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藍天救援隊馳援武漢50多天後,平安凱旋。 本版照片均由新時報記者王汗冰 攝
新青年救援隊進行水上救援演練
每當突發意外危難事件,總有一群人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救援,不計成本,也不要報酬。救援任務結束後,他們又會默默回到自己的工作中,過著像其他人一樣的平凡生活。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民間公益救援隊。近年來,濟南的民間公益救援力量不斷壯大。戰疫一線、救災現場、水域救援、街頭尋人……每當有需要幫助的地方,都會活躍著濟南藍天救援、濟南新青年救援等民間公益救援隊員。當然,與他們同行的還有秉承著「無現場不新聞」的濟南時報·新時報記者的身影。同在第一現場,濟南時報·新時報與民間公益救援隊共同成長。
風雨災情中成長的民間公益救援隊
2019年,「利奇馬」颱風肆虐泉城,一支支濟南民間公益救援隊迅速集結,第一時間從不同的地方奔赴災情最為嚴重的章丘村莊。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濟南藍天救援、新青年救援等約十支民間救援隊伍參與這次救災行動。他們所攜帶的大中型衝鋒舟、強力馬達、救援車輛等設備也派上用場。
「在這次救援中,我們對濟南時報·新時報的印象很深刻,記者不僅僅在採訪,他們甚至也協助救援人員有序撤離群眾。」濟南新青年救援隊隊長馮磊說。
這一年也被業內人士稱為濟南民間公益救援隊的「元年」。
鮮有人知道,6年前濟南民間公益救援隊並不多。彼時,十幾名志同道合的熱心人士籌建起濟南首支藍天救援隊,其僅有的裝備也只是一根50米長的救援繩。因缺少專業救援設備,讓擅長水域救援的隊員也時常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處境。作為公益品牌,不做商業廣告冠名,也沒有任何收費的救援項目或服務,藍天救援隊只能靠別人捐贈和隊員湊錢購買相關救援設備。
儘管如此,每當遇到有人溺水、大雨中人員被困……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地趕往現場參與救援。截至2020年,正式隊員已有300餘人,不僅裝備了衝鋒舟、馬達、聲吶設備,甚至還有了水下搜救機器人。
近年來,包括濟南新青年義務應急救援隊、濟南越野e族志願救援隊、章丘雷霆應急救援志願服務隊等在內的民間救援力量,經過一次次風雨的洗禮,不斷發展壯大,溫暖著整座城。
從「草臺班子」到有正式救援身份
早期,活躍在濟南民間公益救援隊的隊員不少是由戶外運動愛好者和愛心人士組成。「我們都是志願者,湊在一起就是想做一點公益。」一位較早加入公益救援隊的隊員說。
「救援隊要去傳播社會正能量,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去服務社會回報社會。」濟南新青年救援隊隊長馮磊說。組建之初,他們更多的是出人力和物力,幫助虧電車輛打火,幫助尋找走失的人員等,「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濟南時報也會參與其中,發揮自己力量幫助一起尋找走失人員。往往,這種聯合救助的效果會很好」。
為了能使隊伍更加專業化救援,道路走得更遠一些,馮磊意識到,隊員需要在體能、技能、理論知識上都要有提高。每個月,馮磊都會組織隊員進行相關訓練,邀請醫護人員、消防員來講課,同時隊員還需要考取相關救援資質證書,比如潛水資格證。
相比於其他救援隊,濟南新青年義務應急救援隊成立時間較晚。目前,他們也成立了嚴格的框架體系和選人標準,從最初的幾十人到現在的500餘人。
2020年9月,濟南民政部門官網公布新標識的志願服務組織名單,濟南大愛(新青年救援隊)、閃電、全誠、眾安、魯力同心等多支救援隊品牌均已登記備案,這也意味著他們有了正式身份。
南方抗災武漢戰疫也有濟南民間救援的身影
「利奇馬」颱風水災救援,是「年輕」的「新青年」經歷的最艱苦的一次任務。這也讓隊長馮磊更加堅定信心打造一支「水上尖兵」的民間救援力量。此後一年,他們在設備、訓練、預案上不斷「成長」,「多救人」是他們一旦再遇洪水時的救援目標。
2020年雨季,安徽遭受強降雨,汛情形勢嚴峻,不少居民受困。濟南新青年和閃電應急救援兩支救援隊,攜帶衝鋒舟、擔架、醫療器械、發電機、無人機等救援裝備,星夜自駕馳援受洪災較嚴重的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幫助被困居民轉移。
「疫情不退,藍天不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濟南藍天救援隊作為一支民間公益救援力量,迅速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王志剛、蘇雅婷等8名志願者作為山東省首批援鄂志願者前往武漢。出發當天,濟南時報·新時報也在高速路口記錄下這一時刻。
14個小時星夜兼程,志願者驅車千餘公裡,於次日凌晨到達武漢,幫助分發管理防疫物資。因倉庫需轉運安置的物資太多,隊員們顧不上休息,第一時間投入到任務中。
整個疫情期間,濟南藍天、新青年等救援隊一直在參與濟南公共防疫宣傳、高速路口客流篩查,貢獻著志願者的愛心。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防控得到有效進展,濟南市出臺相關復工復產政策後,大街小巷,社區學校等公共場所,時常有兩支救援隊活動的身影,隊員手持彌霧機,為相關場所進行義務消殺作業。
練為戰做應急救援的重要輔助力量
2020年,山東省發布《關於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力量聯調聯戰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文件指出,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是全省應急救援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包含具有註冊資質的公益救援隊、消防志願組織、青年志願者協會等民間救援組織。
其實,應急管理部門成立後,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民間救援組織以正向的鼓勵。一救援隊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搶險救災網上申報系統上線運行,對通過申請的民間公益救援隊來說是一個好消息,沿線收費站免收車輛通行費,在服務區也可以優先加油、加水。」
目前,濟南不少民間公益救援隊與政府的應急力量聯繫越來越密切。「近期,北園派出所了解到濟南新青年義務應急救援隊後,經過雙方探討,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我們成為北園轄區『警民聯合執法』活動的隊伍,跟隨輔助派出所人員執行巡邏安保等工作。」
「我們也一直在不間斷地訓練,做好政府部門的應急救援重要輔助力量,繼續協助有關部門為美麗的泉城日夜守護。」馮磊說。目前,不少民間公益救援隊也面臨一個困擾已久的現狀,由於救援隊的公益性質,其救援是完全義務和免費的,那麼在救援行動中產生的所有花費都是由大家承擔。
不過,這些民間救援隊表示,他們會一直堅持公益救援。也正是在一次次風雨中,濟南的民間救援隊正逐漸成長壯大。「希望未來我們能與濟南時報繼續合作,為泉城市民打造一張靚麗的名片。」馮磊說。
(新時報記者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