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她沒有評判女兒,而是輕輕的問了一個問題
有一位在中學任教的媽媽,和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因為她和先生都是教育界人士,他們的女兒學習成績也不錯,所以她也一直心心念念著將來女兒要上什麼大學,什麼專業,畢業後要從事什麼工作。
所以有一天,當女兒不經意和她說起「媽媽,等我長大了,我想當一個麵包師傅」的時候,她瞬間石化了。
因為她的腦海裡浮現出,鬧市的小麵包店裡,起早貪黑,臉上沾著麵粉,頭髮和白色的袍子上都油膩膩的,整日站在廚房裡辛苦工作的麵包師傅的身影……這好像和她幫女兒設計好的未來職業人設半毛錢關係也沒有?!而且還有一種隱隱的威脅……所以她當時差點忍不住了要吼女兒了:「為什麼要當你一個麵包師傅,你還能不能有點更高大上的理想了,我養了你那麼多年,難道就是為了讓你當一個麵包師傅嗎?!」
不過畢竟是教育界人士,所以她想了想,儘量平靜的問女兒:「你想當一個什麼樣的麵包師傅呢?」
女兒回答說:「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當麵包師傅!」
她心裡竊喜,原來女兒只是一時的好奇,於是繼續問道:「有很多種麵包師傅,還有蛋糕師傅,你喜歡哪一種呢,不如媽媽帶你去學?」
女兒當然同意了。於是周末帶女兒一起去做蛋糕麵包,成為了她們彼此陪伴的特殊時光,也讓女兒在這個過程裡面,做麵包師傅的願望慢慢的得到了滿足,反而不再提起這件事了。
02
她覺得女兒的想法太荒唐無理取鬧了
就批評了女兒,結果……
還有一位媽媽,和我們分享了她的煩惱。
原來她女兒在班上有一個好朋友。兩個人非常要好,下課玩耍放學做作業什麼都粘在一起,連上洗手間都要一起去,好得就像連體人似的。
但是後來,忽然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小姑娘的好朋友呢,和新同學好了起來,就逐漸的不再和她一起玩了。
小姑娘感到非常傷心失落,有一天放學回家就和媽媽說:「媽媽,我要買502膠水,把我和她粘起來,這樣她就不會和我分開了!」
這位媽媽當時聽到的時候非常吃驚。她覺得女兒的想法非常荒唐幼稚,甚至還擔心女兒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然後把女兒批評了一頓,說女兒又不好好學習只想著玩,還有這麼奇怪的心思,真的是糟糕之極……女兒也覺得媽媽不理解自己,眼眶紅紅的跑進自己房間啪地關上了門……
其實,女兒不一定知道502膠水是什麼,也不知道粘在一起會有什麼後果,她嘗試著對最信任的媽媽表達一種和好朋友疏離的失落和難過,如果好好引導,既可以支持了孩子的感受,也可以想想以後怎麼辦才可以有更多的好朋友。
第一個故事裡的媽媽沒有輕易的就去指責評判女兒的願望,反而是耐心的詢問了她具體的想法,然後加以適當的引導,把原來看起來煩惱的事情,變成了她和女兒的美好快樂時光。
而第二個故事裡的媽媽,對女兒天真的想法進行了大人式的說教和指責,導致雙方溝通陷入僵局,而且女兒以後也不會願意敞開心扉和她講心事了。
03
所以,當我們大人從孩子們那裡,得到了自己認為負面的信息時,要怎麼說話和怎麼提問呢?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呢?
第一,提問時,放下批判和指責,帶著真正的關心和好奇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和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更好的引導孩子。
例如當聽說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以後,可以先問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的感覺怎麼樣了?」「傷到哪裡了嗎?」「從這件事情裡面你學習到了什麼?」「以後碰到類似的事情要怎麼辦呢?」
第二,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命令和指示,通常會引起孩子的反叛和抗拒,也會讓孩子對大人產生依賴,放棄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
如果用開放式的啟發式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事情的後果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的反應可以從消極變積極,從被動變主動,開始學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例如當一個四歲的小朋友不小心將牛奶潑在了桌子上,一般的家長都會選擇一頓批評指責,怎麼搞的這麼笨手笨腳,以後都不要倒牛奶了,以後都我來弄。
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第一,那你就一切包辦吧,小孩子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差。
第二,小孩子會非常害怕犯錯,不敢嘗試新的事情。
如果用啟發式問題,就可以問問孩子,怎麼樣才可以把桌子清理乾淨呢?這是小孩子可能已經去拿紙巾或者抹布了。
清理乾淨之後也可以問問孩子,下次怎麼做才可以不倒灑牛奶呢?小孩子可能會說兩隻手來握,或者是慢慢倒之類的。
這些都幫助小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以及如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