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控訴》
不知不覺,國內知名獨立影評播客,「反派影評」,帶著《十年奧斯卡,大江東去》專題節目入駐「看理想」已經過去了八個月。
這期間,電影界發生了很多事。從影院重新開放,賈樟柯團隊退出平遙國際電影節,上周韓國導演金基德的去世,再到昨天,柏林電影節正式宣布第71屆改為線上。可以說,今後的電影世界版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改變。
Variety獨家報導
在2020年結束之際,「反派影評」帶著《諸神黃昏——威尼斯柏林電影節十年》回歸,繼續犀利又專業的點評。正如波米在節目中所說,我們要「關注國際電影與國際電影節的現世意義和價值」。在這個節點回首過去,就是為了在通往未來的搖晃的路上,抓住一點確定性。
還是那句話: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
熱愛電影的朋友們,Let's roll on!
「反派影評」x「看理想」
一起推出十年專題合輯
包含
......
威尼斯柏林十年、坎城十年
奧斯卡十年、好萊塢類型片十年
主 播 陣 容
(《諸神黃昏——威尼斯柏林電影節十年》)
波米
(曾前方報導2屆威尼斯&2屆柏林)
海老鼠
(曾前方報導5屆威尼斯&1屆柏林)
雷普利
(曾前方報導1屆威尼斯)
&
特別客串:楊超
(柏林主競賽入圍導演)
為什麼要關注歐洲三大電影節?
01.
精英視角,卻偏好素人
不同於好萊塢工業機制(標準化流水工廠)的藝術訴求,歐洲三大電影節雖然以精英主義的「評審團制」評獎聞名,卻總會出現各種「不拘一格降人才」,常常啟用素人演員。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比如素人演員提名奧斯卡的《羅馬》同樣是在威尼斯打響頭炮。
02.
關注非主流人群,
正視並試圖理解社會道德反叛者
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選片有著濃鬱的人文關懷,堅持關注社會邊緣人群及弱者個體自由。在選片中,我們能看到對底層人群和社會道德反叛者的無差別平視,對少數群體的討論不只流於對標籤的粗糙認知。
03.
「給外人遞刀子」
政治表達為先的電影,是十年來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重點表彰對象。它們鼓勵公開直接的政治表達,包括性別議題、個體自由、群體身份、全球化、國族意志等。
這張照片來自2015年金熊獎的頒發時刻。淚灑頒獎禮的小女孩是伊朗電影《計程車》的主演,她作為導演賈法·帕納西的侄女,代替被限制出境的叔叔來柏林領獎。
按我們的話說,《計程車》是一把捅開伊朗社會弊端的刀子,它展現了伊朗戰狼的愚昧,良心律師的無奈,還有導演侄女面臨學校填鴨時的困惑。柏林很好地接過了刀子,讓全世界都看見了它。
04.
世界電影的價值與意義
去國外電影節看電影很重要的一點,是了解別的地方的創作者在關注什麼。
比如在柏林電影節看到的《小微小芙看見一頭熊》,導演關注的不僅僅是同性戀,還是重刑犯。
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主流沒什麼問題了,同性戀群體的問題也講了很多了,那麼作為重刑犯的同性戀被釋放出來後,會面臨怎樣的精神焦慮?
這種社會關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特權,但這種特權正是我們看國際電影、跑國際電影節的意義。
如果我們天天關注自己的這點事,就不會知道別的地區的創作者和藝術家在關注什麼議題,創作世界會逐漸變得狹隘。
節 目 介 紹
(《諸神黃昏——威尼斯柏林電影節十年》)
「反派影評」x「看理想」
十年專題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