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政治輕喜劇,《不可抗拒》有著別樣的魅力。
他不像《大空頭》那樣,在金融市場中深入淺出,剖開災難的肚子追尋成因,也不像《聚焦》那樣,利用新聞媒體的特殊影響力揭開那些複雜而灰暗的人性世界。
它很輕鬆,也很幽默,雖然是一部政治喜劇,但是並沒有用太多複雜的劇情和詞彙來繞暈觀眾,而是把大部分精力,大部分時間,都圍繞在整個競選事件的過程中,所以我們不必非要了解民主黨和共和黨才能看這部電影,這也就降低了觀影門檻。
但既然是政治喜劇,又帶著一些諷刺意味,該有的東西還是要有,無論是競選,還是募捐,甚至是競選人的身份包裝,以及對他們的精準宣傳,都是競選成功的必經之路。
競選者是誰呢?
有兩個,一個是退休的陸軍中士傑克·黑斯廷斯,另一位,則是現任市長比利·布勞恩,兩個人圍繞著威斯康星州的迪爾拉肯市下一任的市長展開競選宣傳,故事的主題也是圍繞兩個人的競選展開的。
有意思的是,前面這位老中士傑克本來其實並沒有打算競選市長的,不過發生了一些事之後,他改變了主意。
發生了什麼?
原來,在故事開頭,老中士傑克因為不滿市政廳的一些關於移民的敏感決定,闖入市政廳,說了一些反駁的話,被在場的人們錄了下來,發到了油管上。
老傑克的行為瞬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畢竟這個時代裡,敢站出來為弱勢群體發聲的人不多,他關注弱者的態度,很鼓舞人心,因此,網絡上對他的評論都很積極。
這次發聲,讓老傑克火了,同時,也讓一個居住在華盛頓特區的人注意到了他,這個人就是本片的主要男主角:加裡·齊墨。
加裡·齊墨這個人履歷不一般,16年的競選,作為希拉蕊的競選顧問,同時也是民主黨的競選顧問,他全權負責競選的宣傳和募捐等等,但顯而易見,最後還是輸給了唐納·川普,其中的一些過程就不必再說了,當年競選的細節在網上都能搜到,希拉蕊的惜敗挺可惜的。
這也讓本來充滿信心的加裡·齊墨一蹶不振,民主黨也因為這次競選失敗損傷了很大的元氣,他很長時間都沒有參與到競選事宜中。
不過,這次,機會來了,因為加裡·齊墨注意到了老傑克:傑克·黑斯廷斯,這是一個很好的精神領袖,至少在加裡看來,傑克在市政廳的出眾表現很有領袖氣質,同時,他對弱勢環節的態度,與主張溫和的民主黨十分契合,所以,他決定把老傑克拉攏到民主黨的陣營裡,營造政治噱頭,打造一場競選。
所以,他立刻馬不停蹄的坐飛機來到了傑克所在迪爾拉肯市,幾番交流後,加上了加裡自身豐富的履歷,他終於說服了老傑克,同意參與迪爾拉肯新任市長的競選。
但老傑克也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這場競選需要由加裡·齊墨全權負責,否則他就退出,加裡立馬答應了。
畢竟,塑造一個全新的黨派角色,塑造一個政治新星,如果成功了的話,加裡很有可能就東山再起了,民主黨也會因為這次勝利多了一些話語權,這件事,怎麼看都不虧。
包裝、宣傳,媒體轟炸,猶如娛樂選秀一樣,兩邊打的是有來有回,無所不用其極,選秀的特點是利用誇張、虛假的外表去製造話題,競選也是一樣。
於是,一場政治選秀開始了。
......
拉攏資金,塑造人設,爭取選票,這些競選過程中通用的手段統統在這個閉塞、貧窮的小鎮上出現了,迪爾拉肯一下子就熱鬧起來,倘若放在過去,沒多少人願意留在這裡的,因為它實在是太窮了。
舉個例子,小鎮上的學校很快就要倒閉了,原因是什麼?沒錢。
不僅沒錢,人口還跟著急劇流失,要不是這次競選,可能電視臺和大部分觀眾壓根就不知道這樣一個小鎮。
但如今,競選與媒體達成了合作,大範圍的鋪設宣傳廣告,製作宣傳視頻,打造競選人設,完完全玩就像在製造流量明星一樣,把競選人的信息通過網際網路和媒體推到全國各地,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造星運動從來不會過時。
上世紀五十年代,比利·懷爾德導演的《倒扣的王牌》,就有上萬人只是為了看一場營救一個被困在山洞裡的男人被營救的過程,而驅車從全國各地趕到這個貧瘠的小鎮,可悲的是,為了維持新聞的熱度,男人錯過了最佳的營救時間,死在了山洞裡。
為了找尋新聞,找尋熱點,媒體無所不用其極,競選也被渲染了一場選秀,目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增加熱度,提高收視率,但會對當事者造成什麼樣的,沒有人關心。
是不是很殘忍?
作為競選顧問的加裡幫助傑克競選,其實大部分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心,關於這個小鎮,他什麼都不知道,只是帶著一身的華盛頓精英的做派和風氣來到了,等到競選結束就離開了,他從來沒有想過了解這個地方。
你看,小鎮上沒有WIFI,只能撥號上網,為了蹭無線網絡,他們在學校外面,坐在車上蹭網,最終被抓到了警局裡,因為人們懷疑他們要對孩子們做壞事。
面對另一邊的競選對手的顧問菲絲的造謠和虛假宣傳,他以牙還牙,用更加過分的醜聞來還擊,用人們對於黨派或職業的刻板印象,醜化對方的競選人,而從來沒有關注這些究竟是不是真相。
最可悲的是,菲絲竟然還以迪爾拉肯人自居,作為同樣屬於華盛頓精英的加裡,都對她這種無恥的謊言驚訝不已。
競選就是作秀,選票就是數字,只要數字贏了,競選就贏了。
加裡怎麼看待那些手握選票的人的呢?他怎麼對待拉丁裔等少數族裔,用的是什麼樣的態度,到後來都暴露出來了。
對他而言,這些人,只是一些選票、數字而已,他們遭受的痛苦,經歷的生活,於他而言,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只是需要這些人的選票,得到了之後,兩者再無交集,老傑克是如此,迪爾拉肯也是如此,倘若不是這次競選,他可能一輩子都不會來到這個地方。
並且,加裡從來不知道如何感謝包容他的這些人,他所住的德國旅館,只提供德國菜和酒,為了遷就他,有了漢堡和百威,熱情的迪爾拉肯人從來沒有虧待過加裡,但對加裡而言,這裡再好的待遇,都不如回到華盛頓。
等到競選結果出來的那天,令人意外的是,雙方達成了平手,而這時,老傑克才告訴加裡,從競選開始,這一切,都是一場騙局。
這個騙局,為了讓小鎮復甦,為了讓學校不至於倒閉,為了拯救小鎮上的一切——這是老傑克的女兒想出來的辦法,而顯然,這個辦法很奏效。
選舉經濟被注入了數千萬美元,而這些錢,大部分都將用於小鎮的發展上,為了讓小鎮變得更好,他們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來籌集資金。
這樣合法嗎,是的,合法,在體制下,籌集到的資金是受到保護的。
這次競選之後,老傑克的女兒感嘆道:
我們選舉的方式,太可怕了,而且令人疲憊,我覺得我們都快要被逼瘋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案其實就是一句話:
金錢,對政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金錢推動著選舉機器向前奔馳,只要有熱點,有流量,金錢的作用就立馬體現出來,不必在意真相是否被掩蓋,情景是否有誇張,觀眾從來不在意真相,他們只在意報導事件的緊迫程度。
以往的競選,迪爾拉肯市從來都是被爭取選票的偏遠小鎮,等到競選結束之後,人們就像丟棄垃圾一樣忘掉了這個小鎮,而這一次,它終於讓競選的價值留在小鎮裡,只不過,為此付出的代價,其實還是挺大的。
電影最後有一段媒體對話,討論到了媒體是否該在沒有弄清事實真相的時候報導事件或猜測事實嗎?
主持人是這樣問他們的:
在報導新聞的工作中,難道沒有辦法避免猜測,避免虛假的緊迫感,避免我們迫不及待的報導,可能不是事實的「事實」嗎?
我們把這些報導框定在人為設置的左右軸上,是因為我們的專家經濟就是這樣建立的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這幾個問題拋出來之後,現場沒有人回答,主持人見狀及早結束了提問,節目到此結束。
但關於這幾個問題的疑問還存在著,作為媒體,作為真相的報導者,是否應該在確定了真相之後再加以報導,而不是為了單純的收視率和熱點一度的美化或醜化當事人或事件。
這一點,挺值得我們深思的。
故事到此,告一段落,不過現實中,加裡和菲絲仍舊生活在華盛頓,而關於政治選秀的故事還在上演,我們能否從這起騙局中得到一些啟示呢,又是否能夠反思,改變存在於當下的一些問題,讓過去成為過去,而不再上演同樣的鬧劇呢?
這一切,看似有答案,看似又沒有,我們現在什麼都不知道,只能慢慢在未來中尋找答案。
對此,你是否心裡早就有答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