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我特別喜愛的演員——張嘉譯,有人說張嘉譯是老來有成,也就是年輕時沒有火,而年齡大的時候佳作不斷,最初認識他是在《道北人》時,後來喜歡他的《懸崖》,真的是演技絕倫,讓人看得膽戰心驚,讓人覺得這不是在「演」,而是真實存在的。
張嘉譯畢業於北影,早期的考試影像中,是一個土裡土氣憨憨的小青年的形象,唱歌時候眉毛一翹一翹,讓人忍俊不禁,張嘉譯的少年、青年和中年的長相好像一個模子出來的似的。他是地道的陝西人,能說一口地道的陝西話。
在初期的《道北人》的電視劇中,張嘉譯飾演的是一個男一號建國,那個時候我就問媽媽,這個人也太豪橫了吧,為啥走路「搖頭尾巴晃」的,是在顯示他的霸氣嗎?後來才知道他在每個戲裡都是這麼走路的,原來背後的故事是因為他得的「強直性脊柱炎」而落下的毛病。
張嘉譯演過多種類型的角色,每一個角色都覺得他演得很真實,《一僕二主》《蝸居》《懸崖》《我的體育老師》《心術》等電視劇,讓大家廣為人知,他塑造的不同角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令人深刻的要數《懸崖》。
《懸崖》中張嘉譯刻畫了地點在一個在寒冷的哈爾濱,故事發生在1938年到1945年,他作為一個共黨潛伏在敵人內部,表面上是一個內部的特工領導,可以內地裡卻是為了共黨提供信息的聯絡人,他深知自己是走在刀尖上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都要做到「波瀾不驚」。
一 低沉、侵入心靈的片尾曲《地平線》,讓人印象深刻。
《地平線》這首歌由馬上又那沙啞的嗓音,緩緩的配上音樂娓娓道來這個故事的初衷和結尾,所有共黨的犧牲目前都是暫時的,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迎來幸福的那一天,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家人、孩子能在陽光下快樂地嬉戲、玩耍,沒有戰爭,那就是我們永遠的目標。現在的時期就是黑暗的一個時期,因為有夢在不斷地支持著共產主義的前行。歌曲中有一絲絲的悲傷、有一絲絲的希望,讓人不由得傷感著人物的命運。
馬上又 - 地平線 [mqms]
03:47來自月亮嬤嬤愛寫作
二 劇名《懸崖》蘊含著人物的處境和命運。
《懸崖》意味著主人公是生活在懸崖邊上的人,他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命喪懸崖,即使他面對著親人、戰友們的受刑,他也要裝作表面上波瀾不驚,背後隱隱作痛,這就是一個潛伏在敵人內部的共黨人的命,每一個表情和微動作張嘉譯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如此艱險的環境,沒有堅定與堅強的信念,是無法支撐的,那就是心中的共產主義。
三 男主周乙的去世,意味著黎明前的黑暗。
劇中的結尾,周乙隨著一聲槍響應聲倒地,我不自覺的流下了眼淚,也許他從一開始就清楚他的命運的結尾,但是他深知為了祖國的命運,他願意義無反顧。無數個黑暗的夜晚、無數個為共產主義犧牲的人們,他仿佛看到了黎明前的黑暗,它在遠方向我們招手。舍小家、為大家,這就是共黨人的命。
四 1938年的中國東北哈爾濱,有著特殊濃鬱的特色
如果你翻開《懸崖》的諮詢,幾乎是零差評,而且獲得了多個獎項,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北哈爾濱的別具特色,主人公清一色的黑色大衣,毛尼帽子,顯得更加的帥氣而有型。哈爾濱特有的歐式建築業充斥於劇中,1938年還處於抗日戰爭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裡有著無數的先烈為抗日戰爭投入著自己的抗日生命。
在黎明之前把思念留在地平線,在思念之前讓分離變成一瞬間,能讓我和你,不用說再見,在硝煙裡, 我看見你, 慢慢走遠……
結尾處,讓我們聽著馬上又的《地平線》一起重溫那段故事、那段歷史,就像歌裡說的那樣,暫時的黑暗是為了黎明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