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明德文苑「福慧齊增快樂成長「國學夏令營開辦以來得到了各界朋友老師的支持,再次一併表示感恩!自今天開始我們陸續將老師一一進行介紹。
董進老師,從小熱愛手工製作,有30多年的剪紙經驗。2009年開始接觸拼布,2010年第一次參加全國大賽,獲得銀獎,從此與拼布結下了不解之緣,所有作品均採用棉布製作,通過機縫或手工縫製,拼接出一幅幅美輪美奐的拼布作品,並嘗試將新材料加入到作品中,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屢獲國內外拼布賽大獎。
夏令營期間董進老師將親自授課。今年《喚醒迷悟 歸還自然》臺灣國際拼布展中國內地共有三幅作品入圍參展其中就有董進老師的作品《江南春早》,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和好評。
老師獲獎作品:
2010年「碩美杯」首屆中國生活拼布藝術大賽,作品《馬勺風格手作工具包》榮獲銀獎
2011年勝家160周年機縫拼布壁飾大賽,作品《勝家的世界,世界的勝家》榮獲金獎
2012年第四屆亞洲拼布節,作品《蝶戀》榮獲最佳工藝獎
2012年唯金杯全國拼布藝術沙龍機縫拼布大賽,作品《童年的記憶》榮獲銀獎
2013年「愛拼布.愛勝家」第一屆原創主題拼布大賽,作品《連年有餘屏風》榮獲二等獎
2013年「愛拼布.愛勝家」,第一屆原創主題拼布大賽,作品《雛菊》榮獲優勝獎
2013年第五屆亞洲拼布節,作品「水墨江南」榮獲最佳創意獎
2014年「玩美杯」中國國際手工藝術拼布大賽,作品《花燈》榮獲壁飾類銅獎
2014年「玩美杯」中國國際手工藝術拼布大賽,作品《故鄉的老屋》榮獲小物類銅獎
2014年第六屆亞洲拼布節,作品《夏日花園》同時榮獲最佳創意獎和昭誠獎
2015年中國蘇州創博會國際拼布藝術展暨全國拼布藝術沙龍「勝家杯」拼布大賽,作品《江南春早》榮獲二等獎並於2016年入選臺灣國際拼布大展
2015年第二屆「玩美杯」中國國際手工藝術拼布大賽,作品《雛菊》榮獲壁飾類最佳設計獎
2015年中國北京國際拼布邀請賽,作品《國粹古韻》榮獲拼布小物類銀獎
如果不是特別說明,很難想像,真的想不到這些作品是由一塊塊小布片拼接而成的。 而且以上作品都是老師在工作之餘利用閒暇時間完成的,不得不驚嘆老師的天賦和對藝術追求的熱情啦!由於篇幅有限,老師作品不能逐一展示,大家可以通過百度查詢。因為作品材料洗護比較難,藝術價值也非常高同時很多作品已被收藏,還有我們的老師非常的低調,所以好多作品我也沒有見到廬山真面目。期待本次夏令營能有機會一睹董進老師的原作。
基礎知識普及
拼布,就是把布料按照圖譜或圖案一塊塊拼接起來做成實用性或藝術性的布藝作品的過程。對愛好者來講,拼布卻是「智慧+毅力」的魔方,首先須擁有的不是顏料不是畫筆,而是「藝術細胞」,成千上萬塊布片,拼布者需要展開無盡的想像力,創意的發揮加上嫻熟的手工藝,要讓不同的布料結合緊密,顏色搭配協調,這般渾然天成的拼布作品超出了實用的日常生活品的內涵,成了一件極具觀賞和審美價值的「生活藝術品」。
構思需要智慧,製作需要鍥而不捨的毅力,兩者的結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這也正是拼布的魅
女紅
女紅,也稱為女事,舊時指女子所做的針線、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和這些工作的成品。
女紅歷史從養蠶栽棉到紡紗織布,從穿針引線到縫衣置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在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紡織和服飾是兩朵豔麗奪目的奇葩,所以,與之密切相關的女紅活計,它的歷史應該是很悠久了。據考古發現,一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已經使用骨針縫綴獸皮;距今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人不但會使用骨針,而且會使用捻線和紡輪;而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則出現了麻線和綢片,絲線和絲帶等原始的紡織品,這些都形成了女紅及其用品的雛形。我國三千多年的農業社會,不僅樹立了以農為本的思想,同時也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傳統,女子從小學習描花刺繡,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女紅活計,在江南一帶尤為重視。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社會對於女性的要求,夫家對於擇妻的標準,以「德,言,容,工」等四個方面來衡量之,其中的「工」即為女紅活計。再加上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女紅在這個時期才從普遍的意義上真正廣泛的流行起來。
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女紅活計,在古代的藝術作品中亦有所反映,最膾炙人口的詩賦,莫過於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千百年來被人們用來勉勵自己知恩圖報的絕妙好詩,同時也描述了慈母為兒子縫衣納衫做女紅的畫面。同是唐代的另一位詩人秦韜玉,一首《貧女》詩,把一位擅長針黹的女紅巧手貧家女的閨怨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還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感:「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在繪畫作品中反映女紅圖景的,最早的可追溯到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再有河北井陘縣出土的金代墓室中的粉繪《搗練圖》。它們分別再現了宮廷和民間的女紅場景。清代畫家任薰所繪的繡花仕女扇面,則展示了一位古代千金小姐以繡房女紅為消遣,養性的奢華生活。
另外,有關女紅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亦不少。戰國時期荀子的《蠶賦》和晉代幹寶《搜神記》中都有蠶神馬頭娘的神話;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有關於織女的傳說;孟母用停機斷織比喻廢學來教育孟子的故事,被漢代的劉向編進了《列女傳》中;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記載了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的事跡。
當然,自古以來的女紅高手亦是層出不窮。據說三國時期的吳王趙夫人就有「三絕」絕活:可在指間以彩絲織成龍鳳之錦是為「機絕」;能用針線在方帛之上繡出「五嶽列國」地圖是為「針絕」;又以膠續絲髮作羅絲輕幔是為「絲絕」。相傳唐代永貞元年有一奇女子盧眉娘,年僅十四就能在一尺絹上繡七卷《法華經》,字僅粟粒之大,且點劃分明,然品題章句,竟無遺漏。到明代,上海的顧繡出類拔萃,名揚四海,其中的刺繡高手代表人物為韓希孟。清末民初也有一位較出名的女紅刺繡專家沈壽,曾入宮廷傳授繡藝,辦過繡校和女紅傳習所,為了更好的研究刺繡,甚至還東渡日本考察。另有《雪宦繡譜》女紅專著出版問世,影響深遠。在服飾方面,登峰造極的服裝恐怕莫過於皇宮貴族的龍袍官服,鳳冠霞帔了。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機械化替代了手工活,女紅也因此受到很大衝擊,原本小姐丫頭,姑娘太太做女紅活計必備的那些女紅用具如:剪刀熨鬥針線盒,頂針量具繞線板,針拔刮板噴水壺,繡花棚架針線簍等等,都早已淡出人們的生活,退出歷史的舞臺,逐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拋棄,而且關於這些女紅用品的資料也少有記載,極其難尋。在當今收藏界中,女紅用具根本就是雜件中的雜件,不為人們所重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女紅用具自有她獨特地魅力。畢竟她伴隨人類文明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且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與各地的民族習俗緊密相連,與深厚的社會文化一脈相承。只要是其他藝術品,日用品上能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案內容,在女紅用具上一樣有反映,特別表現在繞線板上更是如此。近年來,不少中外有識之士獨具慧眼,對於中國女紅用具情有獨鍾,爭相收藏。有人把美輪美奐的古代服裝懸掛起來作電視牆背景,大氣非常;也有人把精美絕倫的繡品裝裱起來裝飾客廳書房,別具一格;還有人把寓意吉祥的繞線板收在針線簍裡置於案幾,發思古之憂情。中國女紅集觀賞價值和實用功能於一體,深得中外女紅愛好收藏者的青睞。已經遠離人們日常生活的女紅用具,又通過收藏領域漸漸回到我們身邊,她不僅喚起了我們對於中國女紅久違的回憶,遲到的欣賞,更喚起了我們保存她,愛護她的責任心,和發掘她,宏揚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神。
女紅紡織
中國的紡織源遠流長,而且品種多樣,花色繁雜,這說明了,穿衣問題是一文明國度所不可缺少的。紡織品就其原料來分,有絲、麻、葛、棉等,絲織華貴,麻葛以少見,自宋元以來,全國逐漸推廣了植棉紗和織棉布,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仍然是棉織。
女紅漿染漿和染是兩個概念,漿是指漿水浸泡織好的布,使其挺刮光滑,另外民間織的白土布,沒有經過漂白帶有黃絲絲的感覺,叫做本色布。用一種老粉——土粉,經過漿洗也就變白了。染則是指染色民間用的染料,過去主要是從植物提取的即現代所說的草木染。
女紅縫紉縫紉是個疊詞,縫與紉都有貫穿連綴的意思,我們一般講縫紉就是縫製衣服,縫和紉兩個字放在一起,也許是強調縫製一件衣服需要千針萬線吧!確實現在做衣服有縫紉機,有服裝加工廠,訂做一件衣服並不難,但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婦女一針針的縫起來的,他們為老人縫,為孩子縫,為自己縫一輩子的歲月都隨著飛針走線流淌著。
女紅刺繡刺繡可以說是中國女紅中最突出的一種,從全世界看中國刺繡,不但出現的最早,歷史最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戰國時期的刺繡品已很複雜,圖案層次分明交錯有致,漢代的繡衣繡裘就更多了。中國的刺繡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恐怕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現象。
女紅鞋帽中國的鞋帽,從很早以前一直到近代都是家庭婦女手工製作的,後來雖有了鞋店帽店但真正買鞋的,仍然是少數。在廣大的農村鞋帽,特別是兒童的帽子還是自己做,一個家庭婦女為家庭成員所做的鞋子的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女紅編結編結的範圍很大。可做編結的材料很多,既可用絲、棉又可用多種植物如竹、藤、草、棕、麥杆等,凡是有一定韌性的條狀物都可以編連起來,以繩為基礎打成結,中國的打結從最簡單的綑紮,發展成到一種藝術,轉項到裝飾又從裝飾給他以豐富的寓意,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包容性很大的特性,很大的一種象徵。
女紅剪花在中國從事剪紙的婦女,人數之眾歷史之悠久以及所剪花樣之多,內容之廣數量之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對女紅來說,婦女們除了用紙來剪花樣,還用其它的材料,如布、植物的葉子來剪,而其工藝製作是和剪紙相近的,如在孩子的衣服上、肚兜上、布玩具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塊不同顏色的布,剪成了多種動物、花草拼貼在上面。
女紅面花中國的北方以麵食為主,婦女們可以用麵粉做出名目繁多的食物,歸納起來竟有五十多種,婦女們在長期的麵食製作,發現這種帶有可塑性的物質材料暨可以吃又可以做成各種形象,面花不僅是婦女手勤的說明,而且是心巧的一個標誌。
女紅玩具中國過去沒把玩具當成一個獨立的職業,學校也沒有設立專門的學科。但是學齡前的孩子是由媽媽看管的,善良、聰慧的母親,常常會就地取材,隨手製作一些玩具給孩子們,給他們童年增添一份樂趣。媽媽是常常帶著孩子下田幹活的,幹活時讓孩子在地頭上玩,為了哄孩子他們隨手將一根高粱稈剝下常常的篾條,折幾下就成了只小鳥。
長按以下二維碼進入青島明德文苑「福慧齊增快樂成長」國學夏令營報名系統
諮詢電話:
15153288806(於老師)
18854236826(郭老師)
15054219558(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