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就是真理》開場白:
青春是最有活力、最富張力的生命。青春是富有尊嚴、自由、歡樂的生命。青春是生命的極致。
年輕的朋友:
人生對於我們來說,宛如一條江河,你在上遊,我在下遊。你在上遊,在源頭處,仿佛從雪域高原裡流出的一條清澈而又透明的小溪。你剛剛步入青春年華,不懂人情,不諳世故。我在下遊,在入海口。我歷經滄桑,變得渾濁、寬廣而又開闊。在告別青春年華時,我願意與你在一起,談一談青春和人生。
人生就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的歷程。人們總是感慨:人生如夢,如戲,或者如同一次旅行。讓我們首先討論關於人生的這麼幾個著名比喻吧!或許可以從中透視人生的真諦。
關於人生的第一個比喻——人生如夢。人生如夢如幻,這個比喻的要義就是揭示人生的非實在性。人生就是時間之軸,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不間斷地延續。然而,過去,在我們的記憶中總是那麼虛幻,去年、上一個月或者昨天,就是剛剛消逝的分分秒秒,都已變得虛無縹緲。至於未來,在我們的期待中又怎樣呢?即將來臨的分分秒秒,明天、下一個月或者明年又怎樣呢?過去曾經存在,但已無影無蹤;未來尚未存在,依然撲朔迷離。似乎唯有現在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它是由我們當下的感受和體驗構成的。但是,在時間之軸上,現在只是一瞬間或者一剎那。唯一的實在就像最小的粒子一樣,無法捕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古往今來,人們總是感嘆人生如夢如幻。人們在睡眠時總會做夢,夢中形象像影子般飄忽,但是,不管美夢,還是噩夢,終有醒來的時刻。相比夢幻的世界,清醒的世界是真實的。假如我們把生當做夢的話,通常我們也會把死當做醒,想像死後世界比生活世界更真實,這是許多宗教和藝術的幻想。如果死後世界比生活世界更虛無,那麼人生之夢就沒有醒來的時刻了。現在,我們知道並不存在一個死後世界。因此,人生如夢的比喻是不恰當的。
第二個比喻是關於人生如戲的感嘆。這個比喻揭示了人生的兩個特點:一是角色的隨機性,二是規則的約定性。有人說,上帝是這場戲劇的導演;有人說,這場戲劇的導演是命運。其實,在人生的戲劇裡,人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每一個人由於種種因緣際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或為主角,或為配角;或為英雄,或為小丑;或轟轟烈烈地演了五場戲,或匆匆忙忙地扮了一個跑龍套角色。但是不管怎樣,任何遊戲都有一些規則,這些規則雖然是人們約定的,但對個人而言,卻不得不遵守。但是,人生如戲的比喻容易導致一種膚淺的理解,就是以為人生虛幻,我們應當以一種遊戲的心態來對待它,而遊戲通常又被理解為不負責任、不認真、不嚴肅。因此,這個比喻同樣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第三個比喻認為人生仿佛一次旅行。我們知道,在旅行中,人們無非作為過客,走一走,看一看而已。但是,在人生中,如果我們都是客人,誰又是我們的主人?另外,旅行之後我們可以回家,人生之後我們又回到哪裡去?如果我們把死後的世界稱之為「家」,那同樣是一種幻想。在人生中,我們首先是建設自己家園的主人,然後是觀光這個家園的客人。因此,這個比喻也是有缺陷的。
人生是一系列日常生活事件和非常生活事件的總和。在每一事件中,每一個人既可以是當事人,也可以是旁觀者。當我們作為當事人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生活。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狀態下都在過日常生活,只有極少數人在極個別狀態下過的是非常生活。當我們作為旁觀者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反思生活。蘇格拉底教導人們:「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所謂人生哲學就是對人生的反思,具體地說,人生哲學就是反思人生的意義、價值和態度等等問題。
在討論人生哲學前,我們首先應當討論哲學本身。哲學既不是一種知識體系,也不是一種價值體系,而是對一切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反思。所謂反思,就是反覆思考,深思,後思,對思想的再思想。一切思想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真理,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尋求真理。
真理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日常真理。所謂日常真理,就是我們通過感性經驗所見證的事實。譬如每天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晚上在西方落下,這是人們通過感性經驗所見證的事實。當然這個事實包含著一些約定的語詞定義,每一個人都理解並承認「太陽」是指天空那個有熱度能發光的遙遠而又巨大的物體。「早上」和「晚上」是時間區位的約定,「東方」和「西方」是空間方位的約定。在這樣一些約定條件下,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晚上在西方落下,是一個不可辯駁的日常真理。第二個層面是科學真理。比日常真理更高級的是科學真理。比如,雖然我們直觀太陽東升西落,但是若我們猜測太陽繞著地球旋轉,則屬於謬誤。科學真理大多與我們的感性經驗,甚至我們的宗教信仰相背離。不是太陽繞地球轉,而是地球繞太陽轉,太陽並不是宇宙的中心。科學真理是通過理性把握的,但卻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甚至通過數學的形式,最終在感性的經驗中得到確證。第三個層面是生命真理。比科學真理更高級的是生命真理。科學真理雖然比日常真理更高級,但這種理性的真理和感性的真理一樣,也是事實真理。只是感性的真理揭示事實的現象,而理性的真理則揭示事實的本質。然而,比事實真理更高級的是價值真理。比如科學揭示了核秘密,根據核物理科學和技術我們研發並製造了原子彈,用於核戰爭,但核戰爭卻可以毀滅人類,甚至毀滅地球生態系統,因此限制和禁止核武器的開發和使用就成為一種價值真理。它是科學真理所必須服從的。沒有什麼東西比生命更寶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生命真理至高無上。
凡榮耀生命的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謬誤。然而,生命具有不同狀態——不同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表明生命的能量是有大小之分、強弱之別的。我們把具有最大強度和能量的生命狀態稱之為「青春」。
「青春」這一詞在日常語言中的用法,是指謂青年人天然應有的生命狀態。每一個人都有他/她的青春年華,但是並非同等具有這一生命狀態。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返老還童,有人青春早逝,有人青春永駐,諸如此類。這一生命狀態並非僅僅指生理上的,而是同時指心理以及思想意識上的。最後,每個民族、國家以及整個人類、世界都有它的青春時期。
青春是最有活力、最富張力的生命。青春是富有尊嚴、自由、歡樂的生命。青春是生命的極致。
哲學若要擺脫它的老氣、死氣,就要關注生命、關注青春。從青年人天然應有的這一生命狀態中,我們可以抽象出幾項基本原則,上升到哲學高度。我們將這樣幾項基本原則稱為「青春化原則」。當然,人們不是按照原則生活,而是原則只有從生活中才能得到闡釋。
第一項基本原則可稱為「簡單性原則」。哲學的本性是從多中求一,如始基、本原和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等,亦稱為「一元性原則」——「一切即一」。簡單性就意謂著反對複雜性,如同「奧卡姆剃刀」反對煩瑣哲學——「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作為生命本身的基本原則,簡單性原則就是思維經濟原則、行為經濟原則。複雜是生命處於衰竭狀態的標誌,簡單是生命處於旺盛狀態的標誌。但真正的簡單卻並非淺薄而是深刻。第二項基本原則可稱為「純潔性原則」。孔子之道「一以貫之」,亦稱為「一貫性原則」——「一即一切」。純潔性原則同樣是生命本身的基本原則。無論在思維中,還是在行為中,純潔性原則都反對兩邊倒。始終如一、堅貞不二是生命旺盛的標誌,猶豫不決、動搖不定是生命衰竭的標誌。第三項基本原則可稱為「獨立性原則」。這是個體性原則。個性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謂著生命的強弱。第四項基本原則可稱為「創造性原則」。這是主體性原則。生命在於創造。創造的真諦是創新、原創。生命的創造性就意謂著反對機械的重複性。重複是生命的敵人。
前兩項基本原則可合稱為「單純性原則」,後兩項基本原則可合稱為「獨創性原則」。單純性和獨創性是青年人的本然生命狀態,作為青春化原則,是人類生命力的集中表現。我們以這些原則為尺度,可以測量一個人生命的力度和緊張,從而衡量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按照海德格爾的說法,這意味著:生命走出晦暗之境,敞開自身,步入澄明之境。仿佛太陽越過地平線,陽光撒滿林中路,生命的蓓蕾綻出,青春的花朵開放。青春是生命的去蔽。在海德格爾意義上,真理就是無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年輕的朋友,我們說:青春就是真理。
當代中國詩人海子在他的《太陽·七部書》最後一篇「太陽·彌賽亞」(「大合唱:獻給曙光女神 獻給青春的詩」)中宣告了青春的降臨:
青春迎面走來
成為我和大地
開天劈地
世界必然破碎
青春迎面走來
世界必然破碎
天堂歡聚一堂又驟然分開
齊聲歡呼 青春 青春
青春迎面走來
成為我和世界
天地突然獲得青春
這秘密傳遍世界,獲得世界
也將世界猛的劈開
天堂的烈火,長出了人形
這是青春 依然坐在大火中
一輪巨斧劈開
世界碎成千萬
手中突然獲得
曙光是誰的天才
先是幻象千萬
後是真理唯一
青春就是真理
青春就是刀鋒
石頭圍住天空
青春降臨大地
如此單純
結束語:
星移鬥轉,滄海桑田。在萬千變化中,始終不變的是希望。青年永遠是我們的希望。讓春風吹拂每一寸光陰,讓朝霞普照每一寸土地,讓青春感動所有的人心。
我們正在面臨一場全面、深刻和持久的精神危機。
精神危機,亦即現代頹廢主義思潮,表明人類對於自身的生存(生活的意義、價值和目的等等)產生了根本的、嚴重的、普遍的和持久的懷疑以至精神頹廢。頹廢主義是最完全、最徹底的虛無主義,是人對於包括人自身在內的一切真理性、價值性懷疑的現代主義。
當然,即使這樣一個時期,由於某些精神刺激因素(如權力、金錢、食色——飲食男女等),某些人們一時處於精神興奮狀態仍然是可能的。但是,精神危機的局部的、暫時的緩和不能改變全局、常態。物質的豐富、身體的享受非但不能填補精神的空虛,而且還能起到反襯作用。
當今世界,危機重重。人類面臨諸如人口爆炸、環境汙染和核戰爭等等問題。但是比所有一切更嚴峻的是人類精神危機。可以預言,最有危害性和最有毀滅性的不是其他任何一種危機,而是人類精神危機!
精神危機作為一種潛在因素,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但精神危機作為一種現實,卻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發生。無論作為個體事件,還是作為群體事件、總體事件,精神危機往往取決於人們生存境遇的非常變故。但人們生存境遇的非常變故能否引發精神危機,卻取決於人們的性格回應。人們的性格回應一旦失去應有張力,精神危機就會爆發。
比較而言,當代世界精神危機是迄今為止唯一具有人類總體意義的事件。這是一個嚴峻的時代課題:即在我們這個時代裡,物質文明的發達和精神文明的危機、科學的昌盛和人生的危機等等二律背反問題。
毫無疑問,尋求走出這一精神危機的出路是當代人類文化精神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在當代人類文化精神建設中,應當努力避免現有的兩種極端傾向,在適度的平衡中進行偉大的綜合。
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裡,哲學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在概念—語詞的巫術、遊戲中遺忘了生活。在對待生活上,傳統哲學是巫術式的,而現代哲學則是遊戲式的。在傳統哲學中,哲學家們運用自己所建立起來的一套話語(文本—符號系統),正如巫術一樣,企圖以虛幻的思想—語言來影響真實的生活。人們以為思想—語言比生活本身更真實,概念—語詞比人物、事物本身更真實,但生活的鐵律卻粉碎了一切夢想和囈語。於是,在現代哲學中,哲學家們在思想—語言的碎片中開始了遊戲的生涯。
如果說,原來我們以生活本身為虛幻,但卻以關於生活的思想—語言為真實的話,那麼,現在不論生活本身,還是關於生活的思想—語言,對於我們來說都是虛幻的。
但人的本性卻無法在虛幻中生活。本來,哲學揭穿生活的虛幻,是以許諾真實的思想—語言為補充的。現在,哲學揭穿了自己編造的謊言、騙局,使人們陷於雙重虛幻中無以自拔。
因此,現在是我們同所有以往哲學告別的時候了。但這種告別並不是拒絕任何一種人類精神文化遺產,而是建立在全面批判、繼承、借鑑基礎上的偉大綜合。這種綜合是人類精神自身的整合,是人類精神的兩面——尋求本體王國與返回表象世界雙重本性的整合。
總之,建立在宏偉綜合基礎上的偉大創新,應當以雙重的真實來代替一重的和雙重的虛幻。
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回到你們中間,回到青春!
青春是每一個人的美好時光,也是每個民族、國家曲折前進的轉折時刻,更是整個人類、世界螺旋上升的顛峰時刻。在西方歷史上,15~19世紀是西方文明的青春時期。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宗教改革、思想啟蒙,一切狂飆突進,一切勝利凱旋。青春旗號曾經在現代民族國家創立中高標遠舉。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同樣經歷了一個類似的青春時期。
梁啓超最早提出「少年中國」,主張「新民」。「五四」時期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是中國的思想啟蒙。陳獨秀以「新青年」相號召。李大釗提出「青春中華」、「少年中國」,時常在「新」與「舊」、「今」與「古」兩極概念中標舉青春旗號。1919年「五四」運動不僅標誌著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覺醒,尤其標誌著中國青年的覺醒。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五月四日成為中國青年節。「五四」時期所標舉的青春主題成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曆次革命——從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到文化革命——的不竭源泉和不息動力。魯迅關於批判「國民劣根性」,改造「國民性」的主張及其「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也就是「五四」精神的發揚廣大。毛澤東充滿了「五四」時期的青春氣息,他的「千秋功罪」是執著於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中的產物和表現。
星移鬥轉,滄海桑田。在萬千變化中,始終不變的是希望。青年永遠是我們的希望。我們將這一本小書奉獻給所有青年人,希望每個青年人首先青春化自我,然後青春化每個人,讓春風吹拂每一寸光陰,讓朝霞普照每一寸土地,讓青春感動所有的人心。青春萬歲!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陳獨秀「敬告青年」)
總之,青年之自覺,一在衝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勿令殭屍枯骨,束縛現在活潑潑地之我,進而縱現在青春之我,撲殺過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禪讓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脫絕浮世虛偽之機械生活,以特立獨行之我,立於行健不息之大機軸。袒裼裸裎,去來無罫,全其優美高尚之天,不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殺今日白首之我,並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殺來日白首之我,此固人生唯一之蘄向,青年唯一之責任也矣。(李大釗:「青春」)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毛澤東)
《青春就是真理》,程廣雲、夏年喜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