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enteuil, The Seine, 1872
全文共1311字 預計閱讀5分鐘
一轉眼,貝貝已經在18-19個月階段,只有喝奶的時候,才像個寶寶。
鬧騰撒歡起來,簡直就是個小搗蛋鬼;逗你的時候,又是個奧斯卡戲精。
算了算,一歲半了。
想想這一路升級打怪,新手爸媽做的好的地方呢,持續買書學習,安排不同階段的玩具。
月子裡的時候,達成一致。一切行動以月嫂為準。怎麼抱,怎麼拍嗝,怎麼換尿不溼,怎麼洗澡,怎麼按摩,怎麼去黃疸……用APP記錄規律,錄視頻,邊幹邊學,總結了一整套標準流程。戰戰兢兢,算是過了第一關。
貝貝睜開眼睛會笑會鬧,抓握躺趴;再大一點,抬頭翻身,蹬腿往前爬……數了數,買了八九本書補育兒知識。
我喜歡《實用程序化育兒法》,從吃、睡、活動三個方面記錄養育日誌,觀察變化,從而不斷改進方法。
這套方法在前幾個月特別好用,早些時候,不熟悉也規律,也不太敢隨便擺弄寶寶。記錄便便和餵奶的時間,多記錄幾次,就能大致預測換尿不溼的時間,避免紅屁屁;也能預測喝奶拍嗝的時間,大致的睡眠時長,空檔補覺,還是踏實。
此外,這本書裡還列舉了很多現象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實用。
奔喜歡《鄭玉巧育兒經》《育兒百科》,再加上網上丁香媽媽之類的資料,和寶媽討論交流,觀察變化。一會睡覺甩頭,一會又甩胳膊,後來看都是正常現象。
除了買書,還有比較慶幸的事,訂購了兩年的玩具,每月一個主題的。
好處是在已設定好的玩具主題裡,包含了成長階段的需要掌握的大運動和驚喜動作。從開始的「我愛吃飯」,「各種各樣的動物/交通工具」,「我愛洗澡/刷牙/睡覺」,再到後面的分享類遊戲,都做的挺好。
在這個期間,還主動借閱了其他繪本,互動遊戲作為補充。
過程中,奶奶基本承包了貝貝的餵飯,哄睡,還有白天遛彎放電。
到開始走和跑這個階段,基本可以算一個階段結束了。
最難的,其實是奔持續母乳餵養。睡眠很差,加上貝貝哭鬧的時候,「父愛如山,一動不動」,不光不知道娃哭了,還推不醒。一歲的這個時間,帶娃的瑣事,比兩個人的時候增加了幾倍。睡眠問題,又導致家庭關係緊張。
還好,貝貝對你哭,也對你笑;生病鬧騰扎心,也用小手摸摸你的臉,或者呀呀叫「ba ba ma ma」,疲憊感瞬間消失不見,也被撫慰,被治癒了。
那下一個階段呢,也就是一歲半到三歲這個階段,應該怎麼做呢?
基本原則是,在保障安全和不打擾別人的前提下,儘可能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間。
奔負責採買及安排生活用品,奶奶負責日常的飲食和遛彎,我負責遊戲和繪本等。
如果參照蒙特梭利家庭方案(0-3歲),從五個方面去安排就可以。
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交。
雖然每個階段的狀態和能力發展不一樣,但是可以參考清單以及同年齡的寶寶橫向對比,強化缺的部分。
比如,現在貝貝語言稍微慢一點,詞彙不多;堆積木還堆不高;滑板車還不利索……都可以針對性改進。
做的不好的地方呢?
有一次讓貝把東西給我,表情太兇,貝貝嚇得哇哇大哭;此外,不止一次吵架了……
其實,知道三歲前給予娃足夠的安全感特別重要。一個安心、輕鬆、有愛的家庭氛圍甚至能直接影響娃的性格。
有時候陪貝貝的時候,不知道是他陪我,還是我陪他。在落地窗前看樓下的車來車往的時候,突然發現,很少有機會這樣發呆,更沒有人一起這樣發呆。
帶娃,更多是藉助新的視角,共同經歷,共同成長吧。
相關閱讀
貝貝抓周
爸爸帶娃的一天
貝貝從床上掉下來了
孩子在地上打滾,媽媽支持,奶奶反對,聽誰的?
奶奶的融入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