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6集的紀錄片主要從醫護人員和研究者、疫苗開發者的角度出發,將美國、印度、越南、中國等多地面對伊波拉、禽流感、豬流感等流行病的不同情況和啟示呈現出來。
或許,當下正經歷疫情的我們,能從中獲取到些東西。
流感最大的敵人,就是麻痺大意。
今年春節,令很多年輕人頭疼的事情中一定少不了--如何勸長輩戴口罩。往家族群裡轉發各種科普文、費勁口舌勸戴口罩少出門,可後者還是照樣出去聚會打牌,最後不得不做出「舉報父母」這一下策。
其實,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全世界,都有不把流感當回事兒、不具備健康意識、忽視疾病危險性的人。
只要疾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完全可以在疫情過去後,將流行疾病的痛苦以及醫護人員的犧牲拋到九霄雲外。隔了幾年後,又是一股流行病悄然襲來,而此時的人們卻依然沉浸在過往戰勝疾病的自信情緒中。
事實上,除了天花,人類從未真正消滅過任何致病病毒。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病毒或細菌就會席捲全球,給人類帶來一場浩劫。從鼠疫、霍亂、上世紀初的流感,到今天的非典、豬流感、禽流感……與病毒作鬥爭是人類的常態。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爆發,有網友建議將病毒命名為「野味肺炎」。先拋開這個名字是否正確與科學的討論,它其實已經從側面反映出人類對過往痛苦經歷的習慣性遺忘問題。
醫護人員也需要保護
記錄片中,在一次用於評估「面對重大流感疫情時的準備程度」的模擬中,Dr.Syra Madad向所有參加的醫護人員提出了一個問題:
「如果在我正需要換上外袍時,有患有重症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急需插管,你會怎麼做?」
有人立即回答「我會選擇先救他的命,而不是先換衣服。」
這種奉獻精神令人敬佩,但卻不提倡。正如Dr.Syra Madad所說:「如果你沒有受到保護、如果你連自己都沒有保護好,你還怎麼去幫助其他人?」
醫護人員的安全問題,是他們從此前的疫情中獲得的最大教訓。
在2014年到2016年的西非疫情中,有600多名醫務人員被感染,其中過半死亡。一年之中,就有151名醫務人員感染,41人死亡。
在每一次的疫情中, 醫護人員總是最勇敢地衝在最前面。他們被期望能成為超人,被期望能拯救每一個人,還要帶上對患病者應得的同情。這是他們的使命。他們也在拼盡全力去完成。
醫護人員更需要保護。
相較於美國,面對伊波拉,重災區剛果就更無力了。
這些日子面對疫情,武漢醫療體系的物資短缺會讓我們對紀錄片中的一個場景很有共情感:
在簡陋的臨時搭建的醫療區裡,醫生正在按步驟脫下簡陋的防護服,把它翻過來,扔進垃圾桶裡。「保護好自己才能幫助別人。」這話聽起來相當正確,但在實際操作中,尤其是醫療條件簡陋的地方,醫務人員感染無法避免。
從政府、醫護到普通市民沒有應對經驗,群體性後知後覺,這是很多流行病形成大規模傳播的重要原因。
面對流行病,我們從來都沒有準備好
1918年,全球爆發西班牙流感,在18個月時間裡,全世界的死亡人數超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死亡總人數,達到了五千萬到一億人,傳播範圍達到了太平洋群島以及北極地區,平均致死率達到了2.5-5%。在1918年,全球人口總數才是18億人,而且那時的人口流動和現在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全球平均每年都會增加5種新型病毒。面對包括武漢新型肺炎在內的流行病,不必害怕,怕也沒用,如《流行病》揭示的一樣:「問題不在於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發生,下一次疾病流行只會是時間問題。」
在過去十年中,世衛組織這個世界最權威公共衛生機構組織的警告,宣布了5次: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2014年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伊波拉疫情、2015年至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年至2019年剛果伊波拉疫情。
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構成了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事件。
下一場流行病什麼時候發生?疾病生態學家奧利瓦爾接受BBC採訪時說:
「我認為下一次大流行病很可能由一種新型病毒引起,如果你看看非典,這個21世紀的第一場流行病,在進入人們視野蔓延全球前,是一種人類從未聽說過的病毒。所以還有很多病毒是我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比爾·蓋茨曾說過:
「很多醫務人員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流行病控制和預防的事業中,但最大的風險是,面對流行病,普通人從來都沒有準備好。」
如果說《流行病》這部紀錄片在講科學,似乎並不中肯。它更像一封「諫言」,提醒大眾,流行病的危機時刻存在,建立一個更完善的系統去對抗它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沒有逃避的機會,這是人類生存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