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登陸Netflix的新劇《心靈獵人》,曾經在預告片放出之時就得到了一大波自來水們的安利。
本著先睹為快的原則,我一口氣看完了第一季整整10集。
大衛·芬奇執導了《心靈獵人》的第1、2、9、10集,也就是開頭和最後兩集,並擔綱整部劇的監製。奧斯卡影后查理茲·塞隆是這部劇的製片人之一。
在3年前的《消失的愛人》後,大衛·芬奇一直沒有出新的電影。他執導和製片了熱播美劇《紙牌屋》的第一季,製片了第二季和第四季。《紙牌屋》使得Netflix可以與《權力的遊戲》的出品方HBO抗衡。
熟悉大衛·芬奇導演的人,都知道他是好萊塢的異類。
不熟悉他的人都有可能把他與導演大衛·林奇(電影代表作《穆赫蘭道》,劇目代表作《雙峰》)搞混……
從1992年扛起《異形》系列的第三部,到《七宗罪》(1995)、《心理遊戲》(1997)、《搏擊俱樂部》(1999)、《戰慄空間》(2002)、《十二宮》(2007)、《龍紋身的女孩》(2011)、《消失的愛人》(2014),大衛·芬奇對黑色系的犯罪驚悚題材有著持之以恆的興趣,並在鍾情「變態」的路上越走越遠…
大衛·芬奇在片場
即使選擇其他題材,大衛·芬奇也總能拍出新意。
比如「盛世美顏」李佩斯主演的奇幻冒險喜劇《墜入》,超級話癆的人物傳記片《社交網絡》,以及有90%以上特效鏡頭的《班傑明·巴頓奇事》(又名《返老還童》)。
一樣地破套路,把連環殺手題材也拍出新意,是《心靈獵人》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IMDB評分8.8
豆瓣評分9.0
《心靈獵人》目前在IMDB評分8.8,豆瓣評分9.0。即使不能說是史上最好的連環殺手類美劇,但目前來看,它是最特別的。
這部劇改編自前FBI探員約翰·道格拉斯和馬克·歐夏克合著的《心靈獵人:美國聯邦調查序列犯罪偵破揭秘》。新劇的背景設定在1970年代中後期的美國。那時候並沒有「連環殺手」這樣的名詞,更沒有「心理側寫」這樣的職位。
劇中的三個主人公,年輕探員霍頓、年過40的探員比利、心理學教授溫蒂,成立了一個FBI行為科學部門,試圖研究罪犯們的心路歷程,建立一門科學研究,以偵破和防止犯罪。
因此,在故事情節上,《心靈獵人》最獨特的是,不重在表現一次次的破案過程,而是對罪犯們的一次次探訪。
一般的犯罪、驚悚、懸疑片所側重追究的「who」,在這部劇中變成了「why」。
不重抓罪犯的過程,而是搞清楚變態罪犯們為什麼要殺人,這樣的敘事蠻意外的。
所以,霍頓和比利兩位FBI探員的日常,就是在監獄中與各種變態殺人犯聊天。沒有衝擊視覺的大場面,沒有直接的正面的血腥場景,沒有快節奏的正邪對抗的動作戲,還是話癆片哈哈哈。
而《心靈獵人》最大的戲劇性和情感衝擊力,就在這些聊天之中。
就像所有的地區警察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犯罪是天生的,這些變態殺手就是精神變態,其實不然。
第一季中共探訪了4個變態殺手。
罪犯艾德坎伯,殺死了自己祖父母、媽媽、幾個少女,並砍下自己媽媽的腦袋……
有一個是戀物癖的罪犯,迷戀高跟鞋,藉口拍照片姦殺女孩。
有一個殺手連續殺害社區裡的老太太們,並對她們的狗割喉。
還有一個參與姦殺肢解自己的女朋友。
霍頓他們根據與罪犯們的溝通,總結出,這些變態殺手們其實都有很深的心理創傷。這樣的犯罪動機,就有很強的社會性了。比如,母愛的缺失。
異常冷靜、思維清晰、智商高達145的罪犯艾德坎伯,他投案自首,只是因為怕警察抓不到他。根據霍頓和比利與他的交流,我們發現艾德坎伯有一個非常痛苦的童年——媽媽對他持續的辱罵和控制。
艾德坎伯
「如果一個女人羞辱自己年幼的兒子,他只會變得充滿敵意、暴力與墮落。」——艾德這樣自我總結。
而殺害社區老太太的罪犯,其實也如是。他與母親的糟糕生活、對母親的憎惡(母親私生活混亂),觸發了犯罪。而肢解女友的罪犯,表面上是個媽寶,性格養成深受愛哭、柔弱、對他過度關愛卻不能形成有效溝通的母親影響。
那麼,這些僅僅是由於「壞媽媽」們嗎?
當然只是冰山一角。1970年代的美國社會,經濟滯漲,經歷了美國總統被刺殺、深陷越戰泥潭、水門事件、嬉皮士、女性運動等一系列事件後,整個社會動蕩不安。
1969年,著名導演波蘭斯基的妻兒曾被邪教教主查爾斯·曼森及同夥殘忍殺害。波蘭斯基的老婆懷孕8個月,連中16刀,屍體還被吊起,現場的其他4個朋友也都死得非常慘。
殺害波蘭斯基妻兒的查爾斯·曼森
《心靈獵人》每一集片頭出現的神秘殺手,其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丹尼斯·雷德,1970年代開始犯罪,1991年才結束,2005年才被逮捕。
《心靈獵人》正揭示了犯罪背後的社會氛圍。變態的連環殺手並非本性使然,他們都是母愛缺失、家庭離異、沒有工作、得不到女性青睞的邊緣人,他們不瘋不傻,殺人動機並不簡單。
而一直摸著變態殺手的心路歷程過河,「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成為《心靈獵人》給我們帶來最大恐懼的坑。這也是比爾幾次拒絕再探訪罪犯的原因,他怕自己的精神、生活受到影響。
而霍頓,這個打破傳統探案劇男主人公的角色,他沒有非凡的破案技能,生活保守,一年四季西裝革履,從一開始的呆板善良,到後來的自負,為了破案愈發不擇手段。
在前兩集中,霍頓拿《熱天午後》做講課教材時,除了提出警匪談判的錯誤示範,還明顯表示出對《熱天午後》中搶銀行的罪犯(阿爾帕西諾 飾)的「迷戀」。
霍頓拿《熱天午後》做講課教材
霍頓的性格實際跟這些罪犯們很像,也是媽寶,母親控制欲也很強,在異性面前不自信,遭遇了女友的背叛、分手,霍頓的心理、角色變化應該是後面很大的看點。畢竟,前面挖了這麼多坑。
男主的不自信
要說對《心靈獵人》第一季有什麼不滿,那就是對女性的塑造了。
不知道是不是都接手過《異形》的原因,無論是雷德利·斯科特、詹姆斯·卡梅隆,還是大衛·芬奇,這三位好萊塢大導演都鍾情於塑造異常堅強的女性(甚至有些許女性崇拜意味)。
芬奇在訪談中說,霍頓女友黛比的角色,代表了他心目中1970年代女孩子的形象。
但是我們看出,無論是女友黛比,還是心理學教授溫蒂,都是相當獨立、開放的女性角色,她們的五官硬朗不柔美,都高學歷很上進,非常刻薄有攻擊性,都有道德汙點(黛比出軌、溫蒂結尾臨陣退縮沒擔當)。
溫蒂教授就是中年版的黛比。
兩個相同的女性形象
這兩個女性形象都太過強硬,可以說勇敢,但都是在職業進取心上,普通女性那樣的善良溫情成分幾乎被剔除了。
這兩個女性還是延續的芬奇在電影《消失的女孩》中的女性,與電影中1970年代女性單純的蕾普莉式的「堅強善良」相去甚遠。
【文/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