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名稱不同,但與端午節同源異流的節日版本,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悠遠的歷史。它們的慶祝方式未必是我們所熟悉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之類,然而在驅災闢邪、祈福納彩以及對於吃食的講究上,卻有太多相似於中國之處。一起來看看別國的端午餐桌都有哪些美食登場吧。
蒸好的娘惹粽,擁有青花瓷般的靚麗外表。本文圖片均為 資料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都會把吃粽子當成一大事來做,常見的粽子口味除了正統的白米粽、八寶粽、鮮肉粽與梅菜肉粽之外,還有一款較為特別的端午美食,是帶著濃濃香料味的娘惹粽(Nyonya Chang)。
娘惹粽來源於15世紀馬六甲的峇峇娘惹飲食文化,在東南亞一帶富有盛名。雖然同樣使用豬後腿肉作為主要餡料,但娘惹粽的味道和鮮肉粽的味道卻有很大不同之處,口感是偏甜帶點微辣,依靠冬瓜條調出甜味、芫荽等代表性南洋香料調出香味,再配上肉丁的鮮與鹹,讓人吃得很有滿足,且完全感覺不到一絲油膩。要想做出一道好吃又地道的娘惹粽,在食材方面就不得不有所堅持——使用新鮮煸香的芫荽籽和白胡椒粒磨成香料粉,而不要貪方便使用市售的香料粉,另外,烹飪者還可視乎個人喜好加入香菇、大蒜、紅蔥頭、豆瓣醬與肉丁混炒,使用蝶豆蘭花(Bunga Telang)與糯米混煮成藍糯米,用以裝點粽子表面。
鹼水粽與糯米飯是越南正陽節的代表性美食
越南:鹼水粽、酒釀
端午節在越南叫做正陽節(Tet Doan Ngo),也是在農曆年五月初五當天進行慶祝,有吃粽子及採草藥驅蟲的習俗。越南街頭常見的方形粽、長粽,其實是從農曆新年餐桌上走向市井的日常吃食,而在正陽節這一天,更有代表性的小吃則是鹼水粽、酒釀、水餃、糯米飯、紫米飯等等,其中的鹼水粽和酒釀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標配。
越南的鹼水粽(Banh u tro)的味道與閩南地區的鹼水粽有相近之處,但勝在色澤五彩繽紛,最常見的是一系列帶著透明感的薑黃色、琥珀色、翠綠色的鹼水粽。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其實是由製作時添加的鹼水成分不同導致的,比如說,琥珀色的鹼水粽用到了紅色的酸橙,綠色的鹼水粽則使用了白色的酸橙製作鹼水。有一點比較考究的是,越南鹼水粽所使用的糯米通常為一年陳的糯米,因而口感較新糯米包出來的粽子更粉更糯,通常裡面還要包入紅豆醬、綠豆醬、蜂蜜、椰蓉等常見的餡料,吃的時候另外還會配一碟砂糖蘸著吃。
酒釀(Com ruou)的字面意思是「米酒」,形態與我們所熟悉的酒釀圓子不同,它其實是一碟浸泡在米酒中的發酵米糰子,香氣刺鼻但不討人厭,口感極其甜美,這道小吃需要在節日前兩三天提前準備下。在越南人的傳統觀念裡,酒釀跟含有酵素的酸味水果,都是正陽節一大早要吃的食物,目的是為了藉助酒精和酵素對身體進行清潔,讓接下來一年過得健健康康。
槲葉糕與「茅卷」
日本:槲葉糕
在日本,端午節又稱菖蒲節、兒童節,一般認為脫胎於飛鳥時代的「五月忌」的祭祀活動,後來受到由中國唐朝時期傳入的端午習俗影響,從而形成了具備本土特色的節慶文化。
日本不同地區對於端午吃什麼有不同的講究,關西地區多吃粽子,而關東地區多吃槲葉糕。日本粽子(Chimaki)在古時被稱為「茅卷」, 形狀比中國粽子細長且尖,呈錐形或長方形,只有新潟一帶有將粽子包成三角形的傳統。與粽子相比,槲葉糕(Kashiwamochi)更多見,受歡迎程度也更高,它其實是和果子,也是麻糬的一種,大多使用紅豆、蜜豆、慄子、味噌等餡料製作,外面會裹一層糯米外衣及一層芡粉,再用一片槲櫟葉子對摺包住。槲櫟是橡樹的一種,在日本被叫做柏樹,因此槲葉糕又有柏餅這個別稱。
槲葉糕的形態跟三四月份常見的櫻餅一樣多變,有時圓滾滾像個球,有時則是一張扁平的薄片,也有時會被壓入磨具塑成各種可愛的造型。有一點需要記得的是,包櫻餅的葉子可以吃(大多數日本人都會在吃櫻餅的同時吃掉樹葉,品味樹葉的香氣),但槲葉糕的葉子卻不能吃。原因一方面在於槲櫟樹葉在日本文化中有繁榮昌盛的寓意,象徵著一代又一代的和諧流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坊間有故事流傳,稱向來有「清盤」習慣的昭和天皇,某次因未遵守傳統食用了槲葉而出現胃不舒服的情況。當然事實是,槲葉本來就不可食用。
五顏六色、口感各異的粘糕
韓國:艾草糕、醍醐湯
端午節在韓國被稱為「上日」(Daro),這一天祭祀的不是屈原,而是山神、海神和土地神,以祈求一年五穀豐登。比如,著名的江陵端午祭就以一系列繁瑣的儀式著稱,從迎神的「前夜祭」到「送神祭」,時間持續二十多天,在五月初四至初七的這幾天早晨還有「朝奠祭」,祭祀儀式由專門的祭官來主持。
韓國人端午不吃粽子,但是重用艾草這一點,倒跟國內相仿,除了使用艾草裝飾門戶之外,用新鮮艾草製作粘糕(Tteok)也是節日傳統。艾草糕的餡料有很多種,如黃豆、綠豆、南瓜、慄子、松子、棗子、乾果等,更常見的是一種沒有餡料的粘糕,通常加入嫩艾蒿、蜂蜜、生薑汁進行製作,吃的時候需要蘸綠豆粉跟白糖,因其外形酷似車輪又被稱為「車輪餅」。老一輩人相信吃艾草糕有驅魔避邪的作用,對身體健康也有補益,可以預防胃病、腹瀉、消炎止血的作用。
此外,喝醍醐湯、五味子甜茶也是韓國端午節的特色。醍醐湯屬藥飲,配方來自於古代宮廷,由烏梅、砂仁、白檀香、草果等食材添加蜂蜜煮沸冷卻而成,口感接近現在的酸梅湯;五味子甜茶則使用五味子與梨、蜂蜜、水熬煮製成,兩者都是適合夏季飲用的解渴消暑的飲品。
作者:Melissa 編輯:高翰
本文為 澎湃新聞 | 私家地理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先獲得授權。
你可能還會感興趣:
閒憶衛城——論包子,天津只有狗不理麼?
《不中看的美食》:話嘮吃貨的美食地理
在火腿森林西班牙,尋找一棵行走的橄欖樹
澎湃新聞 |私家地理
旅途的旨趣、技藝以及鄉愁
微信ID:Travelplus_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