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陳昊宇飾演的李青桐脾氣火爆、性格耿直,以仗義的為人收穫了不少粉絲,其中被車門夾腦袋、用鞋打臉等經典表演橋段也被粉絲討論。新京報記者專訪陳昊宇,揭秘這兩部劇中李翹、李青桐的表演幕後。
陳昊宇揭秘角色幕後。製作/新京報動新聞
《失蹤人口》
角色名:李翹(被困山谷中的歌手)
演員:陳昊宇
角色幕後:怕黑、恐高
《失蹤人口》講述了經歷各不相同的6人被困在一個山谷中,怎麼也逃不出的故事,陳昊宇在裡面飾演一名歌手李翹。「這部戲節奏比較慢,細節很多,不僅需要觀眾動腦子,還需要有耐心。所以觀眾最終能不能接受和看懂,我覺得要看緣分。」
這部戲大部分外景是在雲南一個山谷裡拍攝完成,條件非常艱苦。陳昊宇回想起當時的拍攝,印象最深的是那裡的風沙。由於風沙太大,陳昊宇整個臉都處於過敏的狀態,「一張嘴就是一嘴沙子。」每天,整個劇組要一起走半個小時走到山谷下面開工,每天到收工的時候大家都開心不起來,因為還要一起爬半個小時才能回到上面。「那邊溫差還非常大,早上我和小紜(演員陳小紜)冷得不行,穿著秋衣秋褲還要貼滿暖寶寶。上午十點一過,太陽從河谷露出頭,氣溫一下又到30多攝氏度,全身是汗,到了晚上又開始瑟瑟發抖。」
但這都不是最艱苦的,在山谷裡面拍夜戲在陳昊宇看來最可怕,因為她怕黑且恐高。「我和李翹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非常怕黑。拍夜戲的時候,劇組會在山頂上吊一個吊燈,但其實離得很遠。山谷裡面沒有其他光源,四周非常黑,在這樣的環境下面,那一盞吊燈就顯得微不足道。有一場戲,是六個人困在車頂,底下是黑壓壓的水。黑暗、未知和水的集合,讓恐怖感升了好幾個級別。」最難的是陳昊宇還恐高。那天她站在車頂就開始全身發抖,原本劇本是寫她需要在車頂來回踱步,最後她完全無法移動自己。「攝影老師和大家都非常照顧我,最後大家都圍著我,需要走動的戲都給了他們,從頭到尾我在車頂就沒動過。唯一的移動,就是蹲下。」
陳昊宇飾演李翹
即便拍攝十分艱苦,但陳昊宇很感謝自己能夠遇到李翹,一個富有複雜性的角色,可以詮釋人性的多面,用少量的臺詞去演繹一個豐富的故事,這些都讓陳昊宇受益匪淺。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角色名:李青桐(20年前的媽媽)
演員:陳昊宇
角色幕後:本人也是大嗓門
陳昊宇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去演17歲的小朋友,用她的話說:「這都是緣分」。那段時間陳昊宇正在休息,覺得心累,「因為一直在演比較沉重的角色,心裡有點苦。」這個時候,她看到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劇本,李青桐和她小時候太像了。「我太能理解她了,所以我決定去試試。」
要說哪像?首先就是嗓門,陳昊宇說自己以前的嗓門就跟李青桐一樣,遇到什麼事,就嗷嗷喊一頓。說到這兒,在一旁旁聽的經紀人和助理忍不住一邊點頭一邊笑場。「我小時候可『虎』了,遇到啥事都得跟人吵。吼完,拿起鉛筆盒就跟人打。」
雖然陳昊宇是這樣的性格,但在初高中她也有一群打不散的好朋友,就跟劇情裡一樣,她感覺自己就像坐著時光機又回去感受了一遍青春。記者問陳昊宇那個時候有沒有什麼遺憾,陳昊宇歪著頭,笑笑說:「青春期的遺憾不需要被彌補。」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中,除了學校同學之間的戲份,還有很多家庭戲,陳昊宇非常喜歡一家四口氛圍的戲。「特別有趣,特別像一家人。」她最喜歡的一場戲是李青桐表達她為什麼要生下孩子,以及她那個年紀的忐忑和害怕,那也是她和媽媽最後達成和解很關鍵的一場戲:「那段戲,劇本裡本來設計的是不要哭,但我真的是太心疼她了,要在那個年紀作出這樣的決定,然後我就忍不住大哭。」
而被粉絲們熱議的還有陳昊宇諸多的表演細節,比如女主角在劇情一開始就被公交車夾住腦袋,這段表演也讓李青桐瞬間圈了好多粉絲。
「這要感謝我們的製片人王珍妮同學,那是她真實的經歷,把真實的經歷寫進去,你看的時候就不會覺得李青桐像個神經病了。」最開始陳昊宇去試戲的時候就試的這場頭被車門夾的戲,「其實我試戲的時候,喊的聲音更大。」原本劇本上寫的是李青桐要追上那輛公交車,一屁股坐在車前面,但是因為太難實現,就改成了現在的版本。
拍攝之前,陳昊宇還特別跟王珍妮探討了這段戲的情緒,「李青桐當時肯定不止是生氣,她是羞憤,覺得太丟人了,我怎麼能被全班同學看到被夾腦袋,只要找到這個感覺,那個狀態就對了。」陳昊宇說,道具老師人很好,那個汽車門是充氣的,當時其實氣已經被放掉了,被夾的時候看上去很痛,其實並沒有那麼疼。
劇中還有一個橋段讓很多觀眾非常感動,就是李青桐為了幫李進步道歉,用陳君何的鞋打自己的臉,這反倒讓陳君何對李青桐另眼相看。在陳昊宇看來,李青桐內心也覺得是李進步不對,但是她又不會去跟李進步講,她潛意識裡還是覺得你憑什麼欺負我的朋友,她就是要保護李進步:「其實小姑娘內心還是委屈的,她又不願意當著別人掉眼淚,但是這正是李青桐一個很好的品質。」
陳昊宇表示,自己一直都在追劇,而且很多情節讓她自己也很動容,因為拍戲的時候又冷又累,都沒有那麼高漲的情緒,追劇的時候從第三視角去看,反而很容易被那種歡樂的氛圍感染。
新京報記者 張坤玉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