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者》劇照
從銀行經理、呆萌教授到巷弄鄰居、鬼祟商賈,乃至信件旁白,在爆紅電視劇《偽裝者》中,配音演員寶木中陽一人狂掃十餘個「邊角角色」的配音工作。
儘管最短的配音場景只是幾秒鐘的擬聲詞或氣息聲,粉絲們對寶木中陽的聲音卻總能產生「同期反射」,彈幕實時「捕捉寶木大大」——
「看劇的時候發現寶木大大一直滿天飛」、「剛剛那個秘書聲音居然又是他」、「寶木說日文也辨認得出來」
「怎麼解決?就只能.少配龍套角色啦,我的聲音大家都太熟悉了,如果因為『兼配』影響觀劇體驗,對片方和我們都是挺遺憾的事兒。」
儘管在《偽裝者》中被揶揄為「醬油配音君」,不過,寶木中陽早已是配音界炙手可熱的人物。
從翻配《搞笑漫畫日和》而在「網配圈」嶄露頭角,到成為「光合積木」配音工作室的合伙人之一,配音演員寶木中陽用聲波為無數耀眼角色賦能——《琅琊榜》的譽王、《大唐榮耀》的李白、《古劍奇譚》的紫胤、《武媚娘傳奇》的李泰、《琅琊榜2》的荀飛盞、《無心法師》的白琉璃.
不過,對於大部分配音演員而言,哪怕聲音表演「既蘇又撩、飛揚自如」,幕後工作者的身份依然是強勁的慣性力量——錄音棚之外的寶木看上去沉靜內斂,他的措辭和坐姿一樣端正平和。
「其實,我是一個獨角戲演員」
配音項目的體量依作品形式大相逕庭——手遊的配音臺詞常常只有幾十句,以故事情節著稱的大型遊戲的臺詞量則往往高達千句,而電視劇主要人物的配音則一般有幾千句的工作量。
每月平均2.5部配音作品,每個項目持續工作時間最多6天——「關在」錄音棚的每個工作日,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獨角戲」。
錄音棚無疑是片場的B面,劇情中所有的糾葛、恩怨、喜悲都要在話筒前逐一投射。
「如果配音演員有一個所謂對口專業的話,那應該是表演系。」在寶木中陽看來,配音和表演本是一體兩面,「比如有的配音導演講戲是用示範,有的則是用『真聽真看真感受』這類啟發性方法——就是基礎的表演理論嘛」。
配音演員不是「播報員」,更不是「京中有善口技者」,儘管鎂光燈和定點光甚至會讓配音演員感到侷促,他們的「絕對身份」依然是「演員」。
配音對「無實物表演功力」要求極高——對著空屋子聲聲泣血、模擬咀嚼喝水時的囫圇音色、將擬聲詞與打鬥場面精準嵌套在一起更需要「獨自演一整套的搏鬥戲碼」。
封閉的錄音棚並沒有對手戲演員、沒有服化道具,更沒有爭相探班的粉絲和媒體。對於配音演員們而言,這方「舞臺」窄得幾乎無法踱步——
狹窄侷促當然不是空間意義上的,事實上,「中央新影、中影集團數字基地的錄音棚大得驚人,就像一個電影放映廳。站在空蕩的大廳裡,面對著整個電影屏幕錄音,就像坐在龍椅上發出指令,卻只覺得更孤獨了。」
而這種被「空白」吞噬的對抗感,正是「配音舞臺」堪稱「狹窄」的顯性原因。
片場表演總有諸多助力——互動的、氣氛的抑或心態上的——但寶木中陽的「武器」顯然只有自己。
他習慣於在配打鬥場面時輕輕擺動身體,不過移動幅度斷斷不可超過15度,距離要保持在30公分以內——話筒收聲範圍就是表演的「全部疆域」。
「負基礎」的「跟棚小學徒」
寶木中陽的微博有一個乍看令人疑惑的前綴——cucn201寶木中陽,《搞笑漫畫日和》系列配音員。不過,這個簡短的自我介紹,便已然道盡入行的契機。
Cucn201配音小組,是寶木中陽初踏「網配圈」時的「原生組織」——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2006級播音主持專業201宿舍,論文答辯與正式畢業之間那個初夏,四個大四男生用「校名+宿舍門牌號」的命名方式在「網配圈」搞了個大新聞——
憑藉翻配版的《搞笑漫畫日和》,一手創造了「給力」、「我勒個去」、「坑爹」等爆紅網絡語彙。
搞笑漫畫日和
這段「鬧著玩兒」的「泡麵番」配音經歷成了四個夥伴共同的「處女代表作」,連同「cucn201」這個略顯簡陋的組織命名,掛在初出校園的「起跑線」之上。
直到現在,儘管在各自的領域裡佳作頻出,他們也仍舊把cucn201冠於自己的微博前——躋身電影圈的「cucn201白客」、「cucn201小愛」、成為配音大咖的「cucn201寶木中陽」、著名遊戲競技主播「cucn201NG熊王」。
而正是憑藉在「網配圈」的爆紅經歷,寶木中陽通過配音演員山新的介紹,來到配音界前輩陸揆老師的錄音棚學習。
「配音這個行當很像是以前的手藝行,都是用『傳幫帶』的方式學習的。」「錄音棚小學徒」的冷板凳並不好坐,寶木中陽滿懷熱忱地嘗試新方法——哪怕是「店小二」的「跑堂吆喝」也能琢磨出不同的心境和語氣。
畢業於播音主持專業,寶木中陽對於自己的語音控制力很有信心,然而科班出身的語音訓練,反而成為了「障礙」——
「負基礎起步」不僅是句調侃,而且成了令人喪氣的遭遇。和所有新人一樣,他同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拿不到重要角色,自信心也隨之偃旗息鼓。」
播音主持專業的「拖累」,與整個艱難且漫長的「新人成長期」交織黏連。「有規整的語音面貌,但表現不出日常化場景,標準化訓練反而成為『劣勢』。學會播音腔只是語言工作者的一個階段,而不是最終的完成形態。」
「播音的核心是信息的傳播,是冷靜客觀有分寸的新聞工作者,要做負責任的個體。而配音的核心是角色的演繹,首先是要拋棄自己,除了做自己,做誰都行。」
四年的「跟棚學徒」生涯之中,儘管寶木中陽憑藉在「網配圈」的知名度為大型遊戲「古劍奇譚」配了主要角色,以配音大賽小組冠軍的身份參與遊戲電影《魁拔》的配音,並獲得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工作機會。
然而這些並沒有為他的配音職業路徑提供「捷徑」,甚至「加速度」也並不明顯。他依然遊走在各個錄音棚裡,「掃小角色」、「修煉武功」。
《魁拔》
入行七年來,已經成為圈內骨幹力量的寶木中陽有些感慨:「配音界基本沒有新人會『躥紅』。」從「看熱鬧」到「悟門道」,從「求穩妥」到「高準確度」,除了技巧之外,寶木中陽更看重「閱歷」和「氣場」——
「比如給『帝王怒斥』配音,如果心存怯懦,就先洩了一口氣,色厲內荏的聲音一定『很傻』。聲音氣質是無從遮掩的內心畫像。」
青黃不接依舊是行業現狀
除了配音演員和配音導演的身份,寶木中陽還是「光合積木」配音工作室的合伙人之一。這間公司在2015年正式創立,合伙人是姜廣濤、張凱和寶木中陽三個著名配音演員。
以工作室的名義接項目、創作作品,是配音圈近幾年的「新動向」,比如專攻「二次元」的北鬥企鵝工作室、729工作室、音熊聯盟工作室,以團隊形式運營配音演員個體的季冠霖工作室、邊江工作室等等。
「在此之前,配音演員的職業約等於『無業』,有些是兼職的劇團電臺演員,更多的是沒有五險一金的自由職業者。」
而從「散兵遊勇」到「抱團發力」,也意味著進入配音行業的「渠道」更加通暢。在寶木中陽入行的時代,「配音界幾乎是封閉的,新人沒有什麼途徑去找到圈子,全憑配音演員在各自的生活圈子裡發掘新人。」
時至今日,各大配音團隊紛紛開設新人培訓,有了這樣公開的入口,年輕人得以通過透明、公開、便捷、直觀的方式切身感受「神秘的配音圈」。「如果是好苗子的話,完全有機會留在這個行業中。」
儘管年輕人有更多機會進入「配音圈」,但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一方面,圈子依然很小,成熟穩妥的配音組合搭配極其有限,人才青黃不接;另一方面,市場上配音需求量激增,甚至工作方式也不得不由「集體錄製」變成「獨自錄製」,儘可能提高 「個體工作效率」——
「從前錄三十集的電視劇,要保證所有配音演員聚在一起工作十天,現在每人分別錄三天左右,確保解放更多時間。」
配音行業的「不飽和」程度嚴重——成熟的「頭部配音演員」忙得團團轉;觀眾吐槽「永遠是固定聲音組合在螢屏上談戀愛」;而稍具實力的新人,就有機會拿到較為重要的工作機會。「狼少肉多」的現狀下,新人往往只能在超負荷的極限狀態下完成角色。
行業門檻和循序漸進的「進益之路」是「缺人」的根本原因。「有能力成為合格配音演員的人其實很少。這行所說的『天賦』是指我們的生活閱歷——包括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情緒的捕捉、生活的觀察能力,配音演員必須是細膩敏感,並且有表達熱望的。」
而在「修煉之路」上,依然沒有成熟的「教材」,創作這件事的特異性極強,積累和感悟都必須從頭學起,每個人的摸索都像是「無跡可循」,每個人的「招式」都是「獨門絕技」。
寶木中陽也興味盎然地圍觀了《聲臨其境》這檔節目——
「綜藝節目畢竟只是展示性的,或者說是對配音可能性的發掘,終歸只是節目,不是教程。」不過,藉由炙手可熱的綜藝,「讓觀眾知道配音對於角色形象的助益,肯定是種有趣有益的嘗試。」
配音演員的「隱身」狀態是一種職業習慣。哪怕是炙手可熱的「頭部配音演員」,在直接面對公眾時也不免羞澀——「很多配音演員其實並不將粉絲互動當做核心工作,把業務做好就行了」,「至於我自己,工作室項目宣傳常常有互動需求,雖然有點緊張,但還算適應」。這個月,寶木中陽拍了自己的首個真人宣傳片,他自嘲說:「僵硬得像個手辦。」
而在生活狀態上,儘管配音演員紛紛進入到以工作室為代表的行業群體,但他們依然類似於「自由職業者」。
寶木中陽甚至沒有留意過自己的「平均工作時長」或是「年度作品總數」。而自由自在與無歸屬感,本就是一對心照不宣的近義詞,創作的「個體特性」更把這樣的「孤獨感」描黑加粗。
自我懷疑、自我成長、自我認同都是只屬於自己的。無論感到無力抑或欣喜,這些「獨角戲演員」永遠在一個人手舞足蹈、一個人單打獨鬥,他們看上去似乎興高採烈,轉身卻欲言又止。
@文/筱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