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此情可待 難成追憶(圖)

2021-01-09 搜狐網

  所謂「軍中情人」、愛國愛家,未必是真實的鄧麗君。這都是家與國的合謀,是生前套在她身上的鎖鏈。斯人已逝15年,這鎖鏈竟是一絲一毫也沒有打開!

  2010年5月8日,是鄧麗君去世15周年紀念日。兩岸同時掀起紀念鄧麗君的活動。大陸這邊,連篇累牘的是鄧麗君喚醒人們感情 世界的回憶故事;對岸海島上,整臺整臺的節目則聚焦於鄧麗君捐錢為前線弟兄加菜、絕不錯過勞軍晚會、在前線向大陸喊話、穿軍服敬禮等歷史鏡頭,最後一幕,則濃墨重彩地渲染她棺木上覆蓋「國旗」的哀榮。

  那個曾經存在過的生命,那個活得溫婉又寂寞的女性,她真實的一生究竟是如何?無從追憶。

  身世浮沉

  作家平注意到了這些視角相同、主旨相同、絕對和諧、千臺一面的紀念奇景,欲言又止地在一篇文章中發問:「只依(鄧麗君的)弟弟說的,家人是她最大支柱,愛國是她人生的志業」,那麼如何解釋她一次次的遠走,如何解釋她選擇異國戀人,選擇異地他鄉,東京、 香港、巴黎,終於遠至清邁?」

  紀念鄧麗君的人,沒有一個真的了解她。平只差把這句話直接抖摟出來:所謂「軍中情人」、愛國愛家,未必是真實的鄧麗君。這都是家與國的合謀,是生前套在她身上的鎖鏈。斯人已逝15年,這鎖鏈竟是一絲一毫也沒有打開!

  從平提供的隻言片語,我們已或可窺見那個我們決難以想像的真實鄧麗君。一方面,在戒嚴的大背景中,她受著黨國「訓育」,謹言慎行;另一方面,為著小小的越軌言行(在廣播裡和主持人隨口說了一句「想到對岸為青年朋友們辦演唱會」),她要屢屢澄清,屢屢公開表態,以求政治上過關;而與此同時,海峽對岸正把她作為敵對勢力、作為資產階級的「精神汙染」,掀起一輪輪聲勢浩大的批判。

  一個嬌弱女子,在大時代的巨輪中,好似被翻卷、擠壓在各種不同力量形成的旋渦中。但令人詫異的是,這女子或許柔弱,卻決不是如人們想像的那樣唯唯諾諾。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這樣的鏡頭足堪玩味:在終於能夠遠離臺灣之後,她選擇在坎城的海灘暢快裸泳;明知身患哮喘,或有生命之危,但她寧可在泰國清邁的旅館度日,也不選擇回歸家鄉;生命的最後時刻,艱於呼吸的她,嘴裡艱難而痛切呼喊的是——「媽媽」……

  難道,她一次次的遠行,真的是為了讓家人找不到她、讓世人終於放過她?卸下現實的重負之後,她選擇了隱居,選擇與一個好似邊緣人的法國男子廝守,莫非真的是祈望自己在這個讓她喘不過氣來的人世間脫身?

  這麼看,以童星起家,一上星光熠熠的鄧麗君,其一生不僅談不上幸福,簡直可說是歷盡劫波,嘗盡了苦難和孤獨。時代變遷的巨力盡數壓在她身上,直到筋骨盡被扭彎,但她仍然不失寧靜、柔美、悠揚、端莊的風度。也許正好是這個事實,可以解釋那溫潤婉約的女性柔情中,何以竟有難以化解的悽美和滄桑。  

糖衣炮彈

  1949年,動蕩百年戰塵初定。在 中國歷史被遽然改寫的同時,120萬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官兵的命運也被改寫了。河北籍中尉鄧樞帶著山東籍妻子趙素桂和兩個孩子,跟隨著部隊在臺灣各處輾轉,變成人地兩疏、生活清苦的外省「眷村家庭」。

  1953年1月29日清晨,已經生有三個男丁的鄧家在雲林縣一間農舍裡迎來了第四個小生命,一個女孩,父親給她取名「麗筠(yún)」,寓意「美麗的竹子」。許多人把這個「筠」字念成「均」,因此有了日後紅遍大江南北的名字——「鄧麗君」。

  1967年,14歲的鄧麗君加盟宇宙唱片公司,灌錄第一張唱片《鳳陽花鼓》;1969年,她為臺灣首部電視連續劇《晶晶》主唱同名主題曲,引起鬨動,鄧麗君的閃亮星途從此開始。

  鄧麗君這個名字傳到大陸,已經是20世紀70年代的尾聲。大陸人「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捂著棉被聽鄧麗君」,如此情景顯然被誇張了。當時大陸閉關鎖國,兩岸軍事敵對,大陸人要聽鄧麗君的歌,只能從收音機的短波裡,痴迷鄧麗君者顯然屬於極少數。在那個階級專政極為嚴酷的時代,有多少人願意甘冒坐牢的危險赴「敵臺」幽會鄧麗君,只為了幾首好聽的歌曲?

  「鄧麗君時間」通過「央廣」的短波頻率向大陸播放,直至1995年鄧麗君去世後才停播。作為一個宣傳工具,鄧麗君經常參加各種勞軍演出,其中,特別具有標誌意義的是到金門去,慰問那裡的「前線弟兄們」。直到1991年,已漸漸淡出歌壇的鄧麗君,仍然前往前線慰問官兵。鄧麗君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慰問時,曾向大陸喊話。

  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不說《梅花》等是赤裸裸的歌頌臺灣「美好政治」之作,就連《小城故事》這樣的歌曲,也被賦予了別樣的含義。上世紀80年代初,大陸有一種輿論認為,所謂「小城」就是臺灣,那是個充滿眼淚和苦難的地方,可歌裡說「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真是顛倒黑白!臺灣充滿假惡醜,可歌裡唱「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裡已包括」。歌曲最後還唱:「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作客」,擺明了是引誘大家叛黨投敵!所以,這也是赤裸裸的反動歌曲。

  別以為對《小城故事》的解讀,純粹是官方捕風捉影的虛構。海峽兩岸森嚴敵對的形勢,政治和軍事彼此「心戰」的現實,確實暗埋下政治暗喻的隱秘邏輯。總之,它確實存在,在許多人的心裡,不需要官方的提示和強迫,就會有此聯想。  

靡靡之音

  1979年是大陸的轉折之年,「文革」結束後,文學界以「傷痕文學」,思想界以「人道主義」,反省極左思潮對人性的戕害。具有感情 復甦先聲意義的劉心武小說《愛情的位置》(1979),最早點燃了關於愛情位置的大討論,並很快以廣播小說或廣播劇的形式傳遍全國。

  在思想解放的系列故事中,鄧麗君的流行決非原因,而是結果。它並不是促成大陸思想解放的支配力量。但在思想界的勇士奮力鑿破第一層堅冰之後,鄧麗君的意義隨之而來。勇士所取得的艱難成果從意識形態上層向下層擴散,但是進境極為緩慢,是鄧麗君把其中的一部分能量普及開來。鄧麗君歌曲 復甦了芸芸眾生的愛情嚮往,恢復了人們心中情愛 世界的版圖,在「 靡靡之音」的吹拂下,你儂我儂再不是羞於啟齒的道德私處,我們終於變成「我」,社會的「螺絲釘」終於變成人。

  此時,大陸流行音樂的重要演變,直接或間接,背後都有鄧麗君歌曲的魔力操縱。在時代歌曲從廟堂音樂向世俗音樂轉化的大潮中,鄧麗君是看不見和看得見的手,李谷一、蘇小明、朱明瑛、程琳……越來越多的歌手採用感性的、輕柔的唱法,但遠還不至於性感,80年代出現在歌曲藝術上的整體美學轉向,莫不與鄧麗君有關。

  但鄧麗君是性感。在大陸人人性覺醒的開端上,鄧麗君佔據了極為特殊的地位。當幾代人回望著這條幽幽來,鄧麗君的歌聲給了他們最初的感情回憶,情形一如初戀的情人。今天人們紀念鄧麗君,一如紀念初戀情人給自己帶來的愛情的覺醒。

  聽鄧麗君的歌,成為重新學習自由情感的一門課程。在政治生活長期主導的時代,大陸人已經不怎麼會談情說愛了,男女性徵的差異,在「男女都一樣」的革命要求下已經變得模糊,幾乎被填平。在如此感情貧瘠之年,鄧麗君決不只是幾首歌曲,還近乎於愛情本身,甚至她的個人形象、言語口吻,恢復了女性的生理性徵和女性美的特質。她的歌聲輕柔嬌媚,她的笑容溫潤甜美,她的眼波流動如水,她的情話讓你耳熱心跳。面對著仍近在眼前的工農兵文藝如鋼鐵般的冷酷美學,鄧麗君似呵氣如蘭,如軟語溫香。柔情萬種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大的意義,對那個年代普遍壓抑的人性來說,這種本質上屬於小情小調的東西,竟成為一股啟蒙的力量。

  差不多基於以上原因,雖然主流媒體用「 靡靡之音」、「流氓歌曲」、「精神流毒」的大帽子批判、圍攻、封殺鄧麗君歌曲,卻絲毫無損於這些歌曲繼續在民間傳播。完全是在半地下的狀態中,鄧麗君先是給人震驚、接著讓人緊張、最後卻形成如春風般的撫慰,成為億萬人的心靈湯藥,成為一代人心中永遠的經典。

  1987年,《鄧麗君歌曲精選》(一、二、三、四)在 中國唱片公司出版,這是解禁的標誌,此後,即使在官方輿論中,鄧麗君亦不再被視為「毒草」。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思想活躍、自由開放尺度飛速躍進的年代。90年代,全民思想的風氣轉向輕意識形態,追隨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方向。1992年,劉忠德上任文化部長,他作出努力:想讓鄧麗君來大陸開演唱會。14年之後他回憶說:「鄧麗君一直想到大陸開演唱會,我們也準備讓她來。可剛決定沒幾天,報紙上登了則消息,說她參加了國民黨特務組織。這下就得等調查完了才行。調查清楚了,而鄧卻在1995年5月8日猝死於泰國。」  

宿命結局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鄧麗君的一生,就像對這句話的註解。她的個人生活是個悲劇,一生如浮萍飄蕩,被各種力量裹挾,終至魂魄無家。她生命中的悲哀、曲折、沉痛,再過多少年可以解開?

  這悲劇其實也是我們的悲劇,我們也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包括今天的紀念。難忘的,總是歷史,而美好的,總會是人的自由魂魄,是藝術美本身。在人世的諸般生活中,藝術的生活是最美的;在人世的萬般享受中,藝術的享受,最值得人們珍惜。

  但是,何以珍惜?鄧麗君的悲劇,其實是不可避免的。遇不良政治、可悲時代,每個人的一生何嘗不是如此,如浮萍不能自主,被時局任意擺布?只是藝人生涯中的紐結,程度更甚。在社會矛盾尖銳、山河破碎、兩岸 關係緊張的戰爭年代,名伶的一生就像風箏,牽繫她的是各種政治力量。我們觀賞藝人的生平影像,每每有說不出來的苦味,只依稀覺得難過,實在是因為:那迷人笑靨背後有多少淚水;傲絕人寰的美,不管如何珍貴,終究要向這世間的各種力量低頭,終究要化成灰。

  2000年某日,從一張舊 上海三四十年代的雜錦唱片中,我有幸第一次聽到了李香蘭,那個在歷史政治中扮演的角色比鄧麗君更要複雜的名伶。純從藝術的角度看,李香蘭的那個聲音,美妙呀。半個多世紀前,一堆卓異豔色,李香蘭的聲音竟輕易越眾而出,是所有藝人中最優異的。

  遙想香蘭當年,同樣擺脫不了成為政治工具的命運。慰問日本關東軍,參演揚日辱華的電影,小鬼子們靠她激勵士氣,部分 中國人被她迷魂,骨氣為之消磨。在那樣的年代,把李香蘭當藝術欣賞,即便不說是漢奸,也實在是犯昏。

  政治綁架了藝術,時代綁架了我們每個人。什麼時候,我們真的能去除那些人世間的糾纏,把所有的美都當做聖物,把傾慕的眼光只獻給藝術、只享受美麗?我知道,這永無可能。只要這個世間還有對立,還有矛盾,還有不平等,藝術就不可能擺脫其社會的屬性,美的 世界就不可能是真空中潔淨的存在。但鄧麗君時代的這段奇特歷史已差不多讓我們明白,人生最美的是什麼,人最值得珍惜的是什麼。我們值得如此前望,前望一個愈加寬闊的時代。

  作者為著名樂評人,在《讀書》雜誌開有專欄

(責任編輯:劉玉洲)

相關焦點

  • 大千世界此情可待怎麼獲取 此情可待獲取方法
    而由於選擇的多樣化,很多玩家對任務對話中的選項和支線任務的做法有不少疑惑,那麼遊戲中的神器戒指此情可待怎麼獲得?今天寒山給大家帶來大千世界此情可待獲得方法分享,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一下吧。 大千世界此情可待獲得方法分享 此情可待是遊戲一個幸運加成超高的戒指,並且10級就可以帶。 獲取方法需要完成5個愛情任務,如下圖。
  • 《鶴唳華亭》:在太子心裡,「此情可待」有兩種新的意思
    你關注我、我陪你愛文丨萱小蕾、又名漠泱▼在《鶴唳華亭》中,太子幾次提到「此情可待」這個詞。原本這是李商隱《錦瑟》中的句子:「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大意是那些美好的情義情事,都只能留在記憶中了,想起來也只能是惆悵萬分了,表達的是一種無奈的心情和狀態。
  • 小鄧麗君陳佳北京演唱會安排 陳佳2017追憶鄧麗君演唱會門票
    鄧麗君,一代大眾「情人」,她的生命和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仍然是人們心中的經典,她無與倫比的音色與歌唱技術在人們心中永遠佔有一席特殊的地位。  有個女子,天生擁有酷似鄧麗君的聲線,加上她惟妙惟肖的演繹,真的會讓人們恍惚覺得:鄧麗君,還在我們身邊。
  • 追憶鄧麗君 |《漫步人生路》——已無漫步,惟有追憶
    1983年,鄧麗君整個演唱生涯達到巔峰,30歲的鄧麗君舉辦了華人歌手首次巡迴演唱會!也就是說,雖然今天巡迴演唱多如牛毛,但在1983之前,並無一個華人歌手曾舉辦過巡迴演唱,而鄧麗君就是那個首開先河的人!《漫步人生路》這張專輯,就是誕生在鄧麗君最為輝煌的年代。
  • 《追憶鄧麗君》陳佳2018個人演唱會行程安排 主辦方訂票
    《清平調》;  2015年10月赴臺灣,於臺北國父紀念館,以及花蓮、屏東、嘉義音樂廳等地巡演;  2017年開始進行全國數十座城市的個人巡迴演唱會,5月更赴美國在邁阿密、紐約、舊金山成功舉辦首次個人北美巡演;  2018年陳佳將繼續傳唱鄧麗君歌曲,在全國各個城市展開「追憶鄧麗君」個人演唱會。
  • 讀書會:追憶你是我一生的情愫:我眼中的鄧麗君
    讀書會:追憶你是我一生的情愫:我眼中的鄧麗君我眼中的鄧麗君:願天永不荒,願地永不老,我只在乎你 可以說,鄧麗君所產生的文化符號,應該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說起。 鄧麗君去世24周年之際,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聯合昔日鄧麗君經紀人講述那些過去的故事,《追憶你是我一生的情愫:我眼中的鄧麗君》是為第一本由經紀人講述鄧麗君故事的著作。
  • 左宏元做客《我家有明星》 追憶鄧麗君星路歷程
    20周年,本期《我家有明星》節目中,被公認外形最像鄧麗君的桐瑤來到現場,希望鄧麗君的恩師——臺灣知名作曲家左宏元老師,為被稱為小鄧麗君鐵三角的桐瑤、陳佳、王靜寫一首歌,在紀念鄧麗君逝世20周年演唱會時演唱。
  • 追憶鄧麗君,經典歌曲《小城往事》,歌中唱的是哪座城市?
    追憶鄧麗君,經典歌曲《小城往事》,歌中唱的是哪座城市?鄧麗君的《小城故事》中所吟唱的這座小城,就是清邁,它屬於鄧麗君唱不盡的小城故事清邁。清邁應該是朋友圈中提及最多的旅遊熱門地,雖出現頻率極高,但卻並不討厭,依舊是大家重返地首選之一。
  • 田文仲追憶鄧麗君:她絕對是乖寶寶 私下裡調皮
    田文仲追憶鄧麗君:她絕對是乖寶寶 私下裡調皮 1984年,鄧麗君在臺北中華體育館舉辦「十億個掌聲」演唱會,田文仲就是演唱會的主持人。近日,73歲高齡的田文仲接受了深圳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鄧麗君一直非常想來大陸巡演,可惜未能實現,真的非常遺憾。」一代歌后逝去多年,田文仲卻對鄧麗君這個心願一直耿耿於懷。直到他在上海碰到一位被譽為「小鄧麗君」的歌手盛燕,嗓音竟真的與鄧麗君九成相似,讓他驚為天人。
  • 鄧麗君唯一經理人管偉華講述真實的她,《追憶你是我一生的情愫》
    是鄧麗君赴日前唯一經理人,他與鄧麗君認識時,一個十七歲,一個二十歲,兩人只相差三歲,他說成為了鄧麗君的經理人後,跟著鄧媽媽時就好像鄧媽媽帶著兩小孩,在鄧麗君眼裡管偉華就是她的閨蜜。這本書以鄧麗君為主體,首次展示他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講述早期鄧麗君在東南亞發展的過程,和與鄧媽媽、鄧麗君的諸多生活細節,大概因為鄧麗君是他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摯友,這位摯友影響了他的一生,到老都不忘懷念。
  • 通訊:臺北金寶山鄧麗君墓園裡的「甜蜜蜜」(圖)
    中新社臺北12月10日電 題:臺北金寶山鄧麗君墓園裡的「甜蜜蜜」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鄧麗君辭世倏然已15年,一代歌后甜美形象與歌聲,藉著各種紀念活動從時光隧道不時「重返」人間,越發叫人唏噓。  9日,鄧麗君的三哥鄧長富與臺北縣長周錫瑋籤約,要把妹妹的紀念園落腳在面向東海的北岸金山,距離「鄧麗君墓園——筠園」僅僅十分鐘車程。
  • 《鄧麗君之我只在乎你》開拍追憶經典,只道是天下誰人不識君!
    由華視娛樂出品的電視劇《鄧麗君之我只在乎你》於3月16日正式開拍,該劇講述了「華語世界永恆的聲音」鄧麗君「為愛前行」傳奇勵志的人生之旅。作為華語音樂永恆的聲音,鄧麗君的歌充滿了愛與溫暖的能量,她的經典歌曲至今都在被人們傳唱,在全球華人心中她就是一個時代的標籤和文化符號。
  • 《君心我心》鄧麗君 傷感舊情追憶
    「多少清晨,多少黃昏,一段舊情常掛我心」鄧麗君的每一首歌,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 分享||口琴曲目《雨中追憶》
    《雨中追憶》是由著名歌手鄧麗君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於鄧麗君的專輯《漫步人生路》中。並由環球唱片公司進行發行。      《漫步人生路》是華人著名女歌手鄧麗君的第2張粵語專輯,共收錄12首歌曲,於1983年5月發行後成為白金唱片。 後經眾多歌手翻唱,成為鄧麗君最具代表性的粵語作品之一。
  • 楊文凱:鄧麗君的日本緣
    中文導報 筆會專欄 三家村作者 楊文凱鄧麗君去世19年了,人們對她的追憶和緬懷並沒有隨時光匆匆流逝,而是濃情厚意與日俱增。這種來自整個社會的崇高敬意,只有美空雲雀、石原裕次郎等代表昭和年代的國民巨星才可能享有,而鄧麗君以一介外來歌手身份卻享此殊榮,正說明鄧麗君貴為中華圈最有代表性的歌手,而她的演藝風格卻與日本水乳交融,難分難解。
  • 昆凌「盜圖」侯佩岑,周杰倫霸氣「護妻」反遭嘲諷:算什麼男人!
    其實是個很「狗血」的故事:昆凌在個人社交平臺發布了一張彩虹圖,被網友發現這張圖除了加層濾鏡外,和侯佩岑幾個月前曬過的幾乎一致。於是有網友懷疑昆凌"偷窺"侯佩岑,瞬間在網絡上引爆了爭議。
  • 【悅聽】美國搖滾大腕理查·馬克斯唱的抒情歌曲《此情可待》(內含福利)
    《此情可待Righthere waiting》是他創作並演唱的一首名曲。《此情可待》曾在新加坡獲得三張白金唱片的榮譽地位。理察·馬克斯的大部分歌曲屬於搖滾風格的。他自己表示,搖滾樂才是他的真正興趣所在。而理察·馬克斯的抒情歌曲更是大受歡迎。
  • 奧斯卡金曲《此情可待》令人陶醉!
    點擊下方音樂,聆聽最美經典 奧斯卡金曲《此情可待》 今生,隔著千山萬水,將你的心我的情放在心中,
  • 歌壇天后鄧麗君
    鄧麗君14歲時聲名鵲起,其後幾年名聲大噪。那時,鳳飛飛、甄妮、蘇芮等人正值當紅之際,但是鄧麗君以其歌聲親切感人,形象高貴、颱風大氣而勢壓群芳。30多年前,鄧麗君的歌聲跨越海峽,其甜美婉約之聲迅速風靡了整個大陸。她的歌聲溫暖可親,消融過許多困苦冰封的心,是治療惆悵與悲觀的良藥,在帶來快樂與欣慰的同時帶領人們走進真善美,點燃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 何日君再來:鄧麗君成龍昔日戀情回首(圖)
    更因伊人的撒手人寰而使成鄧之戀成為"何日君再來"的亙古輓歌,每一念起都令人泫然心傷。  成龍赴洛杉磯學英語、拍《殺手壕》時,20世紀70年代後期紅透港臺的"玉女歌星"鄧麗君也正住在洛杉磯,苦修英文。鄧麗君遠渡重洋,疏離自己輝煌的事業,是出於不得已的原因--她在日本無端被捲入一場"護照風波",令她在極不愉快的情緒中憤然離開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