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惹粽、槲葉糕、車輪餅……別國的端午怎麼吃?

2021-01-15 私家地理

儘管名稱不同,但與端午節同源異流的節日版本,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悠遠的歷史。它們的慶祝方式未必是我們所熟悉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之類,然而在驅災闢邪、祈福納彩以及對於吃食的講究上,卻有太多相似於中國之處。一起來看看別國的端午餐桌都有哪些美食登場吧。

蒸好的娘惹粽,擁有青花瓷般的靚麗外表。本文圖片均為 資料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都會把吃粽子當成一大事來做,常見的粽子口味除了正統的白米粽、八寶粽、鮮肉粽與梅菜肉粽之外,還有一款較為特別的端午美食,是帶著濃濃香料味的娘惹粽(Nyonya Chang)。

娘惹粽來源於15世紀馬六甲的峇峇娘惹飲食文化,在東南亞一帶富有盛名。雖然同樣使用豬後腿肉作為主要餡料,但娘惹粽的味道和鮮肉粽的味道卻有很大不同之處,口感是偏甜帶點微辣,依靠冬瓜條調出甜味、芫荽等代表性南洋香料調出香味,再配上肉丁的鮮與鹹,讓人吃得很有滿足,且完全感覺不到一絲油膩。要想做出一道好吃又地道的娘惹粽,在食材方面就不得不有所堅持——使用新鮮煸香的芫荽籽和白胡椒粒磨成香料粉,而不要貪方便使用市售的香料粉,另外,烹飪者還可視乎個人喜好加入香菇、大蒜、紅蔥頭、豆瓣醬與肉丁混炒,使用蝶豆蘭花(Bunga Telang)與糯米混煮成藍糯米,用以裝點粽子表面。

鹼水粽與糯米飯是越南正陽節的代表性美食

越南:鹼水粽、酒釀

端午節在越南叫做正陽節(Tet Doan Ngo),也是在農曆年五月初五當天進行慶祝,有吃粽子及採草藥驅蟲的習俗。越南街頭常見的方形粽、長粽,其實是從農曆新年餐桌上走向市井的日常吃食,而在正陽節這一天,更有代表性的小吃則是鹼水粽、酒釀、水餃、糯米飯、紫米飯等等,其中的鹼水粽和酒釀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標配。

越南的鹼水粽(Banh u tro)的味道與閩南地區的鹼水粽有相近之處,但勝在色澤五彩繽紛,最常見的是一系列帶著透明感的薑黃色、琥珀色、翠綠色的鹼水粽。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其實是由製作時添加的鹼水成分不同導致的,比如說,琥珀色的鹼水粽用到了紅色的酸橙,綠色的鹼水粽則使用了白色的酸橙製作鹼水。有一點比較考究的是,越南鹼水粽所使用的糯米通常為一年陳的糯米,因而口感較新糯米包出來的粽子更粉更糯,通常裡面還要包入紅豆醬、綠豆醬、蜂蜜、椰蓉等常見的餡料,吃的時候另外還會配一碟砂糖蘸著吃。

酒釀(Com ruou)的字面意思是「米酒」,形態與我們所熟悉的酒釀圓子不同,它其實是一碟浸泡在米酒中的發酵米糰子,香氣刺鼻但不討人厭,口感極其甜美,這道小吃需要在節日前兩三天提前準備下。在越南人的傳統觀念裡,酒釀跟含有酵素的酸味水果,都是正陽節一大早要吃的食物,目的是為了藉助酒精和酵素對身體進行清潔,讓接下來一年過得健健康康。

槲葉糕與「茅卷」

日本:槲葉糕

在日本,端午節又稱菖蒲節、兒童節,一般認為脫胎於飛鳥時代的「五月忌」的祭祀活動,後來受到由中國唐朝時期傳入的端午習俗影響,從而形成了具備本土特色的節慶文化。

日本不同地區對於端午吃什麼有不同的講究,關西地區多吃粽子,而關東地區多吃槲葉糕。日本粽子(Chimaki)在古時被稱為「茅卷」, 形狀比中國粽子細長且尖,呈錐形或長方形,只有新潟一帶有將粽子包成三角形的傳統。與粽子相比,槲葉糕(Kashiwamochi)更多見,受歡迎程度也更高,它其實是和果子,也是麻糬的一種,大多使用紅豆、蜜豆、慄子、味噌等餡料製作,外面會裹一層糯米外衣及一層芡粉,再用一片槲櫟葉子對摺包住。槲櫟是橡樹的一種,在日本被叫做柏樹,因此槲葉糕又有柏餅這個別稱。

槲葉糕的形態跟三四月份常見的櫻餅一樣多變,有時圓滾滾像個球,有時則是一張扁平的薄片,也有時會被壓入磨具塑成各種可愛的造型。有一點需要記得的是,包櫻餅的葉子可以吃(大多數日本人都會在吃櫻餅的同時吃掉樹葉,品味樹葉的香氣),但槲葉糕的葉子卻不能吃。原因一方面在於槲櫟樹葉在日本文化中有繁榮昌盛的寓意,象徵著一代又一代的和諧流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坊間有故事流傳,稱向來有「清盤」習慣的昭和天皇,某次因未遵守傳統食用了槲葉而出現胃不舒服的情況。當然事實是,槲葉本來就不可食用。

五顏六色、口感各異的粘糕

韓國:艾草糕、醍醐湯

端午節在韓國被稱為「上日」(Daro),這一天祭祀的不是屈原,而是山神、海神和土地神,以祈求一年五穀豐登。比如,著名的江陵端午祭就以一系列繁瑣的儀式著稱,從迎神的「前夜祭」到「送神祭」,時間持續二十多天,在五月初四至初七的這幾天早晨還有「朝奠祭」,祭祀儀式由專門的祭官來主持。

韓國人端午不吃粽子,但是重用艾草這一點,倒跟國內相仿,除了使用艾草裝飾門戶之外,用新鮮艾草製作粘糕(Tteok)也是節日傳統。艾草糕的餡料有很多種,如黃豆、綠豆、南瓜、慄子、松子、棗子、乾果等,更常見的是一種沒有餡料的粘糕,通常加入嫩艾蒿、蜂蜜、生薑汁進行製作,吃的時候需要蘸綠豆粉跟白糖,因其外形酷似車輪又被稱為「車輪餅」。老一輩人相信吃艾草糕有驅魔避邪的作用,對身體健康也有補益,可以預防胃病、腹瀉、消炎止血的作用。

此外,喝醍醐湯、五味子甜茶也是韓國端午節的特色。醍醐湯屬藥飲,配方來自於古代宮廷,由烏梅、砂仁、白檀香、草果等食材添加蜂蜜煮沸冷卻而成,口感接近現在的酸梅湯;五味子甜茶則使用五味子與梨、蜂蜜、水熬煮製成,兩者都是適合夏季飲用的解渴消暑的飲品。


作者:Melissa  編輯:高翰

本文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先獲得授權。


你可能還會感興趣:

閒憶衛城——論包子,天津只有狗不理麼?

《不中看的美食》:話嘮吃貨的美食地理

在火腿森林西班牙,尋找一棵行走的橄欖樹







澎湃新聞 |私家地理
旅途的旨趣、技藝以及鄉愁


微信ID:Travelplus_China








相關焦點

  • 節前放送 -【保準亮眼的端午漂漂娘惹粽】
    一向以健康食尚為追求目標的小編怎麼可以給親說什麼染料食物?那這藍色到底從哪裡來?表急!如果親去過新馬泰,這種藍色就不陌生,它來自,蝶,豆,花。 (這樣的娘惹糕,你要不?藍色很挑戰?紫薯您不也吃嘛。圖片來自網絡)
  • 你今天吃粽子了嗎?是柬埔寨的布袋粽,還是新加坡的娘惹粽......
    越南也是在陰曆五月初五過端午節,他們的主要內容是吃粽子、端午驅蟲。‍父母會給孩子們準備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線編織的吉祥符,大人們會飲雄黃酒,並在小孩身上塗雄黃酒驅蟲。而且,越南人認為,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加坡華人都知道端午節,每當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總不會忘記吃粽子、賽龍舟。
  • 端午節去新加坡品嘗「娘惹粽」
    在亞洲範圍裡,除了我們中國,就要數新加坡的端午節氣氛最濃了。本臺記者洪新連線了新加坡新傳媒電臺的主持人曾生蓮,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新加坡的端午節。1、端午節到了,在新加坡華裔人口數量眾多,新加坡當地端午節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 日本人也過的端午節 日本物語
    日本人過端午的主要活動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並喝菖蒲酒。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所以端午節漸漸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為了讓男孩們茁壯、健康成長,將來事業有成,人們在家門口豎起鯉魚旗,擺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戰帽,有望子成龍的意思。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他們把端午節稱作「端午(たんご)の節句(せっく)」 ,在節日名稱上還保留著中國文化影響的痕跡。
  • 解密角黍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到了,一般每到這個時候,大家都忙著划龍舟吃粽子。粽籺,是籺的一種,俗稱「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粽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 同源節日:端午!韓國的車輪餅VS中國的粽子,原來你們這樣過節?
    中國端午飲食習俗--粽子及雄黃酒 粽子,又叫角黍。即將竹葉泡溼,糯米發開,以肉、豆沙、大棗作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的形狀,蒸熟後可食用。端午吃粽子作為全國的風俗最早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北朝時,出現了雜粽,在米中放肉、板慄、紅棗等。唐宋時,粽子成為端午美食和禮品。
  • 南洋風味:藍花娘惹粽
    今天(6月25日)就是端午節了,你們打算怎麼慶祝,吃什麼粽子呢?娘惹粽又稱藍粽。
  • 【端午節民俗地圖】河南魯山端午槲墜:深山槲葉悠悠香
    魯山縣讓河鄉餘流村村民 白獻:這時候的槲葉它厚實,一厚實它的味道都好了,出味了。  端午前後,進山採槲葉、包槲墜,是當地祖祖輩輩傳下的習俗,也是餘流村裡的大事兒,雪白的糯米,鋪上青青的槲葉,配上紅棗、蜜餞,再點綴幾顆花生,用來綑紮槲墜的繩,也是山裡特有的龍鬚草。
  • 《小娘惹》:地道的娘惹糕,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讓我悄悄告訴你
    電視劇《小娘惹》播紅了娘惹糕,但你知道地道的娘惹糕,是怎麼做的嗎?傳統的娘惹糕有9層,也叫九層糕,製作的時候會用到:粘米粉,糖,香葉和水這些材料,把它們按適當的比例開好麵糊。廚師要細心地把麵糊逐層逐層倒入糕盤裡蒸。由下往上數,第一層是白色,第二層是彩色,第三層是白色,白色和彩色相間,到了最後的頂層,要用橙色的麵糊封頂 ,真的是一個很考廚師耐心的糕點。
  • 吃元祖龍粽,感受「粽意滿滿」的端午情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傳承兩千年至今,喝雄黃酒、掛菖蒲、佩香囊等習俗已經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去,唯有端午食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而吃粽子,也從起初的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逐漸轉變成慶祝闔家團圓的儀式。
  • 看過《小娘惹》以後,我對娘惹糕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娘惹糕印象深刻,恨不得馬上飛到馬來西亞去吃一吃劇中經典的娘惹糕。不是小編沒有定力,是娘惹糕真的好誘人。綠色部分由蔬菜汁(多數為班蘭葉汁)和糯米粉混合蒸製而成,在小心翼翼的切成菱形,外形賞心悅目,吃一口軟糯香甜,一定會讓人流連忘返的。
  • 與「粽」不同過端午
    想必大家對端午很熟悉 每逢此時, 吃粽子、插艾草 賽龍舟、佩香囊 ... 那麼,與「粽」不同的端午你知道嗎?
  • 今年端午節,我只想吃這個水晶粽
    對了,去年這時候我們還寫了一篇文:有個回憶粽在心裡,來記錄這份甜蜜軟糯的兒時美味呢。然而今年?今年小編要宣布,我要吃那隻晶瑩剔透的水晶粽!這件事還要從幾天前說起,某個工作日下午小編翻著桌上的日曆,心裡盤算著還有幾天是端午節假期(嗯~假裝老闆看不見這篇文)。突然就聽到辦公室的商開姐姐和一個客戶的聊天內容,我也不是故意偷聽的啊
  • 「粽」情蜜意|端午節的由來
    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紀念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賽、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奔向吳國,助吳伐楚。後被人陷害,自刎而死,吳王夫差將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後來相傳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的。
  • 端午吃粽子,怎麼能少了鹼水粽,沒有包餡料卻可甜可鹹,愛了!
    所以,屈原與端午節「相輔相成」,一代代的老百姓參與紀念,也使端午節從單純的夏日活動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大家都在這個節日裡觀看划龍舟,吃粽子,並流傳至今,成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鹼水粽的做法端午節最具象徵意義的食物就是粽子了,與豆腐花和其它食物一樣,粽子一樣有鹹甜之分,有的人喜歡吃鹹的,有的人喜歡吃甜的粽子。今天大叔就要給你介紹一款特別的粽子,它本身不包餡料,也沒有味道,但是卻可鹹可甜,它就是鹼水粽!
  • 泉州人端午節要吃「燒肉粽」,香甜可口,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
    泉州人端午節要吃「燒肉粽」,香甜可口,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現在的溫度越來越高,已經到夏天了,離端午節也不遠了,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有些地方還要賽龍舟,最早的時候端午節是要來紀念屈原的,要把粽子扔到河裡,還要開著龍舟在河上,為的是把想吃粽子的小魚小蝦給嚇跑,後來就成了一種端午節的習俗,粽子也成了我們吃的食物。
  • 新加坡驚現香辣、燒鴨、牛頭、鮑魚、虎蝦粽!這個端午節不一樣...
    不少喜歡吃粽子的小夥伴,詢問在新加坡哪裡可以粽子或者是當地特色口味的粽子?整理了一部分新加坡外賣的粽子商家,如果你也有好吃的粽子推薦,歡迎留言分享。Crystal Jade Group(翡翠)在今年端午節除了推出往年最受歡迎的「五香鹹肉粽 」,還有素食棕子「八寶藜麥素粽 」、「香辣蝦米醬粽」、「金華火腿乾貝裹蒸粽」。
  • 我有一句很「粽」要的話要對你講:端午安康!
    也不知道大家的端午是什麼樣子的小號君記憶中的端午就是母親大人親手包的蜜棗粽剝開清香的粽葉把白白胖胖的糯米裹著蜜棗捲成三角母親的巧手絕不會讓糯米漏一粒端午,處處皆是粽香。年年端午,粽子是必上中國餐桌的。在昨天上午的「濃情端午,與"粽」不同「活動中,大家親手包了紅豆餡的粽子。在吃習慣了家中長輩包好的」大爺「牌粽子後,自己包起粽子來,一樣的粽葉,一樣的方法... ...卻覺得,粽子味道不一樣了,少了點什麼。其實不一樣的不只是形狀和餡料,還有粽子裡ta對你的愛啊。
  • 我能想到端午最浪漫的事,「粽」是和你一起吃一枚最有情懷的粽子!
    蜂巢糕¥28這句詩寫出了端午節的真諦,不論身在何方,不論生活如何,不論怎樣的困苦艱辛,端午到,都要吃上一隻粽子,喝上一杯酒,然後充滿希望,充滿勇氣的投入到生活當中去,就像幾千年前的屈原那樣,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一往無前。
  • 五月五是端午,「粽」與「縱」不同
    五月五是端午,「粽」與「縱」不同五月五,俗稱端午節,現如今為了發揚端午節文化,國家也將其列為了節日,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定格為了端午節。如今端午節作為一個假日,那麼如何過這個假。大部分人對於這個假,都是作為外出旅遊來體現的,當然也有人也會通過其他方式,諸如文化的,親情的,文化的可以通過文化活動來體現,諸如龍舟賽,或許端午詩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