人員,港臺集約化程度高於大陸,主要是以公司模式經營,大部分卡車司機為公司開車打工。

公司出於經營成本的考量不願提高工價,老化的人員又不願轉行,這樣「一個不願出高工價,一個被迫接受低工價」,低薪資又沒法吸引年輕人進入,如此惡性循環讓港臺地區卡車司機的整體工價維持在一個低位。

香港甚至還出現薪資待遇了大幅倒退的情況。現今經濟發展對效率的要求遠高於過去,港臺地區卡車司機年齡普遍偏高,因此才會頻頻出現「累死老黃牛」的情況。

整體看來三地的卡車司機群體都在承受「錢少事多」局面的煎熬,處境堪憂。

前文說的「錢少事多」,換句話來講就是「你要賺足夠的錢,就要玩命的跑」,這樣直接催生了疲勞駕駛。

三地的卡車司機都面臨這重磨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陸的那些散戶卡車司機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下,玩命跑;港臺司機在公司獎懲制度的引導下及生活壓力下,玩命跑,總之有一萬個理由要求卡車司機玩命跑。

大陸和香港目前還沒有關於卡車司機駕駛時長的法規出臺,臺灣出臺了相應的法規但也流於表面,在利益和生存壓力的驅動下,加之卡車司機的強流動性,給監管帶來巨大困難,縱使有法規也面臨被架空的局面。疲勞駕駛是三地卡車司機的一大公害。

社會地位低不受人待見是另外一重磨難,大陸卡車司機連工廠保安都能刁難他們,港臺雖然有更完備的法律制度,仍然沒有改變卡車司機不受人待見的局面。

在這裡講一個例子,香港和臺灣的貨櫃車司機在給工廠送完貨之後,都被碼頭船運公司要求清掃乾淨貨櫃(這本來是船運公司的事情),否則就以拒收貨櫃為由進行威脅,交不了貨櫃,就意味著不能下班。

由此港臺的貨櫃車司機本來只要開好車就行,這樣一來還得免費兼職做清潔工,而這一切都是在「隱形脅迫」之下進行的,其社會地位之低可見一斑。

最後工作風險高也是三者遭受的一重磨難,工作時間長、面對的路況複雜、疲勞駕駛等等都在客觀上增加了卡車司機的工作危險程度。

臺灣卡車司機說自己是「拿命換錢」,香港卡車司機說自己是「坐在定時炸彈上面討生活」,大陸卡車司機說自己「操著賣白粉的心,賺著賣白菜的錢」,有的調侃,有的直白,但是開卡車無論在哪裡都是高風險的行當,對心理和生理都是煎熬。

此外職業病之類的磨難就不再詳述,身處不同地區,卡車司機都活的不輕鬆。

對三地的卡車司機來說,生活可謂悽風苦雨,三者之間的交流的機會估計也不會太多,但是同屬中國大家庭,同宗同源血液裡流動的品質是相同的。

惡劣的生存環境之下,可以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堅韌與樂觀,也許會有抱怨,過後大家選擇的是踏實向前。

對家庭的責任與愛是三者願意選擇負重前行的原動力。筆者在觀看三地卡車司機的記錄片的時候,有幾個片段讓筆者感動。

大陸的卡車司機一邊吃著方便麵一邊在給家裡的小孩打電話,詢問小孩最近的學習情況;香港的卡車司機胃痛難受的要死,卻不肯去醫院,要省錢給孩子出國留學;臺灣的卡車司機在談到自己的心願的時候,失聲痛哭,向老婆致歉沒有帶老婆坐過飛機。

這些卡車司機把自己變成了一根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自己的家庭,無私的奉獻與樸實的責任觀讓人淚目,平凡而真實的情感最讓人動容。


經濟的發展與制度的完善為什麼沒有很好的拯救卡車司機?

在寫這個系列的選題之前,筆者一度認為港臺地區的卡車司機應該要好過大陸地區的卡車司機。

可惜事實與筆者的預想有很大的出入,這個問題也就縈繞在筆者心中揮之不去。

港臺地區的貨運市場集約化程度很高,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比較完善,但是港臺地區的卡車司機的處境卻並沒有比大陸地區好多少。

出現這種情況的首要原因是卡車司機的職業特性決定的,流動性強、對效率要求高、不確定性強等等這些自帶的屬性,並不會因為經濟的發展或者法律法規的完善就得以改變,甚至連技術的進步也沒法從根本上對這些屬性進行改變。

以臺灣的貨櫃車司機為例,因為貨要等船,船的到岸時間又沒法準確預測,不規律的工作時間就變得普遍,貨櫃車司機的工資是和拉櫃的趟數直接掛鈎的,貨櫃車司機為了不耽誤拉櫃只能採取最笨的辦法等。

這樣一來工作時長也就相應的拉長,工作時間拉長又影響到休息這樣一環扣一環就造成了臺灣貨櫃車司機普遍過勞的現狀。

另外技術的進步宏觀來看是提升了人類整體的工作效率,從卡車司機的微觀角度來看卻是做的事情更多了。

還是以臺灣的貨櫃車司機為例,過去碼頭的工作由人工來操作,工作效率低,一天拉兩趟就差不多了,現在全部都是電腦自動化,一天可以拉三趟,貨櫃車司機的們一天的工作量就上去了。

由此來看,問題的根源來自於卡車司機的工作屬性與時代進步的協同效應。在貨運這種視效率為生命的行業,卡車司機機器化的趨勢日趨明顯,連吃飯睡覺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擠出來用以提升效率。

整個人類社會這些年不斷追求更快、更快,生活得到大幅改善的同時,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在增加,層層傳導之下,物流成了追求效率的戰場,卡車司機成了過河的卒子,只能向前沒法後退。

大概只能等到卡車無人駕駛之後,卡車司機才能得到解脫,可是如果卡車無人駕駛了,卡車司機也就失業了,要麼辛苦的活著,要麼丟飯碗,這不能不說是卡車司機的悲哀。(文/卡家號:小K)

相關焦點

  • 臺灣的計程車司機們
    司機:你們是從大陸哪裡來的啊?我:我們從深圳過來的,但是老家是湖北的。司機:喔,深圳啊,那個地方我知道,發展的挺好的,離香港還挺近的呢。那怎麼會想到來臺南玩?我都覺得臺南好像沒什麼可以玩的。我:(尷尬的笑哈哈哈哈)旅行不都是這樣,從自己待膩的地方跑到別人待膩的地方去。主要是臺南有很多美食啊,我也挺喜歡這個城市的氛圍的。
  • 臺灣香港三級片豔星現狀組圖盤點 葉子楣邱淑貞舒淇近照對比
    臺灣香港三級片豔星現狀組圖盤點 葉子楣邱淑貞舒淇近照對比 (/44)
  • 疫情下的美國卡車司機,除了免費午餐,每月還能領4000美金
    因為有一些司機考慮到疫情的原因,不願意去冒這個險,因此這些新移民們成為運輸的主力,在不少地方都設置了免費的餐點,每周三周六有兩次免費的午餐。 通常都是以漢堡包或者是墨西哥卷這類美國常見的快餐食品為主,即使是這樣兩次免費的午餐,也可以為司機省不少錢。
  • 香港、臺灣、大陸對比來了,哪個更牛?
    三地翻譯:大陸:家人共享設置。全家人,心手相連。香港:家人共享設定。一家人,腕上相連。臺灣:家人共享設定。全家人,心手相連。三地翻譯:大陸:大家喜歡的功能,大集合。香港:人人想要的功能,集齊。臺灣:人人想要的功能,它都有。
  • 卡車司機生存紀實
    除了「學徒費」和吃喝支出,每個月能拿三四百元,這與當時三四線城市普通工薪族的收入相當,如是持續半年,即可上路。學習成績不好、只考了技校汽修專業的C師傅,職業生涯也遵循了這個軌跡,而且收入很快趕上了帶路師傅,一開就是20年。如今,他在朝陽區皮村活動,給百世匯通拉快遞,跑北京—張家口線路,每個月淨賺8000元。
  • 大陸女人,香港女人,臺灣女人
    就像在一堆人中,我也能知道哪些是來自大陸,哪些來自香港,哪些來自臺灣。特別是對女人的判斷,經常很準確,不知道為什麼。儘管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但香港,臺灣,大陸女人就是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大陸女性,特別是50,60,70年代的女性,很多名字都比較雄壯,有時分不出男女,比如:衛,偉,華,斌,冰,……,看看身邊的女性朋友的名字,就不難看出。
  • 「兩證」放寬貨運門檻,就現在的市場行情卡車司機會入行嗎?
    我們常說中國有3000萬卡車司機,但隨著老一代的卡友們退休,3000萬卡車司機逐漸減退。2020年的相關統計顯示,貨車從業者從2018年的2100萬人下降至1800萬人,整整少了300萬人。貨運行業好做嗎?
  • 一天開車14小時,月工資最高12000,臺灣貨櫃司機同樣不易
    ---星標點擊卡車之家-主頁右上角「..."菜單-設為星標我國的寶島臺灣,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島內有基隆港、臺中港、臺北港等幾大世界性的港口,貨櫃運輸非常繁榮。很多臺灣同胞就是通過給物流公司開貨櫃車謀生,貨櫃運輸是現代化與集約化的代表,臺灣貨櫃車司機的境遇與整個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休戚相關。
  • 兩岸三地文化差異:臺灣比大陸更「傳統」
    內地、香港、臺灣,胡洪俠、馬家輝、楊照,三個同樣生於1963年的男人,因著三地在歷史脈絡下的不同肌理,有著迥然不同的人生。30個共同的日常詞彙,三人分寫,說著故事,串起歷史。這就是本周由三聯書店推出的《對照記@1963》,該書亦在香港、臺灣同步出版。  大至談臺灣、香港、大陸,或是影響華人社會深遠的人物,如孔子、耶穌、瓊瑤;小到尋常生活中的火車、電車、男廁所、報紙,或談及少年時代的初戀、女老師、女同學……以這些詞語為題,三位來自三地的知名作家,展開了「對照」寫作。
  • 大量卡車司機滯留英國 缺吃少喝心焦躁
    大量卡車司機滯留英國 缺吃少喝心焦躁惠曉霜「太糟了。我們等了50多個小時,沒有廁所,沒有吃的。我想在當地找一間旅館,但是所有地方都住滿了。」卡車司機克裡斯蒂安·科斯馬這樣描述他在英國等待返回歐洲大陸的經歷。英國出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後,法國宣布從當地時間20日午夜起48小時內禁止來自英國的所有人員入境,包括貨運人員,導致大批貨運卡車司機無法經由法國返回歐洲大陸。依據與英國達成的協議,法國23日有限解除禁令,要求所有入境者必須出示72小時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
  • 最佳卡車司機2
    最佳卡車司機2是一款非常考驗玩家操作能力的休閒益智類手機遊戲,在遊戲中玩家需要扮演一位卡車司機,駕駛著卡車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精美的2D遊戲畫面,卡通風格十足,操作方式簡單有趣,一定能給玩家帶來十足的樂趣,感興趣就趕快下載體驗吧。
  • 大陸女人,香港女人,臺灣女人,真不一樣
    就像在一堆人中,我也能知道哪些是來自大陸,哪些來自香港,哪些來自臺灣。特別是對女人的判斷,經常很準確,不知道為什麼。儘管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但香港,臺灣,大陸女人就是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大陸女性,特別是50,60,70年代的女性,很多名字都比較雄壯,有時分不出男女,比如:衛,偉,華,斌,冰,……,看看身邊的女性朋友的名字,就不難看出。
  • 為何國外卡車是長頭,國內卡車短平頭?對比一下差距太大
    目前我國的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了3.4億臺,馬路上出現的大多都是私家車,卡車的數量很少,普通人沒有接觸到卡車的機會,對卡車也並不了解。如果大家觀察過卡車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國內和國外的卡車差距較大。為何國外卡車是長頭,國內卡車短平頭?對比一下差距太大。
  • 「老司機」進議場,大陸用語臺灣正流行
    經常網上「衝浪」的你,應該知道大陸網絡用語「老司機求上車」什麼意思。這樣一句話昨天(30日)被臺灣的民意代表蔡易餘帶進議場,並於專題報告時向法務部門負責人蔡清祥詢問,結果對方當場愣住,回應一個「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 聽說卡車司機也能移民加拿大?
    長途卡車司機的高需求和職位空缺仍然是加拿大運輸行業的一項持續挑戰。 加拿大政府為從事該職業的外國工人提供工籤,以助其在加拿大尋找工作。 據悉加拿大長途卡車司機的平均工資從55000加元到65000加元不等。
  • 大陸女人,香港女人,臺灣女人:真不一樣!
    就像在一堆人中,我也能知道哪些是來自大陸,哪些來自香港,哪些來自臺灣。特別是對女人的判斷,經常很準確,不知道為什麼。儘管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但香港,臺灣,大陸女人就是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大陸女性,特別是50,60,70年代的女性,很多名字都比較雄壯,有時分不出男女,比如:衛,偉,華,斌,冰,……,看看身邊的女性朋友的名字,就不難看出。
  • 大陸女人,香港女人,臺灣女人,真不一樣!
    就像在一堆人中,我也能知道哪些是來自大陸,哪些來自香港,哪些來自臺灣。特別是對女人的判斷,經常很準確,不知道為什麼。儘管都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但香港,臺灣,大陸女人就是有一種不同的感覺。大陸女性,特別是50,60,70年代的女性,很多名字都比較雄壯,有時分不出男女,比如:衛,偉,華,斌,冰,……,看看身邊的女性朋友的名字,就不難看出。
  • 臺灣人在大陸:迷茫的身份認同,我是誰?
    臺灣《旺報》17日刊發臺北的簡心怡投稿文章,文章描述了長期生活在大陸的臺灣人與島內臺灣人習慣上的差異,以及當他回到島內感覺到的種種「彆扭」。作者文章中提出,像他這樣「相同命運」的臺灣人的身份究竟該如何認同的問題。不過他自己並沒有回答。  文章摘編如下:  清明返臺掃墓,從北京到香港轉機去臺北。
  • 一曲《阿里山姑娘》唱出臺灣現狀一曲《香港之夜》唱出香港夜景繁華似錦 但.......
    (一)臺灣到達臺灣第一天,入住的是臺灣王朝大酒店(老牌),隔壁就是小巨蛋,在大堂等候辦理入駐的時候,俠客坐在沙發上休息,遇到一大爺,問俠客從哪裡來,俠客說從大陸來,他很興奮給我一張他的名片(獅子會全球總會長),並給我一個法國產Dupont打火機,我說小弟不抽菸不用打火機
  • 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對香港臺灣失去了興趣?
    如果不是因為最近香港的一些動亂新聞,我和朋友幾乎很久沒有主動地討論過任何關於臺灣以及香港的話題了。 不止是我和朋友有這種感覺。 前幾天,一位曾做過很多臺灣交流主題的大陸博主(Kevin in Shanghai),在油管上傳了一則「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失去了對臺灣的興趣」的視頻。他說,當他和朋友寒暄的時候,提到自己會做一些大陸臺灣文化對比的視頻內容,朋友們都不是很感興趣,甚至覺得,這有什麼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