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月25日,不僅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是主持人李詠逝世兩周年的日子。
妻子哈文在微博發文悼念丈夫:
「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短短十幾字,詮釋了生命與時光的意義,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
離開的人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
去年,同樣的時間,哈文以「只願歲歲平安,即使生生不見」悼念李詠,令人動容。
女兒法圖麥「每天都想你,遲一點,天上見」表達了對父親的想念。
時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撫平你的傷口,卻無法帶走你的回憶。
2012年的一天早上,哈文發了一條微博:
」過了今天就不會有今天了,讓我們好好珍惜屬於我們的今天,早安。「
從那天起,哈文每天早上都會在微博上發」早安「問候,一直堅持到2018年10月17日,共發了551個早。
這看似是一句簡單的問候,卻是哈文默默無聞陪伴李詠度過抗癌的每一個日子。
每天不間斷的打卡,是給自己打氣,也為李詠加油。
有多少個早,李詠就與病魔鬥爭了多少天。
奈何,命運並沒有因為哈文夫婦的堅持,格外開恩。
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年僅50歲的李詠還是離開了我們。
從此,哈文再也沒有了互道早安的那個人,「永失我愛」,是她內心最大的痛。
轉眼間,李詠已經離開2年。
從春晚常駐,到家喻戶曉的《非常6+1》,李詠帶給我們太多美好的回憶。
有人說,人在臨終之前通常會有感知,未來發生的事件可能比人產生預感的時間要遲到幾個小時、幾天甚至幾年。
李詠也不例外。
在生前最後一場演講裡,他對觀眾說:
「假如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我會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靜靜地待著。
我不會有道歉,也不會有離別,更不會有抱怨,我只會有感謝。
感謝你們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或許李詠早有預感,從確診癌症那天起,便把生命中的每一天當做了最後一天。
只是在這個流行離開的世界,每個人都不擅長告別。
時光是一條永遠不會倒流的河,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日子頗多,日子可以慢慢過。卻不知道,「戛然而止」四個字,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哪一刻,你身邊或認識的某個人,會突然地離開。
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你:
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無方長。人生除了生死,其它都是擦傷。
2
據悉,李詠患的是喉癌。
在得知自己患癌後,他曾前往全世界最好的醫院「梅奧診所」進行治療。
美國的「梅奧診所」,是世界上最大的癌症治療中心。
在2014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全美醫院排名中,梅奧醫學中心排名第一。
不僅實力雄厚,且醫療資源充沛。
院內擁有1400張病床和6萬多名員工。
是一家名副其實的「大醫院」。
許多名人、政要、皇室貴族,都曾被梅奧診所接待過。
坐落美國,自身又有龐大的影響力,診治費自然要比普通醫院高昂許多。
據網上披露:
在梅奧診所,一個胃癌手術就要三萬多美金,折合人民幣大約二十多萬元。
這只是手術項目費用,還不包括輔助的檢查、藥物、住院費用。
在國外看病,花費至少是國內的3倍。
有網友估計:
李詠在美國治療癌症期間至少花費人民幣500萬元左右。
在全世界最頂尖的醫療中心救治,用的是最好的藥,花的是最多的錢,卻還是沒能救回李詠。
疾病真的是一件很公平的事,無論你是商業巨賈,還是貧困之家,在健康面前都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你無法期待有意外的降臨,只能接受命運的擺布。
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沒有和病魔抗爭過的人也無法體會摻雜百味的隱痛。
有人說:醫院的牆壁比教堂聽過更真誠的禱告。
在那裡,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新生。
豆瓣上有一位抗癌患者@小康康,他分享了自己長達1年的抗癌日記。
2018年4月17日,小康康被確診「結腸腫瘤」。
因事態嚴重,醫生給出的建議是儘快手術取出。
術後的一段時間裡,小康康每天都要輸11瓶液體、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鉀,各種的營養素,身上還插著尿管。
長時間的輸液,雙手的留置針已經換了不知道多少個,手上的血管堵了又堵,不得已從頸部的深靜脈輸液。
那段日子對小康康來說十分漫長。
本想著熬過了所有的苦,病魔會就此停手。
可複查後的結果徹底讓他陷入了絕望。
「他患上了粘液腺癌,一種致死率和擴散風險都極高的惡性癌症」。
接下來他要進行半年八個療程的化療,並且這五年將會頻繁的與醫院打交道。
這意味著:
他要放棄他未來五年內的所有規劃;
他要放棄創業快三年,剛剛步入正軌的事業;
他要放棄本該出現在他生活裡的無限可能。
在得知自己患癌後,他的腦袋飛速閃現了過往地種種情景。
想到無數日夜與合伙人連調產品、商量方案、迭代新產品還有對企業的轉型。
所有美好的期盼,曾經付諸的努力,在這一刻都被癌症打斷。
不止是他的夢想,被打斷的還有他可控的人生。
他曾在飯否上寫過一段話:
「被告知真實病情的昨天已經過去,昨天是崩潰的、無助的,今天開始正式抗癌了,咬牙堅持吧,至少這麼多年的艱苦創業都走過來了。」
他收起了對身體毫無幫助的書本,他不再關注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最新的商業動態,他想為忐忑不安的內心找到一份歸處,那裡應該有平和。
村上春樹曾說: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那些與死神交過手的人,他們都曾向命運發起挑戰,最終,在一番惡鬥裡,輸的一塌糊塗。
幾經周折後,他們得到了向上的反思,在試圖坦然和接受之間,找到了一條通往光明的路。
3
2013年,即將52歲的李開復,得知自己患上了第四期淋巴癌。
他說:
「身體在我多年來的摧殘之後,發出最嚴正的抗議,要我正視它的存在;
在毫無防備下,我戰慄地感受到死神和自己離得那麼近。」
從人生的巔峰墜入病痛的折磨,從喧囂抵達沉寂,他開始反思:
「除去虛名和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原來的李開復,是公認的「工作狂魔」。
他給自己的空閒時間設定一個標準,一旦達到,就會立即回到工作中。
回覆郵件、推出產品、投資其他公司和做演講。
他一度認為睡眠是浪費時間,為了回復從美國發來的電子郵件,他把自己的生物鐘調至凌晨2點和5點。
著了魔似的投身工作,使李開復成為世界上頂尖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之一。
他建立了亞洲最好的計算機科學研究機構,成功創立了風險投資基金,寫了很多本暢銷書,還在社交媒體上積聚了一大批粉絲。
以「客觀」標準衡量,李開復這套「個人」的算法,讓他實現了自身價值的飛躍。
可他卻忘記了,光環籠罩,站在人生巔峰;而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
他的「生活算法」與個人成就構建的世界瞬間崩塌,既救不了他,也無法給他安慰。
與其他被迫突然面對死亡的人一樣,他不只有對未來的恐懼,還有對於過往生活方式的遺憾。
這些感情交織在一起,使李開復痛徹心扉。
在高曉松導演的紀錄片《築夢者之李開復懺悔錄》中,李開復溫情講述他對家人的虧欠,以及自我的反思:
「健康、親情、愛,才是永恆。以前鼓勵年輕人要去追求什麼,現在則不一樣了。
年輕人需要放下追逐虛名,關注健康、親情和愛才更重要。」
也許正是這趟癌症列車,讓李開復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光輝,更學會了分享愛。
有一個很著名的護士看護了很多臨終病人,大部分的臨終病人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李開復在面臨死亡前,從未想過他心中的每一個思念都與工作無關。
他有一本書叫做《向死而生》,闡述的也是李開復向死而生的過程。
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是說人容易陷入世俗,而面對死亡,反而容易得到頓悟,理解生命的意義。
讓死亡成為生命旅程中無形的好友,溫和提醒我們,好好珍惜我們的生命,不是只度過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追求一個現實的名利目標。
當你特別糾結自己「名」的時候,或許刻意,或者不刻意,都會讓追求名成為一種方式。
這是一個人工智慧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大數據和算法,可是所謂的優化並不」人性化「,甚至有些冰冷。
就像李開復所講:
我們不只是在人工智慧時代生存,還希望獲得美好的生活。
這條路將我的重心從機器帶回到「人」本身,從智能回到了「愛」。
4
柳巖曾在《王牌對王牌》中聊起因癌症去世的爸爸,令人動容。
柳巖眼眶泛淚,說自己只看到爸爸穿過兩次西裝,一次是爸爸媽媽的結婚照,另一次是她幫爸爸媽媽舉辦的婚禮上。
爸爸還和柳巖做了約定,要在柳巖的婚禮上再穿西裝,可是已經沒有機會了。
2018年,柳巖給爸媽安排了一場浪漫的紅寶石婚禮。
就一個月之後,父親被確診胃癌晚期。
柳巖至今都記得當時大夫跟她講父親還剩下的時間數字。
從一年到半年,從半年到三個月,從三個月到一個月,從兩周到「就這幾天」。
雖被稱為「孝女」的柳巖,談起父親一度哽咽,覺得自己能為父親做的事情太少了。
「如果親人健在的時候,有什麼都給他們吧,我不想讓他們覺得,他們不配擁有這一切。」
在許飛演唱的《父親寫的散文詩》下面,有這樣一條評論:
「我多麼羨慕,你們能聊起父親的種種,我的父親在我21歲就離開了。
還沒等我有能力給他買好吃的,買新衣服時,沒看到我和弟弟結婚,沒看到外孫孫子,沒坐過我和弟弟各自買的汽車,沒住過好的房子。
甚至,唯一一次穿西裝還是送我上學借別人的。」
記得畢淑敏在《孝心》中寫道:
「我相信每個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
無論是夫妻之間的相守,還是父母子女間的陪伴,我們總是習慣忽視他們的感受,忘記關心他們的健康,他們過得好不好。
有人幸運可以用今後更多時間去彌補,可缺失這份幸運的人,留下的將是終身難忘的遺憾。
這種遺憾會在每一個不經意的時刻給你帶來陣痛,陣痛留下的是每一次你可以做到,卻沒做的那份不甘。
李開復的《向死而生》是他的向死而生,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向死而生。
你問我什麼才是最好的人生?
我想,大概是此生無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