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已成主流?
上學那會,課本上講到臺灣時,介紹為臺灣是中國的寶島,臺灣人民都是我們的同胞。我一直以為臺灣對於我們來說是友好的,是渴望統一的,直到畢業工作後接觸到一些當地人,才發現其實並不是這樣。而最近發生的事,更是將我天真的幻想狠狠抽了一耳光。
2020年1月24日,就在中國大陸疫情爆發急需口罩之時,臺灣當局立刻下令禁止口罩出口。很明顯,所謂禁止出口,其實是禁止向大陸出口。
然而到了3月18日,美國疫情變嚴重後,臺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宣布,臺灣將每周向美國提供10萬隻口罩,隨後又爆出向日本出口1000萬隻口罩的新聞。
時間過去不到兩個月,對美日網開一面,卻依然禁止向大陸出口,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舉一出,不僅讓大陸民眾憤怒,同時也遭到島內輿論痛批,只不過這兩種憤怒截然不同,臺灣民眾更多的都只氣憤自己都買不到口罩,卻要去給美日獻殷情。
▲臺灣民眾排隊買口罩
從口罩這個事上,臺當局親美日遠大陸的面目,已經是毫無遮掩了——寧可送給美國日本上千萬,也不給大陸一個,這個島還有救嗎?臺灣的民眾怎麼想的?
很多人長時間得到的信息都是片面的,真實的臺灣社會是什麼聲音佔主流?
臺灣的現狀——在「獨統」這個我們更加關心的維度上,完全可以說「臺獨」已經成為主流,而這正是臺灣「解嚴」以來,「臺獨」日漸猖獗的結果。
臺灣「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開始,每年都進行電話民意調查,而且會問同一個問題——「請問你認為自己是臺灣人,還是中國人,還是都是?」
2018年,這項持續了二十多年的調查數據發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不斷下降,到2018年時只有3.5%。認同「都是」的約37.2%,但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一路上漲,達到了55.8%的比例。
二十多年前,1998年,在美國遇到十個40歲以下的臺灣人,大約有七個說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大約有三個說我是臺灣人我不是中國人。
十幾年前,2008年,在美國遇到十個40歲以下的臺灣人,大約有三個說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大約有七個說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
現在,在美國遇到十個40歲以下的臺灣人,大約有十個都說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如果有人不懂事,問一句,你是臺灣人怎麼就不是中國人呢,可能馬上就會吵起來或者打起來。
所以,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臺獨」,或者是「非中國」的自我身份認知,已成臺灣社會的主流意識,雖然聽起來很不舒服,但卻是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
所以不給我們大陸口罩,這才是臺當局「順理成章」的操作。
為什麼臺灣社會變成今天這種地步?
「臺獨」雖然由來已久,但是「臺獨」並非從來就有,而是其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展與演變過程。臺灣的地理位置特殊,也與中國其他地區有著迥然不同的歷史遭遇,使得「臺獨」擁有著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日本,是「臺獨」的始作俑者
大陸對臺灣的治理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東吳,但真正實現有效治理卻是在晚清,這使得臺灣對祖國的認同感,本身就不如內地省份,再加上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更是培養出了一大批「皇民」,壯大了「臺獨」分裂勢力。
國民黨統治臺灣時期,為維護「正統地位」,兩蔣大力進行「一個中國、我是中國人、反攻復國」等宣傳,嚴厲打擊「臺獨」,使這段時間成為「臺獨」最弱的一個時期。但那時「臺獨」雖然式微,卻並未消失,這一是因為有美、日的包庇縱容,二是因為國民黨的統治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臺獨」的「鍛造機」。
國民黨來臺後隨即宣布「戒嚴」,時間長達38年,為世界之最。
「戒嚴」就是軍事管制,在這38年間,結社、集會、出版、罷工等權利被實質剝奪,人民動輒得咎,還要背負「反攻大陸」的沉重負擔,有些本來只是反對國民黨施政的人或組織,也會被扣上「共諜」、「臺獨」的帽子——這種專制、獨裁、高壓的統治使臺灣本土民眾非常失望,很難接受。
所以,在「臺獨」被嚴厲打擊的同時,又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省籍」矛盾,進而催化出「悲情意識」——好不容易趕走了殘暴的日本人,又來了一個糟糕的國民黨,老百姓必然心生憤恨,客觀上又製造了「臺獨」的土壤。同時,還有一些國民黨政權內部的失意者(如廖文毅),在國民黨去臺後搞土地改革的利益受損者(比如某些地主),也加入了「臺獨」行列。
以上因素,在1987年「解除戒嚴」後開始發酵,最終釀成了難以挽回的後果。
▲民進黨獲得合法身份後
就開始搞街頭運動,「臺獨」公開化
「解嚴」之後,本來只能在海外活動的「臺獨」分子,這下可以回臺灣了,海外與島內的「臺獨」勢力形成了合流。當然,他們也知道,剛一回來,如果只講「臺獨」,必然應者寥寥,所以就得「曲線救國」,給自己裹上爭取「民主」,反對「專制」的包裝,故意混淆「臺獨」與「臺灣人」的概念,把昔日「臺獨」被鎮壓與真正意義上的政治迫害混同起來,潛移默化的綁架人心。
出現「臺獨」這種變化,較為重大一個原因就是,1994年以來,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成功修改了臺灣的大中小學教材。
現在,臺灣大中小學,用這種去中國化的「臺獨」教材,每日每時自發大批地生產「臺獨」分子,現在臺灣41歲以下的中青年,就是這種人造的天然「獨」。
就拿「教科書」來講,已經沒有了「一個中國」的影子,代之以「同心圓史觀」——臺灣是一個島(圓心),臺灣的少數民族是最早的文明,然後被中國人佔領了,被荷蘭人佔領了,鄭氏政權(只說鄭成功,不提明朝)打跑了荷蘭、西班牙,後來又被中國(清)佔領、被日本人佔領,日本戰敗又被併入中國,然後「中華民國」逃到了臺灣……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社會輿論,從領導人講話,到電視廣播,到報刊雜誌,到同學同事親朋好友,1994年以來,經過耐心細緻、艱苦頑強的鬥爭,「臺獨」勢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最終消滅了統一勢力。
終於在2016年1月,量變發生質變,一舉永遠改變了臺灣的政治結構,「臺獨」勢力從此長期掌權,統一勢力從此土崩瓦解,幾乎不復存在。
▲「反課綱」學生一臉的大義凜然
儘管在馬英九上臺期間採取了一些措施,扳回了一些局面(比如將「日治」改為「日據」),實現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但臺灣「綠化」之勢成為主流,已經很難改變了——馬英九隻是對教科書進行了微調,就引來了「反課綱」的抗議,一對父母希望帶參加「抗議」的兒子回家,兒子不但不領情,還又推又打,勒住父親脖子扯頭髮,高聲叫喊:「我在為臺灣未來努力!你做了什麼貢獻?」事後還在網上發文稱「這是一生最光榮的時刻」。
在這樣的歷史教育下,臺灣的年青一代中,只認自己是「臺灣人」的「天然獨」已經佔了大多數。
那麼,在現在的形勢下,臺灣內部在統獨問題上是個什麼狀態呢?簡單的講,可以歸納為「藍綠對壘」,但綠營佔優。
藍營以國民黨為首,大體認同「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反對「臺獨」。以馬英九為例,其立場自述為「反共不反中,反獨不促統」。
綠營為民進黨為首,強調「臺灣主體意識」,「臺灣優先」,「臺獨」當然就是基本主張,親日也親美,反中也反共。某些「深綠」,別說「一個中國」,就連「中華民國」都不認,反正跟中國沾邊的,統統反對。
當然,以上只是大略情況,反例也是有的,比如國民黨就出了李登輝這個大「臺獨」分子,還一度是黨主席(後被開除)。
▲施明德反國民黨的成分更多
民進黨的情況更複雜一些,其中混合了鐵桿「臺獨」、投機分子,還有單純的國民黨反對者,所以既有陳水扁、蔡英文這種公開的「臺獨」,也有兩次退出民進黨,組織「反貪倒扁」運動的施明德(曾為民進黨主席)。
即使是真「臺獨」,也有區別,有媚日非常露骨,美化殖民統治的,還有指望抱美國大腿的,也有那種比較純粹,誰也不靠的「臺獨」——日本是殖民統治,「中國」也一樣,所以臺灣要靠自己「獨立」。代表人物史明,他在「臺獨」中也算是個傳奇人物。
史明本名施朝暉,生於臺北,少年時期就產生了強烈的反日情緒,還信了馬克思主義,在1942年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潛回大陸,來到延安當了八路,因為懂日語,成為情報員,在北平、上海從事地下工作,解放戰爭初期還在河北狼牙山一帶打過遊擊。
後來,因為對土地改革不滿,又聽說老家發生了2.28事件,史明認為這是「漢人種族主義」,便以偽造通行證,謊稱被派往臺灣搞地下工作為名回到了臺灣,組織「臺灣獨立革命武裝隊」,搜集了日軍留下的20多支步槍藏在陽明山附近,伺機刺殺蔣介石,暴露後偷渡日本,流亡了41年。
▲在國外進行「臺獨」宣傳的史明
流亡期間史明也沒閒著,一邊寫書(《臺灣人四百年史》等)進行「理論建設」,一邊又組織「獨立臺灣會」,策劃對蔣經國進行刺殺,但未成功,行動組多數被槍決,餘下人等在臺灣張貼標語,破壞公共設施(按現在的標準算恐怖活動了),真可謂「不屈不撓」。
1993年,史明回到臺灣,恢復了戶籍,利用合法身份宣揚「臺灣民族主義」,認定國民黨是「中共在臺灣的『看門狗』」,「中華民國」是「殖民體制」,所以從來不參加任何競選和投票。
此人經歷曲折,生活簡樸,私德無甚汙點,還頗有人格魅力,死於2019年(101歲),獲得了「總統府」的「褒揚令」,簡直就是「臺獨」的偶像級人物,其擁躉和追隨者不在少數。
所以,不要因為憑藉簡單的印象,就以為「臺獨」分子都是「阿扁」那種有機會就貪腐,只會衝日本拋媚眼,喊美國叫爸爸的卑鄙小人,或者只會平時放嘴炮,聽到槍響就會立刻逃跑或投降的軟腳蝦。實際上,敢於拿槍開幹的死硬派「臺獨」並不少,不能期望他們會在軍事壓力下自動「望風披靡」。
▲洪秀柱,馬英九屬於「藍統」
與「臺獨」相對的「統派」,成分也比較複雜。除了國民黨,還包括新黨、親民黨中華統一促進黨等黨派,還有無黨派的個人。再細分又可分為「藍統」(延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代表人物有馬英九、洪秀柱、鬱慕明等)和「紅統」(主張統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紅統」敢於發聲,甚至打五星紅旗上街
但人數太少,影響力弱
「紅統」是立場最為接近大陸的一派,有「臺灣勞動黨」、「臺灣民主共產黨」(五星紅旗就是黨旗)、保衛中華大同盟等黨派,李敖、魏明仁、黃智賢(電視臺主持人)等個人也算,但數量很少,幾乎沒有當選議員和官員的機會,還往往被視為「北京的傀儡」。
所以,統派的主力還是國民黨,但國民黨在這個問題上早已不敵民進黨。指望國民黨,那怕是想多了。
下面從一系列數據中來看看藍綠、統獨的對比(以下為國民黨:民進黨)——「立法院」席位38:62;「直轄市」市長3:2,「直轄市」議員175:137,縣市長12:4,縣市議員219:101,「鄉鎮市區民代表」390:151。
從數據看,越往基層,國民黨越佔優,這是因為國民黨曾經長期執政,治理能力和經驗都比較好,而民進黨善於忽悠,長於搞街頭運動,真幹事為民謀利卻不在行,所以民眾更願意選擇讓國民黨來具體辦事。
▲目前「立法院」席位對比,中間的綠點是「院長」
綠色是民進黨席位,藍色是國民黨
但臺灣的大政方針和總體走向,卻是在「立法院」決定的,在這個陣地上,主張統一的國民黨自從2000年後就基本不敵民進黨了。
在最近一次「縣市長選舉」中全面潰敗的民進黨,依然在「立法院」拿到了幾乎是國民黨兩倍的席位,蔡英文還成功連任,這已經非常清楚顯示了臺灣的主流意識——國民黨可以來辦實事,但在大的政治走向上,依然是「臺獨」,這是一個更加令人憂慮的現象。
實際上,就算是馬英九這樣主張統一的頭面人物,在競選臺北市長時,也得讓李登輝來站臺,還得強調自己是「喝臺灣水,吃臺灣米長大的新臺灣人」,來消解「祖籍湖南」的身份。
馬英九在其「總統」任內,微調課綱,與大陸緩和,籤訂「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哪怕這些舉措實質上有利於臺灣經濟和民生,仍被扣上了「親中賣臺」的帽子,還招來了「太陽花學運」的猛攻,「立法院」和「行政院」被洶湧的人群佔領,馬英九的支持度跌破了10%,最後黯然下臺。
▲蔡英文在「忠烈祠」秋祭中連「國歌」都不唱了
貌似還吐口水
馬英九本人清廉且能幹,但因為其統一立場就落得如此命運,馬英九之後情況就糟糕了。實際上,曾經讓兩岸保持長期和平的「九二共識」,現在無論是哪個黨,都不敢多講。反而是實現了連任的蔡英文,在提到大陸時,一口一個「中國」,根本不認「九二共識」,儼然已經是明火執仗的「獨」了。
若無強大的民意支持,蔡英文是不敢這麼說的。
再往後想,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就算國民黨當選,又豈敢違背這樣的「民意」?畢竟馬英九的下場還在那裡擺著——誰喊「臺獨」誰上,誰親大陸誰完。
本來立法院,還有洪秀柱等個別幾個統一分子,可如今在臺灣,任何人,只要說,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我主張統一,都是票房毒藥。
難度雖然很大,但官方說的很明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幹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臺灣同胞。
▲打「臺獨」不能只靠嘴,棍子也得有
下面這份調查結果看起來頗有意思。
1.在大陸不打、美國不救的情況下,「臺獨」支持率約是60%。
2.而大陸不打、美國會救的情況下,「臺獨」支持率約是80%。
3.在大陸打、美國會救的情況下,「臺獨」支持率直接腰斬剩下40%左右。
4.如果大陸打、美國不救,「臺獨」支持率更是只剩下14%。
這是美國普渡大學設計的問卷調查,這或許才是一個更真實的臺灣。
德國當年全民瘋狂迷信希特勒納粹思想,盟軍一進柏林,納粹思想立即煙消雲散。這麼看來「臺獨」思想再猖狂也並不可怕。誰掌握了實力,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所以,千萬不要認為本文是要叫囂武力收臺,戰爭永遠是最後的選擇。
恰恰相反,我們展現一幕真實的臺灣,哪怕我們所擔心寶島真實現狀已經變成「綠島」,關鍵仍然是實力的天平在向我們不斷的傾斜。
於是我們看到了國產航母,國產小平頂,下餃子一般得下水新銳軍艦,只要臺灣不宣布獨立,我們則猥瑣發育不要浪,假以時日,不管他是誰想介入都得掂量掂量自己身板夠不夠硬的時候,留給臺灣的,就不再是一個選擇題了,而是必答題。
「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國臺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