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看這部劇,我是把它當做自己人生前情預告,想在裡面覓得一種借鑑和武器,以便在三十歲的生存環境中,可以保持著彈性積極的生命力,完成進階升維。讓我不那麼懼怕年齡上的壓力,和往後肉體上一次次的老去。
你知道,真正的生活永遠不會停下來,即便是本該成熟穩重的年齡,日常裡的雞飛狗跳一樣也不會少,像是要試驗你是否具備穩定性人格。
倒不能說對人生感到絕望,因為我早已接受了「這就是生活本身」,殘酷的是,接受和領悟的過程,都是被狠狠摔在地上的一次次親身經歷。
這是我曾經無法愛上這個世界的原因,亦是我重新愛上它的原因。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為提前經歷,才能識別出老天的預謀、殺機,成為手中握有一枚解藥的「自我醫治者」。
說回這部劇。
想來這部劇之所以熱播,一是社會價值觀轉型的過程中,女性的成長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二是劇中三個主角呈現了當下女性群體的全部生存狀態。
對事業沒有太多的野心、低欲望,聽從父母安排通過相親進入婚姻生活,討好型人格鍾曉芹。
雙商在線、內外兼修,過著中產階級生活的顧佳。
以及想在一線城市紮根,卻在大多數時間只能感受到飄搖的王漫妮。
像是三個平行時空,你在選擇的那一刻,就決定了身份屬性、生活方向、人生軌跡。每一次選擇構成了人生總和,亦是每一次選擇讓我們成為了一個個「鍾曉芹」、顧佳和王漫妮。
這種「每個選擇構成人生總和」的發現讓我感到悲涼無解的同時,又得到一些釋懷。
大概的表達是:每個人的此時此刻,都是過去隱現的產物,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可依然可以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去選擇未來的自己。
這是我在這部劇中得到的一種提醒:永遠不要將自己的人生交付於他人。同時借用這部劇梳理一下我對來日三十歲的理解。
/ 構建
三十歲,這個數字概念跳出時,腦海裡大概有兩種劇本。回歸家庭或者打拼事業、成為女強人。
就劇情的呈現來看,沒有哪一種人生比另一種好,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裡感受著雪花,你不是在這個角落裡落淚,就是在那個角落裡悲傷,這便是生命的本質和真相,人活著總歸要受苦,誰也逃脫不了,只有先構建好這個底層邏輯,才能真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擺脫過度關注別人那條河流,去選擇你願意承受的那一種,不論逼仄還是猶疑,都可以有的選,選擇不討厭的人生。
/ 超越
從前,我狹隘的認知裡,超越僅僅是對困境的挑戰,年齡越大,越發現自己思考的單一,後來的生活經驗重新修正和整合了我的價值體系。
我所理解的超越,其一是越過理想,活在真實世界裡,這種「理想」也許是大眾傳媒構建的「美好」,群體對它的模仿後,對現實世界產生一種隔離夢幻感,我不得不時刻警醒自己,某些「超越」究竟是在想像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構建,還是在構建中完成想像?
你知道,真實感受成倍的放大是在風浪中,在這種現實世界裡,你才能體驗到強烈的生命顫動,正視它,接過它,挑戰它,這亦是真實世界的超越。
其二是接住日常的平淡,人生有七成的時間是平淡瑣碎,這種平淡不是求安者狀態,而是作為生命體共同經驗的一部分,它是人生的常態,卻也是人無法忍受的狀態,所以需要一種能量去承接它,能在這種情況中和自己獨處、提升單位時間價值,沉澱、靜謐、平和,也是一種超越的修煉。
承受得了起風浪時,亦能心素如簡,接住平淡,大隱於市,這是我所理解的超越。
夜裡,我在日記中寫到:年齡不代表智慧,大部分人只是在肉體上老去,來日的三十歲,希望你已可以稍稍掌握一些其中的平衡之道,忍受生命系統大方向上的平淡。
同時多一些選擇的可能性,不必受限於很多困境的牽制,不浪費每一次時間成本,而是成為它們合格的對手,保持勇氣,這樣就不必忍受只是老去的遺憾而無法動彈。
我自然是不敢說達到成熟的平衡,人生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與不可控性,到後來,你會發現你所以為的「成熟」只會被生活一次次教訓,人生從來都是一次次的試錯後,最終才會趨向通透的成熟,有人浪費一生最終才深刻領悟,這種代價太大了,我不喜歡這種結局,我會耐心等待某種禮物的到來,亦不必因為著急錯過一些風景。
/ 婚姻
《傲骨賢妻》中女主角說過這樣一段話:
「是小事,不是大事構成了婚姻。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性感火辣、共度良宵,但有時你會想和某個人一起醒來,所以這可能就是你想要共度餘生的人。」
若在三十歲,那時我的狀態契合這一磁場呼應,我會跟隨內心,在這啟迪時刻,坦然接過這一緣分,若未遇上,也不必在有與無之間將自己推入某種非理性情緒中,而是轉化為中性態度,這種中性態度是並不糾纏於有和無矛盾之中。
大概表達如作家達達令所說:
「關於婚姻,我的理解是「那一粒鹽和這一鍋湯」的概念:有鹽固然更加鮮美;但是如果沒有鹽,這一鍋湯本身也是有滋有味,足夠填飽我人生的肚子了。」
想來婚姻中的所有問題便是激情褪去之後的問題,若你問我如何面對,除了接受這便是婚姻本來的模樣,其它的便交給時間做出回答。
/ 藥方
年少時,我總希望可以在別處得到一些建議,指導甚至是寄希望於他人身上,可以渡過這條河到達彼岸,後來我才知道沒有什麼真正的彼岸,只有不停地奔跑,以及真正的藥方永遠在自己手中,你可以從友人處得到一些慰藉,哭泣、傾訴,重要的那一環依然是你自己的後續整合力。
這一味藥方是左手疼痛,右手馬上有了一味藥。是一整套照顧自己的系統,是暴風雨過後回家衝熱水澡、熬一碗熱騰騰薑湯,一床整潔的棉被相擁入睡。而不是僅僅只是被暴風雨打溼。
人生就是一場暴風雨和又一場暴風雨的旅程,而在三十歲,我希望可以有更多味藥方。
/ 健康
二十歲時,身體系統、生理機制都是最優呈現,通宵去ktv唱歌,第二天休息幾個小時就可以緩過來,恢復正向循環。
27歲的某一天,我忽然發現身體機能開始出現延遲更新的變化,一次的熬夜,對能量的消耗越來越大,花上一整天的睡眠時間,依然覺得疲憊。
前些日子去醫院探病,在醫院,你會看到個體面對生命最真實的狀態,一切存在的意義都在它面前解構,只留下一種「來日並不方長」的感嘆。
想來對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珍惜,才能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獲得屬於自己的力量和秩序。這兩者不可以反過來,好體質而後才是好人生。這是關於任何年齡段的秘密。
劇情尾聲,王漫妮說,願每個人,都有「而已」的勇氣。這兩個字包括的核心力量便是「悅自己」,懂得愛自己,偶爾懷疑,一直堅定,信任自己,才會在所有標籤和困境中,從容微笑,平和說出「而已」二字。
於是,在他人離開,街道寂寥,人潮散去,記得回家。
在每次想要逃離時,依然選擇往前一步。聽見心底的聲音: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