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廟內修建有正殿、偏殿、廊房、齋房以及鐘樓、鼓樓、樂樓。樂談俗稱戲臺,倒座在山門三個門洞上方,樂樓上「魚龍出聽」兩邊的「場風」「抱雅」,是一個成語,用在這裡可以理解為:細看風風揚揚的表演,品賞談吐風雅的戲文。這座戲臺是黑龍廟裡珍貴的建築,也是山西境內設施最完善的一處露天劇場。戲臺為「三空舞臺」,分前臺和後臺,另有供名角和班主休息的閣樓,東西包廂供達官貴人和老闆大款們觀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劇場形制。樂樓音響效果非常好,在臺上唱戲不需要擴音設備,全場都能聽得清楚,素有「山西唱戲陝西聽」一說。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陳玉英說,她一生在上千個舞臺唱過戲,但效果最好、最省力氣的當數黑龍廟的戲臺。
【西灣古村】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的西灣古村,就是當時磧口繁榮時經濟實力輥射所及的村莊之一,也是當時巨商陳家的宅院,所以又有「陳家大院」之稱。西灣村是古大同鎮村西邊,漱水河向西邊拐彎的地方。
西灣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據西灣陳氏家譜記載,始祖陳先謨於明朝末年從方山縣岱坡村遷到西灣,當時西灣北有侯臺、南有磧口,都是經商的好地方,他便在此選好地形開始創業。最初,陳家並無窯洞居住,只有毛庵草舍,之後生意越做越大,特別是到了第四代「三」字輩時,陳三錫經商發達起來,之後便大興土木,建設豪宅,陳家大院漸有雛形,後歷經11代人陸續修建,苦心經營200餘年,才成今日我們所見到的西灣村。
西灣村選址風格特別,選址依據傳統的陰陽風水說「背山面水,左青龍右白虎」和「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的原則規劃布局。整體建築群依山面水、背風向陽,因地排洪,隨勢而上,如波湧浪卷,層次感極強。村客的主體部分建在兩座石山中間,建築群坐落在30的斜坡上,層層疊疊,最高處可達六層。村內以體現金、木、水、火、土的五條石砌街巷把各處院落串聯起來,現存完好的有40多處院落,院院相通、戶戶相連,四周以高牆圍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城堡式封閉空間,僅在南向留大門三座。古村防火、防盜、排水、洩洪的各種設施配置十分精妙,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洋溢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
現在我們先進入第一道巷進行參觀,因在最東面,東方為甲乙木,所以際木巷。在這條巷子的西面有一處西灣村保存最完整的院落——東財主院,是陳氏先祖陳師範和他的子孫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叫「陳師範宅院」。通過木巷時,在兩側牆體,砌築的拱券式門洞上建有樓鬧,體現了古人「向空間發取建築面積」的奇巧構思。進入陳師範宅院時,頭道門非常簡陋,外面看好像是貧苦人家,但是進入大門,你就會發現又是一重天。院內寬敞明亮,有磨、碾以及放料的小窯洞。大院的二道門做工非常精緻、考究,磚雕、木雕栩栩如生,就連大門上的鐵門環都有精細的花雕。從這道門進去就是陳家主人們居住的地方,在頭道門和二道門這一段的南側,還有練功房和監視孔。監視孔呈45°斜角,可以清楚地看到巷子裡的過往行人,練功房是陳家家丁訓練的地方,有練武器具,也有家丁們居住的屋子,為主人保家護院,而頭道門之所以顯得寒酸,也是當時陳家「藏富不露」的思想體現。
這座四層樓院,可以集中代表西灣村民居的風格。每一層的屋頂是上一層的院子,每一院落都有小門相通,院院相連,巷巷相通,走進一座院就可以穿遍全村。院子的一層是掌柜和夥計的住處,院子很小,院子外面原來是花園,門口的一塊門匾「福履常新」,意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創業興基。二層共有兩個院子,院內的正房窯洞是長輩居住的地方,也是建築群中最好的地段。在二層第一個院子正房窯上有一座木結構的磚瓦房,叫議事廳,據說起先是祝壽用的,後來凡家族重大事情都在此商討,便改為議事廳。三層是望河樓,也稱「望月樓」,是長輩們望月、品茶、休閒的地方。四層是繡樓,有「石鼓女兒牆」這樣的明顯標誌,佔地面積很小,沒有正房,東房是陳家小姐住的地方,西房是丫鬟的房子。
從四層樓院出來就到了第二條巷子——火巷,往西經土巷就到歲進土院了。歲進士叫陳輝章,他自幼出家,但年長後還俗,便在磧口當夥計,發家後便修了這座宅院。清同治年間回族民眾造反,清軍前往鎮壓,路經磧口,軍餉不足,陳輝章慷慨解囊捐銀相助,之後皇帝便賜了他「歲進士"。
出來之後,我們經金巷進入書院,這裡是陳家的私塾。經過最後一條巷子一水巷,又可以看到另一種風格的四合小院,四面的房簷連接為一個整體,仰眺俯視形如天井。從水巷出來,沿路可以看到堡牆遺址、貞節牌坊「欲紹先漠」遺址、恩進士院、思孝堂,最後到陳家祠堂。祠堂是晚清建築,規模不大,但保存比較完整,祠堂裡供奉著陳家歷代祖宗的牌位。
西灣村民居整體設計奇特,布局嚴謹合理,建築形制各不相同,木雕、石雕、磚雕造型精美,獨具匠心,栩栩如生。西灣村的古建築群在戰火年間,雖然已燒毀了一多半,但至今遺存的30多院和五條古巷,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祖先給我們遺留下來的稀世瑰寶。
磧口古鎮作為清代至民國秦晉峽谷中的第一鎮,有著非常獨特的歷史意義。磧口和附近的村子,反映了呂梁山黃土溝壑地區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特色,是中國文化史非常獨特的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