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一:組合整編而成的屯馬線
屯馬線是由香港西部的屯門至東部馬鞍山之間的東西向鐵路系統。屯馬線由多條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地鐵工程項目組合整編而成,自西向東分別是2003年通車的西鐵線一期工程(屯門站至南昌站)、2009年通車的九龍南線工程(南昌站至尖東站,現已併入西鐵線)、2004年通車的尖沙咀支線(尖東站至紅磡站,現已併入西鐵線)、沙中線東西走廊紅磡至啟德段(紅磡站至啟德站,建設中,尚未通車)、2020年通車的沙中線東西走廊暨屯馬線一期工程(啟德站至大圍站)、2004年通車的馬鞍山線(大圍站至烏溪沙站)。
屯馬線線路示意圖(Via:維基百科 Momocalbee 制)
全線貫通後的屯馬線全長57公裡,全線共設27個車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最長的軌道交通線路。屯馬線在不同路段由高架、地面、淺層地下隧道等多種形式構成,全線採用25kV50Hz接觸網供電制式。屯門~紅磡段設計最高速度140km/h,紅磡至大圍段設計最高速度120km/h,大圍至烏溪沙段設計最高速度110km/h。
構成屯馬線西部路段的西鐵線
詳解二:屯馬線「拼圖」的「最後一片」
作為屯馬線「拼圖」的「最後一片」,沙中線東西走廊紅磡至啟德段(紅磡站至啟德站)在2021年1月31日完成所有工程建設,並正式由建設部門移交港鐵車務部,開始進入全面調試階段。2月16日起,列車開始不載客試運行:自烏溪沙站開出的列車將於到達啟德站1號站臺後清客,然後不載客繼續駛經宋皇臺、土瓜灣,何文田等站,最後於紅磡站新建站臺停車並折返,並於啟德站2號站臺起搭載乘客,繼續前行至烏溪沙站。
何文田站的屯馬線站臺,工程建設已經完畢,相關的標識塗刷尚未進行(Via:維基百科 Qwer132477攝)
詳解三:世界最長屏蔽門,成了最大浪費?
視頻開頭,列車駛出尖東站的時候,畫面中可見長長的屏蔽門。由於尖東站早先為東鐵線所用,站臺需容納12輛編組的列車,因此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全高式站臺屏蔽門。後來,2009年8月16日,九龍南線通車即西鐵線全線貫通後,尖東站由東鐵線的終點站變成西鐵線中途站。由於西鐵線全線設計採用8輛編組列車(早期為7輛編組,後來擴編至8輛),尖東站的屏蔽門被封閉了一部分,改為透明幕牆。
視頻中可以看出站臺端部被封閉成透明幕牆的屏蔽門
而最大浪費從何說起呢?原來,在西鐵線(屯門站至南昌站)最初規劃時,全線站臺被設計成可容納9輛編組,先期以7輛短編組列車運營,後期視情況隨時擴編列車滿足客流增長。而尖東站之前為東鐵線車站,站臺設計容納能力更是高達12輛編組。但問題就出在,在規劃建設九龍南線(南昌站至尖東站)工程時,西鐵線已確定最終會成為屯馬線的一部分(這個規划進行於2002年,現在來看顯然是低估了未來十年客流的增長),而設計師採用了「就低不就高」的思路,將九龍南線唯一的中途車站柯士甸站的站臺按照馬鞍山線採用的較低標準,僅僅設計了8輛編組的站臺,亦沒有預留擴編條件。
未來,尖沙咀附近這個屯馬線客流最密集的區段,受限於柯士甸一站,將只能運行8輛編組列車。即使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客流,車輛擴編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而之前西鐵線各站預留的站臺空間,也基本上宣告浪費。
柯士甸還是未來屯馬線換乘廣深港高鐵的接駁站,規劃時標準低、無預留的麻煩,未來會逐漸顯現(Via:維基百科 Qwer132477攝)
詳解四:港鐵第一個地下站臺衛生間
在視頻中列車駛抵紅磡站時,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站臺的端頭設置有公共衛生間。雖然在內地各城市地鐵中,地下站臺端頭的公共衛生間基本是標配,但這對於港鐵來說也是破天荒的頭一回。
視頻中可以看的衛生間的標識
由於空間、衛生、使用習慣等問題,除東鐵線、西鐵線、屯馬線一期暨馬鞍山線等原屬於九鐵公司的線路,以及近年來新建的部分線路外,港鐵早先建設的車站大多不設置公共衛生間,即使有公共衛生間也都設置於車站站廳層(大堂),鮮有在站臺層建設公共衛生間的設計。之前,僅有欣澳站和迪士尼站兩個地面站臺設置有站臺公共衛生間。這次紅磡站的設計,也算是新線中的一個「彩蛋」了。
(註:按照車站編制,屯馬線站臺位於紅磡站的G層,但站廳設計、線路隧道、屏蔽門形制等要素均屬於地下站臺,故通常被列為地下站臺)
期待開通:
按照港鐵方面宣布的計劃,屯馬線將於2021年第三季度全線貫通。對於這條橫貫香港新界和九龍、連接多個聚居區和城市核心區、長度位列香港第一的線路,相信能在開通之時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我們也一起拭目以待。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