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媒體傳播,核心精髓就是:講故事。
在紛繁複雜的資訊時代,人們經常在不知不覺中被故事左右。因為流言八卦,改變對同事的評價;因為浪漫電影,開始對愛情懷抱憧憬;甚至在無數報導、廣告、活動的輪番轟炸下,做出人生重要的抉擇……
因此了解故事背後的運作機制,可以確保你不再單向地被信息所控制,並看穿那些被精心設計過的「劇本」,確保每個選擇真的是出於你的自由意志,而不是AI大數據為你設計的「自以為是」。
反過來說,如果希望影響別人、扭轉局面,「講故事」也變成一項最有力的利器。從面試、項目匯報、產品銷售,甚至開拓人際關係,故事的日常運用幾乎無所不在,在達成目標上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究竟什麼樣的故事有效?又該如何提升說故事的效果呢?今天先給大家講一個《大夢想家》的故事。
近半個世紀以來,觀眾把《歡樂滿人間》看作一個奇思妙想的迪斯尼經典影片,講述一個有魔力的英國保姆、一個歡樂的掃煙囪人如何幫助一個倫敦銀行家破碎的家庭。但是《大夢想家》卻講述了兩個不那麼歡樂的故事。它一方面回顧了原著作者特拉弗斯悲慘的童年——父親酗酒,母親有自殺傾向;另一個講述的是華特·迪斯尼花了近20年時間向特拉弗斯爭取電影改編權的故事。
光看中文片名《大夢想家》和湯姆漢克斯扮演的華特·迪斯尼,大部分觀眾會自然地聯想到這是一部和迪斯尼相關的電影,會這樣想其實只對了一半。整部電影所描述的,是迪斯尼公司於1964年發行上映,拿下奧斯卡五項大獎的《歡樂滿人間》如何在原作者特拉弗斯的首肯下,搬上大銀幕的過程。其實《歡樂滿人間》的製作過程絕非如此歡樂,而是在兩方相互拉鋸之下才產生的結果。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段過程除了讓觀眾激勵人心外,更有莫名的感動和療愈效果。
故事從1961年開始說起,居住倫敦的特拉弗斯小姐在經紀人的勸說之下,踏上前往洛杉磯面見華特·迪斯尼的旅程。那並非因為迪斯尼二十年來鍥而不捨的努力感動了她,而是財政拮据,新書難產的她,已到了就連管家都請不起的程度,她只能無奈地前往美國。但沒想到迎接她的是飯店房間裡滿滿的迪斯尼玩偶和最令她討厭的西洋梨水果,這一切的一切讓她對美國的印象從未好過,但她仍是耐著性子繼續和這群美國人斡旋。
另一方面,故事描繪了另一個看似與其無關的世界:小女孩金蒂住在澳洲,生活無憂無慮,某天父親帶著全家人離鄉背井,搭著火車從都市前往大草原上的農莊展開新生活,少女覺得只要和爸爸在一起就沒有什麼好怕,父親將金蒂捧在手掌心,帶著她馳騁翱翔,但沒想到一切的生活都就此改變……
兩段故事交錯穿插在《大夢想家》中,觀眾隨著觀影過程,慢慢地將兩段故事串接起來。我們發現原來在特拉弗斯小姐不可理喻的要求、處處刻意的刁難,都源於害怕觸碰到過去成長過程的傷口。那是一種虧欠,一種感傷,一個不願提起卻也難以忘懷的傷痛——當父親的酗酒戳破了女孩懷抱著美好夢想的泡泡,就連最後想幫父親完成的小小心願都像是將她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藉由這些回憶,觀眾這才能夠理解那些事件都是年幼女孩無力阻止,通往崩潰的過程……
突然之間,我們對特拉弗斯的不可理喻產生了同情。一如華特·迪斯尼從那些細小的相處片段中感受到,自己從頭到尾都從未真正理解這位暢銷童書作家的內心世界,更遑論那是華特等待二十年才恍然大悟的解答。不能長鬍子的父親、不想再看見的西洋梨、本質從來不是快樂的童話故事……我們在這位看似高傲古怪,實則孤獨的作家眼中看見哀傷,因為這些都出自於已然逝去而無法圓滿的童年回憶。
《大夢想家》的英文原名直譯為《拯救班克斯先生》(Saving Mr. Banks),簡單的一句話卻直白地道出這部片的主題:無論是迪斯尼或是特拉弗斯,他們終究都只是想透過《風吹來的瑪麗.包萍》故事當中的那位爸爸的角色,多少彌補自己沒能圓滿的世界。迪斯尼說,《歡樂滿人間》裡的瑪莉不是來這裡要拯救孩子的混亂人生,而是要拯救他們的父親班克斯先生,而是特拉弗斯/金蒂的父親,唯有將這些歡笑的記憶傳遞給更多觀眾,才能夠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所有更多孩子,唯有原諒自己,才能有更多向前走的勇氣。
現實中的《歡樂滿人間》其實並非那麼圓滿地讓特拉弗斯小姐那麼滿意,電影裡難免出現歡樂歌舞,長了鬍子的父親,還有動畫場景,但電影的完成,或多或少也印證了迪斯尼最後說服她的那句話:「是時候該放手了。」
《大夢想家》是一段自我療愈的故事,是一段關於原諒和救贖的故事,透過描述一段電影的完成,讓我們領略到,電影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它可能和你我人生相互重迭,彌補某些過去沒能達成的遺憾,帶給你力量,這正是其神奇魔力所在。
《大夢想家》人性化故事的背後,最吸引人還有華特·迪斯尼帶著觀眾首次走進了他的世界,他的生活,他的帝國。人們看到他每天在迪斯尼公司的工作情況,影片創作的過程,還隨著特拉弗斯瀏覽了好萊塢、比佛利山、迪斯尼樂園,最後走上中國劇院前的紅地毯,體驗了一場迪斯尼電影首映禮的盛況……這一切都令任何一個迪斯尼粉絲興奮不已。就連特拉弗斯這個最初的「反迪斯尼」、「反好萊塢」人士,在不斷的了解、傾聽和體會後,也漸漸對迪斯尼公司,甚至好萊塢這個產業建立了信任。這些故事,更加令人感受到迪斯尼精神——「帶給人們快樂和夢想」帶來的無窮力量。
《大夢想家》不是那種會讓你感動得嚎啕大哭的電影,而是一抹淡淡的憂傷與哀愁,讓人不自覺默默流下感動的淚水。故事創作者總有許多背後的故事以及不能說的秘密,就如同你我心中的OS。
曾經有人說「成就大事者往往是有故事的人」,故事是回憶是記憶,故事能豐富生活,也能讓人找到共鳴。你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嗎?
突然想起周華健的一首老歌:《有故事的人》,送給你。
#正見清河哥#
學會賺錢
學會快樂
今日熱點:#喬丹致辭悼念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