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graphy Camera
Hasselblad 500 CM
Afternoon
哈蘇 Hasselblad 500 CM
喜歡哈蘇500CM 就是因為他純粹機械的那份厚重手感和超強的金屬質感,當然還有那無比性感的方盒子造型。或許,純機械手感的攝影相機很多,而哈蘇也只是其中之一,但若在120畫幅裡面選,方盒子形狀又純機械且鏡頭素質又優秀的中畫幅相機,可選擇的餘地就真不那麼多了吧。
不過,我並不是器材黨。但很難講清楚為什麼,就是喜歡哈蘇V系列500CM相機所帶給我的那份厚重的質感。而伴著這種厚重的質感走到今天,似乎集結了無數經典的影像故事。我希望,我的影像故事可以從哈蘇開始。影像的表達與表現,仍然是我最高追求。所以我並不追求所謂的「漂亮」或者說是「美」
哈蘇500CM到手後,銀子說他有膠捲。因為他用賓得67有一些120畫幅的黑白膠捲。當然,那也是非常好的伊爾夫ISO 400英國皇家黑白膠捲,所以就送了我一捲去體驗。在看了很多如何裝膠捲的視頻教程後,我才順利安全的把膠捲裝上。但裝完後,我又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裝反了?拍完會不會全報廢了?因為是第一次用這臺相機,任何操作均是完全陌生狀態。使用最初的一個星期內,我除了在腰平取景器裡反覆的觀察和構圖,用左手拖住機器反覆尋找平衡,用右手不停的扭動對焦環外,始終就沒有勇氣按一次過卷的快門。。。
當然了,沒按快門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不喜歡在室內亂拍,即便是為了測試相機。如果我真要拍攝,就要找一個特別好的天氣,然後策劃一個自己想要的影像系列後在盡情創作。我個人始終認為創作要有意義。當然了,所謂的意義就是自己覺得的,屬於自我範疇內的。我喜歡哈蘇500CM的布簾反光版等機械運動時,所產生的快門聲音,那讓我覺得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能夠產生很強的質感和凝聚感,這真讓我有了非常愉悅的拍攝感覺,我似乎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尤其在數碼橫行的時代,那種機械快門的音色真好聽。
最開始不習慣的是,哈蘇500CM腰平取景器裡顯示的是鏡像,就是如果取景器裡顯示的人在左邊,拍攝完成後實際照片是人在右邊。開始真是有些不習慣的,但後來慢慢發現,其實還好,至少比祿來雙反的什麼倒像好多了。所謂倒像就是,取景器裡顯示的人是倒立的,這特麼的要怎麼構圖,我得倒立過來麼。。。也特麼是真的醉了。
由於哈蘇500CM並不集成測光模塊,需要單獨購買。當我看到好一點的哈蘇測光模塊,價格高達3000+人民幣時候,我就慌了。。我特麼真的慌了,而且慌的一逼,或者說我特麼就震驚了!算了,我不是有徠卡麼,乾脆用徠卡測光吧,這或許可以算是最昂貴的測光設備了。說真的哈蘇500CM的鏡間快門最高1/500這事兒,在室外拍攝還真的有點少啊,怎麼說也得弄到1/2000不,再不濟1/1000也行啊,500這事兒,實操起來真的是的少的可憐啊!用ISO 400卷在室外拍攝時,我都光圈調到F16了啊,快門仍高於500我擦,這讓我怎麼拍啊,難不成要用F22的最小光圈啊,真是廢了。所以我決定ISO 400的膠片真不適合在室外拍攝,尤其是光線充足的天氣時。
不過要說的是,我之所以選擇光線充足的天氣進行拍攝,也正是為了能夠有更好的光線條件。畢竟哈蘇500CM這個機器的各項實際參數沒有那麼大的彈性,並不同於動不動就8000快門,0.00幾秒的對焦,什麼曝光鎖定等一些列自動功能數碼設備,哈蘇500CM的使用條件是相對苛刻的,所以要想保證拍攝作品的更好呈現,在一個好的天氣裡拍攝,是絕對必要的,尤其是用膠片設備拍攝。或許我的選擇是對的,又或許前期對哈蘇500CM機器的磨合也是必要的,所以,使用哈蘇500CM拍攝後最終的影像呈現,至少我滿意。
Turn around
卡爾蔡司50mm鏡頭在120畫幅上的體現非常優秀,換算為全畫幅大約是28mm鏡頭的視角,這樣我就可以最靠近的形式,拍攝全身人像。
Bask in the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