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的三種「大師」,都有比較明確的個人目的,飛哥雖然不很贊成,但是也能理解,畢竟人人都要為稻粱謀。但這最後一種人的心態就太無聊了,純粹是為了「過把癮」。要知道,「成為大師」是令人嚮往的大夢想,但大師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整體數量那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現在攝影行業裡面的人數作品數都海量上漲,成為大師就變得越來越難。對於「一般攝影人」而言,「當大師」這件事幾乎已經可望不可及。
可是呢,有些人的心態是,咱好歹玩了一把攝影,哪怕當不了「真大師」,混個「偽大師」痛快痛快也是好的啊!那就「草頭天子自稱王」,大家輪流過過乾癮。上點檔次的,出幾本畫冊(書號又不是很貴)、辦幾場展覽、邀幾家媒體、請幾位名人,有想法的還可以找些「吹鼓手」,從學術的高度上論證一下,為什麼自己是大師!再等而下之的,就在論壇和朋友圈裡頭混幾個熟臉的「朋友」,大家幫襯著,你也是大師,我也是大師,只要你捧我,我就也捧捧你。其實捧人的和吃捧的都知道自己是滿嘴胡說八道——架不住胡說一會兒心裡也舒服啊!
好啦,四種「大師」分析完畢,可能有的影友問了,人家就是過過癮,也不是殺人放火,沒啥社會危害性,飛哥你幹嘛不依不饒的啊?
那麼,「偽大師」真的沒有危害性嗎?
當然不是!
飛哥看來,「大師」的泛濫和貶值,至少有兩點顯而易見的巨大危害。
對於有能力的攝影家,這危害是「固步自封」
每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大師,特別是我們這個社會空前巨變、攝影空前蓬勃的年代,更應該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飛哥在攝影界人脈深厚,我還盼著圈中好友多出幾個名垂攝影史的人物,我也能沾沾光留下隻言片語呢!
要成大師,至少需要三個條件——天賦、努力和命運。這裡面,天賦和命運都是老天爺給的,攝影師真正自己能把握的,也就是「努力」這一件事。實際上,在眾多有天賦運氣也不差的攝影人當中,能不能做長期不懈的努力,往往是能不能進入攝影史的重要因素。問題是,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已經成為大師——無論這想法來自於別人的吹捧還是自己的膨脹——他還會繼續努力嗎?反正換成我,肯定是不會啦!所以說,「大師幻象」,斷送了好多人的上進之心,誰受害啊?還不是自己受害!
對於攝影界,這危害則是「混淆視聽」
攝影界當中的多數人,都是基礎的、攝影觀沒有形成的影友。在這個階段,學習和模仿是他們確定自己創作思想的第一步。學習誰,模仿誰呢?當然是誰的名氣大、誰的評價高就學誰。大師就已經是攝影界最高的title了,如果「偽大師」充斥,基層影友又不可能有能力分辨,把「草頭大師」、「野雞大師」當成了真東西,以為這就是攝影的正路子,甚至於這就是攝影的最高水準,那第一步可能就走錯了。第一步的錯誤方向性的,方向錯了以後越努力越錯。好好一個孩子,要是跟著野雞大師認認真真學幾年,反正以飛哥這點本事——我可救不活他!
當然了,飛哥寫作此文可沒有一篙子幹翻一船人的用意。攝影界謙虛謹慎、默默努力的高人還是很多的。在一兩個酒酣耳熱的場合,飛哥也口不應心的管別人叫過大師。有的老先生馬上拿正色道:兄弟,你別把我放火上烤著玩啊!飛哥一下子就能明白,這是真心想著進攝影史的人物。這樣的心態,天賦和機緣到了,能成「真大師」;天賦機緣不到,也會比別人做的好一些。這才是值得我們學習和點讚的對象。
現在說結論:攝影這些年發展太快,人多了,機會多了,成功的案例多了,環境難免就要浮躁。「大師」的泛濫,正是這種浮躁的體現。說實話,我們今天的社會風氣就是浮躁的,攝影界的浮躁不過是社會浮躁的一部分,這不是攝影人的責任。但是,飛哥要提醒大家的是——在一個浮躁的環境中,認清自我,腳踏實地,可能會收穫更多哦!
那麼,對於一般影友,需要有一個什麼態度呢?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