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是直通車
各自安好
△圖片來源於詹森社交媒體帳號
最後關頭出現了轉機:歷經9個多月談判,英國與歐盟終於在平安夜之際宣布達成「脫歐」貿易協議,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硬脫歐」局面得以避免。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記者會上坦言感到「解脫」,說「結束是另一個開始」;英國首相詹森更是笑容滿面,雙手豎起了大拇指。
這場糾纏了4年的「離婚案」,終於塵埃落定。
意料之外?
這個結果,多多少少有些戲劇性。
英歐未來關係談判自今年3月啟動以來,「deadline」被一拖再拖。早在9月6日,詹森就向歐盟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歐必須在10月15日歐盟峰會召開前達成協議,否則英國將放棄談判。但峰會結束後,詹森就撤回了這一誓言。
12月9日,詹森到訪布魯塞爾,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會晤,但沒能解決分歧。倆人商定於12月13日前作出最後決定,但這一「最後期限」又因漁業和公平競爭環境等「根本問題」上存在重大分歧,被再次錯過。
當時英國媒體評論說,13日過後英歐還同意繼續談判,沒有拂袖而去,說明達成協議的機會增加,但要完成談判仍相當艱難。英國超市和連鎖店甚至紛紛宣布已經為「硬脫歐」做好準備,消費者不必提前搶購衛生紙之類的必需品。就連詹森自己也說,無法達成協議依然是「目前最可能的結果」。
短短10天左右,為何能峰迴路轉?
最主要的原因是,達成協議符合雙方利益。
如果「硬脫歐」,那麼2021年1月1日起,英歐雙方貿易關係將重新回到世貿組織框架內,需要重新實施邊檢、徵收關稅,導致貿易成本大幅增加。
另據英國媒體報導,「硬脫歐」的話英國汽車製造業將在5年內損失550億英鎊。英國零售業也強烈希望達成協議。英國零售商協會執行長狄金森說,沒有達成協議意味著英國將面臨30多億英鎊的食品關稅。
考慮到英國最近疫情纏身,經濟用官方的話說是面臨「近30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一旦真的「硬脫歐」,後果有多嚴重可想而知。
而歐盟同樣付不起與英國徹底鬧翻的代價。
「這個結果其實並不意外」,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陳新對國是直通車稱,表面看,英歐談判中代表27個成員國的歐盟似乎是實力更強的一方,但實際上對脫歐立場堅定、態度強硬的英國的談判地位更高。歐盟一直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利益的複雜糾葛和齟齬削弱了其談判地位。在此情況下,雙方最後一刻達成妥協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分手合約」都談了啥?
英國《衛報》稱,包括附件在內,英歐達成的這份協議長達2000頁左右,將經雙方批准後生效。
另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公告,協議核心為一份「歐英自由貿易協定」,覆蓋歐英商品和服務貿易、投資、競爭、禁止國家援助、稅收、交通、能源、漁業乃至數據保護、社保協調等方方面面。
協議明確,2021年1月1日後,雙方將對適用原產地規則的所有商品實行零關稅和零配額;對於一度成為談判「瓶頸」的漁業問題,雙方將就共同管理歐英水域漁業資源制定新框架,兼顧彼此漁業和漁民的利益。
在交通領域,協議規定英國正式「脫歐」後英國企業將失去歐盟單一市場的準入資格,但雙方將確保航空、公路、鐵路及海運通道的暢通;在能源領域,協議稱雙方將構建能源交易和互聯互通新模式,不過未給出更多細節。
另外,英國國民不再享有在歐盟工作、學習、創業或生活的自由。停留超過90天將需要籤證。
與此同時,協議稱雙方承諾在環保、氣候變化、勞工權利、稅收透明度、禁止國家援助等領域提供高水平保護,通過有效執法、建立具有約束力的爭端解決機制、動用貿易救濟措施等手段,有力維護歐英公平競爭環境。
不過,達成協議還不等於已經「萬事大吉」。按照歐盟議事程序,「脫歐」貿易協議其後要交由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審議,然而由於歐英在最後時刻才達成協議,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幾無可能在明年1月1日前完成審議,歐盟委員會在公告中稱「基於特殊情況」,建議從明年1月1日至2月28日臨時落實這一協議,一邊等待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的批准,一邊確保英國不會「硬脫歐」。
下一步,輪到誰了?
與歐盟完成談判,解決最大「心病」後,其他經貿談判也將逐漸擺上英國的議事日程。
陳新表示,英國已經開始構建全新的貿易協定架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歐盟與其他經濟體早已達成並生效的貿易協定,英國作為曾經的歐盟成員,需要和對方確認該協定是否繼續適用於兩國之間;二是英國脫歐前歐盟正在談判的貿易協定,英國同樣需要和對方商定是「另起爐灶」重新談判,還是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三是「從無到有」,即與還未建立自貿協定夥伴關係的國家開展談判。
在陳新看來,考慮到以上三件事難度是遞增的,加上眼下談判人手嚴重不足,英國料將聚焦「主要矛盾」,在第一和第二件事上投入更多精力。至於開展新的自貿協定談判,與英國長期以來關係特殊,且不存在重大談判障礙的美國最有可能是英國的優先對象。當英美貿易談判完成後,中國作為英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歐盟外貿易夥伴,或將成為英國商談新自貿協定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