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四年BBC的紀錄片,看完之後,我知道他是中國製造的

2021-02-08 龍姐說美食1

這部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於推出,由於疫情等原因,並未進行大規模宣傳,卻在豆瓣上悄然獲得9.3分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網友一種超乎口味的生活體驗。

「中國版的《海洋脈動》!

「無聊翻電視偶遇,還以為是BBC製作,片尾才發現是一部國產紀錄片!」

「BBC既視感,厲害了我的國!」

類似於的片面吹捧「雖然還只在小眾範圍,但還是足以讓看過的人自傲。我們確實等太久了。作為國內紀錄片門類中的短板,自然類的紀錄片向來被BBC和Discovery壟斷。BBC《地球脈動 第一季》震驚了我們,然後,的《地球脈動 第二季》讓我們震驚,豆瓣得分比第一季的9.7分高出0.2分,達到了9.9分的極限。這部得分為9.5+的BBC紀錄片不是個位數。這個《蔚藍之境》是在疫情肆虐時悄然啟動的,我們聽到了中國的聲音和中國的海洋聲。

也就是說,幾年前,《舌尖上的中國》從橫空出世發展到風靡全國,在讓中國人看而不咽口水的同時,也激起了這個食之國的自豪感。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資格訂購貨物。除了人們不在板凳上吃飯的調侃,更像是在炫耀吃的境界。現在,面對這種流行病,這種炫耀似乎不再是合時宜。偉大的國家,只有食物東西,你能吃嗎?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這部國產的海洋紀錄片時都會帶著這些複雜的情感,但是大多數看過他的人都會稱讚這部製作精良的紀錄片。作為一個吃力不討好的紀錄片製作團隊,《蔚藍之境》的製作團隊資金肯定不如BBC這樣的大工廠,但他們仍然工作了四年來製作這個國際標準回應。

這部紀錄片分為六集,每集由不同的導演製作。無論從影像質量、背景音樂、配音等硬指標來看,這部《蔚藍之境》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製作水平,堪稱中國同類型紀錄片的巔峰之作。雖然與大廠的產量還有一定差距,但已經大大超出了廣大網友的心理預期。

雖然豆瓣的《蔚藍之境》得分很高,但由於其在網上的低調和缺乏宣傳,他在中國的知名度並沒有上升。我相信,隨著時間的發酵,這項良心的工作一定會成為頭條新聞和熱搜。接下來,我將與大家分享我的感想。

第一集:季節循環

以四季為時間軸,從冰封的渤海灣到盛夏北部灣珊瑚礁,從小到臺灣瓢蟲,再到抹香鯨,都遵循著季節的節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渤海灣斑點海豹。去年期間偷獵渤海灣斑點海豹幼崽,讓許多中國人知道,中國有一個獨特的海豹種群。由於人口不足,雄性海豹很難找到配偶。這一集向我們展示了這幅悲傷的畫面。在攜帶小海豹時,母親拒絕了海豹的執著追求。

第二集:潮汐的節奏

在潮流的中間,潮流分為兩部分。潮坪作為連接大陸和海洋的中間地帶,在潮汐帶來的海洋有機質的幫助下,成為一個生命豐富多樣的地方。最熟悉的沙蠶醜陋得像蜈蚣,所以也被稱為海蜈蚣。正是這種卑微的生物為了繁衍後代而為自己的生命而戰。他們也為許多穿越海灘的候鳥提供了繼續飛行的能量。近海地區依靠潮汐流完成生命周期。沒有運動能力的海月水母,隨波逐流。數以萬計的海月水母也被稱為浮遊生物收穫機。他們被另一種水母捕獲,白榛水母。

第三集:溼地的競爭

濱海溼地,無論是蘆葦,紅樹林,還是鹼蓬,都為各種動物提供庇護和餐桌。特別是鹼蓬,以其獨特的抗鹽、抗鹼能力,在海灘上無限蔓延。深秋時,他降低了葉綠素的含量,減慢了光合作用的含量,保留了更多的水分,整個鹼蓬呈現出壯觀的火紅。一種簡單的古老軟體動物,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已經能夠與海灘皮膚融為一體。在鬱鬱蔥蔥的紅樹林中,誰是獵物,誰是獵人是未知的。大刀螳螂是一種小昆蟲殺手,如果不小心就會被樹蜥蜴殺死。

第四集:擁抱海灣

海灣或入海口是黃金寶陸地,他不僅是人類的避風港,而且還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產卵地和苗圃。在這些動物和人類互動最頻繁的地區,動物的生存更加繁榮。在我國北部灣,生活在我們的水中大熊貓中華白海豚。珊瑚礁形成的淺水灣是一個五星級的酒店在海洋,有許多顧客。三齒鱟一生都生活在海裡,在繁殖季節,他總能找到並回到自己的海灣並在那裡生下後代。海灣-布氏鯨最神秘的訪客,在北部灣產卵前吞下沙丁魚。

第五集海島的空間

作為一個孤立的空間,島嶼效應使許多島嶼形成了獨特的生態。蛇島,相當於中國的拉帕gus。雖然環境惡劣,生存極其困難,但蛇島蝮蛇卻長期堅持和支配著蛇島。由於缺乏食物,他們只能依靠路過的鳥兒覓食,吃一隻只能抵抗一年。位於海南島東北部紅樹林的海蛙是世界上唯一能生活在海裡的青蛙。因為他們以螃蟹為食,所以又被稱為食蟹蛙。

第六集:生存的挑戰

在中國,海洋至少有20000種生物,以殘酷為主旋律的自然環境使生物不得不全力以赴來贏得生存的機會。作為脆弱生物的代表,連沙蟹可以威脅小海龜的生命,但在他們面前,只有海洋可以行走。寄居蟹雖然有貝殼的保護,但不能抵抗同類強盜,他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巢被人佔據。榮杜父魚母親拒絕為自己的後代找到合適的孵化點,她找不到合適的,只好去搶劫別人。如果眼鏡蛇想搶劫潑婦的巢穴,卻被擊敗,幾乎成了潑婦的晚餐。

原來,海洋在我們的毀滅下,各種各樣的生物仍在為生存而掙扎,這讓我們心痛,也給了我們希望。如果我們能儘快採取行動,海洋的繁榮將持續很長時間,如果我們仍然忽視和掠奪,我們最終將失去海洋人類最後的牧場。最後,我們強烈建議所有熱愛自然的人都去觀看。

相關焦點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 永遠的鄉愁|BBC 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他們從北至南,從哈爾濱到香港,從都市到鄉村,幾乎跨越整個中國,以他們獨特新鮮的視角,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春節。同時BBC還維持了他的一貫作風,拍攝手法大氣而精妙,語速也是不快不慢地徐徐道來。這部紀錄片共有3集,三集分別以不同的階段選取不同的場景展示中國的春節。取景大江南北,草蛇灰線,凌亂而有序,樸實而精妙。
  • 看完BBC的這部紀錄片,久久不能平靜
    看完BBC出品的關於你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久不能平靜。紀錄片導演麥可·伍德真是細心,連你的出生地河南鞏義都去了,推開那扇斑駁的門,一無所有,唯餘一尊石像。聽得多的,是蔣勳先生的音頻,他以天籟般的嗓音,在每一個早晨,為我們講解你的「三吏三別」……至今憶及,言猶在耳。我們希望孩子自小懂得一個中國偉大詩人的好,以提高他的審美辨識度。你的詩也是一顆顆幼芽,自小鑲嵌於他的腦海,經風沐雨地生長,待他成人,自會深深懂得。每一次,我回小城蕪湖,當車過長江,總是瞻望,想起你,想起李白——「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豆瓣9.3分,這部國產良心紀錄片,比肩BBC水平
    小美上一期跟大家安利了一部致富紀錄片,有興趣的朋友們一定要去看哦,祝你早日將手裡的100塊變成一百萬吧,這期小美帶大家進入美妙的深海世界,講述在中國海域上面海島或者海洋的故事。這部國產精品紀錄片《蔚藍之境》講述了中國從北邊的渤海到南方的南海,跟海洋有著莫大關係的動物們。
  • 看完這部BBC紀錄片,爸爸媽媽們再也不怕和孩子談「性」了!
    所以性教育不是單純講性行為,反而我們要弱化性行為的描述,強調我們身體的構造,讓孩子知道它們是怎麼工作的。 蘭蘭媽一直覺得,紀錄片是除了動畫片,最值得給孩子看的影片了! 除了之前給大家推薦過一部自然類BBC記錄片《地球脈動》(《BBC又一神片來襲:偽裝者誰家強?連胡歌都甘拜下風!》
  • 篩掉了一堆「看不了的」,我為孩子們精選了這6部藝術紀錄片
    >藍字關注申請加入歐洲媽媽群請添加小搬微信:huibende繼「我為大家看課程」之後,這幾天又開啟了「我為大家看紀錄片」的模式。因為這個周期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藝術和美育嘛,所以這幾天看的都是藝術紀錄片,我的選片原則是:不那麼專業枯燥的,更傾向於講故事和歷史的,適合和孩子一起收看的;能夠在線收看,或者有靠譜的下載來源的。
  • 看完這部紀錄片,你是不是又想騙我去旅行!
    但是看了《航拍中國》,發現了一個新的角度和新的視野去重新認識陝西這片土地。只知道一個虛構的「黃原」,只知道一個「延安」,是無法概括整個「陝西」的全部的。看《極限挑戰》的時候,知道了金茂大廈,也從天空的角度欣賞過上海。可是想通過看一部電視劇或者一部綜藝來了解一座城市,實在是太難了。自以為生活在中國,就很懂得這個地方。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看完這部紀錄大片,關於中國製造的固有印象可以改變了
    《品質》欄目是中國首部關注大國品牌成長的專題紀錄片欄目,由央視著名主持人李雨霏主持。片子用影像力量揭秘中國質造如何衝破「Made in China」的桎梏,向「Made by China」進化。2月23日播出的上下兩集「衛浴革命者」和「開啟智慧家居新生活」,正是借民營製造企業箭牌家居的發展史,一窺中國製造型企業的蛻變之旅。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本片的主持人、也是腳本的撰寫者,是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曼徹斯特大學公共歷史教授、中英了解協會主席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曾製作超過120部歷史紀錄片。除了優秀的履歷之外,他與中國早有淵源。在2016伍德創作的講述中國歷史的紀錄片《中國故事》中,他從中華起源時期的商周秦漢,一路講到20世紀的中國。
  • BBC這部中國美食紀錄片,雖然簡陋,卻能看哭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前不久,國內又有一部美食紀錄片火了,它是由《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再度出山的大作,目前豆瓣9.4的《風味人間》:不過,也正是因為太藝術了,所以《舌尖》和《風味》中的這些中國美食反而離大多數中國人有點遠;這兩部是那種讓你看了之後驚嘆、想趕快去高級網紅餐廳朝聖的那種紀錄片。而今天這部BBC的片子,相比之下真的簡陋很多,完全沒有《舌尖》的那種藝術性。
  • 超大福利|你最想要的BBC紀錄片資源
    ,之後發現有些想看的片子根本就沒有資源,要不就是連結失效了,不過好在的是裡面對每部記錄片都有一個簡單介紹,而且資源也不僅限制於BBC,其他平臺拍攝記錄片也有,比較是和中級記錄片之友。《深入暗網》、和《超自然力量》的記錄片我就趕快下載了下來,生怕一不注意他就給我和諧了。
  • BBC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看的熱淚盈眶!
    什麼樣的紀錄片,讓那麼多中國網友看流淚了?這部紀錄片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現在已經完全不同,」他說,「我所接觸的每一個寫過鄧小平傳記的西方專家都覺得市場經濟對中國十分有益,改革開放帶來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脫貧。」2016年,由麥可·伍德撰稿並主持,歷時3年拍攝的中國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在BBC播出後大受好評,收視率是同時段其他片子的兩倍。該片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以相當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歷史和傳承,在英美等地深受歡迎。
  • 醜化中國女性?拿中國人開涮?這部BBC新劇最近被噴慘了
    三個女生都出生在中國,小時候跟隨家人來到英國,都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也了解中國的文化,按道理說,她們應該是最能代表新一代華裔群體發聲的。這部劇打著「消除種族刻板印象」的口號,本可以成為英國版的《Fresh off the Boat》(劇論很高的描述亞裔移民的美劇),可當小編滿懷期待地看了這部劇後,卻有一種吃了蒼蠅屎一樣說不出來的感覺。
  • 看紀錄片學英語只知道BBC?那你可能錯過了整個宇宙!
    今年暑假,雖然已經用長篇大論向大家安利了BBC和NHK(截圖一篇的時間夠我寫十篇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吃飽了太空),但是,經過這兩月日以繼夜陪娃看片之後,我必須,推出第三彈來安利這家的大片——而看這部片子最大的收穫,不在於說新的理論是不是正確,而是如何利用現有的發現,進行層層論證,然後我和娃就職業病的討論了一下persuasive的寫作方法。溫馨提示:這部紀錄片中有大量骨殖鏡頭,害怕的朋友慎入。
  • 紀錄片《輝煌中國 成就輝煌》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我的祖國棒棒的
    最近,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就引發了人們對於國家建設成就的由衷讚嘆。看了這部紀錄片,人們紛紛說輝煌,贊成就,共鳴強烈。這部紀錄片的背後又有哪些故事呢?我們先從一場燈光秀說起。   10月1日晚上,一場特別的城市燈光秀在全國33個城市隆重上演。在這些城市的一些標誌性建築物上,映射出「輝煌中國」「厲害了我的國」的巨幅彩色閃亮大字,烘託了節日喜慶氣氛。
  • BBC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看哭了!
    ,推薦大家和孩子一起看。《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片子一共5集,用5個不同的主題串起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深刻的變革。由西方紀錄片界鼎鼎大名的歷史學家、紀錄片製作人麥可·伍德擔綱紀錄片撰稿、主持人。跟以往西方紀錄片不同,沒有含沙射影,沒有高級黑,而是用冷靜的語氣講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成就,從中國高鐵、上海新能源電廠講到阿里巴巴電商、南方科技大學、西湖大學..今天我們精選紀錄片五集內容迫不及待分享給大家,讓我們共同見證中國的力量,為日益強大的祖國自豪!
  • 看完這部紀錄片,後悔知道晚了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愛分享) 前幾天,我和米粒爸看了一部紀錄片,真真兒是被一群可愛的小北鼻們萌化了。 米粒爸是邊看邊不停的說,「要不,我們乾脆再生一個,你看這小寶寶多可愛!」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1曼城男孩的「杜甫緣」伍德對中國文化的熱衷和探尋,從最近這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中可窺見一斑。「《杜甫》這部片子對我而言,其實更是一部出於私心、因愛而生的作品。」在近日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採訪過程中,伍德多次提到他對杜甫的喜愛,強調這部59分鐘的紀錄片是他的「心愛之作」。
  • BBC為您講述他眼中的「中國故事 」一部蠻不錯的中國歷史的紀錄片
    【紀錄片.BBC.中國故事.The.Story.of.China.2016】英國歷史學家Micha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