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臨近尾聲,再過不多久,我們就又要開始新的徵程。大家也許會好奇,暑假裡的上戲小夥伴們在做些什麼,發著怎樣的朋友圈?趁著放假趕緊修生養性、讀書看報的肯定不少,趁著老師不在身邊做回小吃貨的也有很多,還有一批同學抓緊暑假的時間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出國交流學習課程。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暑期生活吧!
南加大戲劇學院暑期演員培訓項目是一個為期五周的強化課程班,該課程將生動的英語培訓、嚴格的表演訓練和專業的職業發展相結合,為上戲學生提供諸多特別的課程內容,在試鏡、播音主持和即興創作方面對學員進行集中培訓。此外,學員還與著名導演、經紀人和其他娛樂界專業人士共同參與活動,參觀當地電影工作室、劇院和博物館,親身體驗洛杉磯的文化。
鏡頭訓練 on camera
舞臺與光影的綜合訓練
記得第一次上solo performance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講出一些觸動我們內心的童年故事。從那次開始,我們對自己、對他人敞開心扉。第二次再上這個課,讓我們扮演一個家庭成員。從這節課裡,不管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還是看別人的故事,我都覺得我對家人甚至是他人多了份理解和同情。而這是作為一個表演者來說是必須的,在solo performance上的機會也滿足了我的創作欲望。
小丑課也是對我來說影響很大,最後一節課時老師讓我們忘掉過去的不愉快,忘掉你是誰,你在哪,你會走路,你會說話,然後睜開眼睛開始發現和探索。那一刻我感覺對於「活在當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實小丑課一直以來也是教會我們如何忘掉過去和所學的東西,以及很多「你以為是對的」的東西。這樣以後,你會發現更多驚喜。
表演藝術無國界
很幸運,在今年暑假到南加大戲劇學院學習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裡,我不僅僅在戲劇表演方面學到了很多知識,在鏡頭表演方面也掌握了不少技巧。豐富的課程安排以表演為核心,每個同學在學習表演的過程中,體驗生活,感悟生命。藝術的交流不會因為語言有障礙而被阻擋,恰恰相反,我們在用藝術的表達方式,共同創造了一個積極的學習氛圍。
其中,我們接觸到了一個比較陌生卻又很熟悉的表演門類:即興表演。忍不住讚揚這位即興表演的老師,行為可愛,思想活躍,表演靈動,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表演大門。即興表演最早源於義大利即興喜劇,而現在美國很多劇社裡,演員們喜歡彼此共建一個這樣的觀劇環境。沒有劇本,沒有固定的音樂燈光,一切即興。即興的開端,源於生活中的一個小事件。技巧很簡單,相信你的對手,接受你的對手給予你的東西。一個簡單不過的公式Yes+And。看似簡單,但如何繼續下去,還需要演員對人物關係的快速定位,以及動作與反動作之間的目的。有幸的是我們觀看了老師的一場即興喜劇的表演,每個人物個性鮮明,場景轉換明確,人物關係清晰,令人意外的是音樂和燈光即興中卻配合的完美。另外,喜劇點不是為了喜劇而喜劇,而是建立在彼此真實的交流中,學會善於挖掘生活中鮮明的人物個性。
另一個表演課程:單人表演(solo performance):一開始以為這和單人小品一樣,然而當我們真正打開心靈去做自己的表演時,發現這不單單是一個小品。老師引導我們進入對自身的挖掘、發現。從分享童年的故事,到講述身邊人的故事,再到用一個小片段去表現。這是一堂心靈治癒的課,這也是表演藝術的魅力,每個同學從自身想到表達的點出發,尋找著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塑造空間訓練
當然除了這些獨特的課程裡,必不可少的就是最基礎的表演課。一切表演的學習永遠離不開:你是誰,你在哪裡,什麼時候,你在幹什麼,你為什麼這麼做。不管是基礎的鏡頭表演課程,還是戲劇表演課,還是即興表演等等,一切都基於這五個要素,才能表達你所想的東西。每星期三小時的表演課程,我們從三句話一個場景的訓練,直接連接到劇本的片段訓練。我想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當老師站在一堆道具前說完:我的老師曾經告訴過我藝術是很麻煩的。然後全部人開始在這個充滿了無限可能的空間裡,構建出了三個戲劇空間。簡單的桌椅積木,搭建了高的酒櫃。一個室外的場景,通過借鑑生活,一個平臺的前後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他在用一個簡單的行為,告訴每個學習藝術的,尤其是戲劇藝術的學生,空間的構建,對於演員多麼重要。技術技巧之外的細節,莫過於流水,但是對藝術的態度,是一個永恆的探索。
最有意思的是我們每一節課,都會有熱身,每個老師的熱身方式都很有個性。表演老師要求我們讓身體和大腦連接起來,不斷地改變行動,在限制中探索自己身體的可能性。小丑老師有趣的敲打自己的方式讓身體甦醒。節奏的訓練,反應和注意力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熱身的意義在於,當你走近教室,這個戲劇空間,你需要把一切用這個空間不相關的雜念留在門外,留住一個真實的有敏銳感的自我。
表演裡還有一個元素必不可少,那就是臺詞。聲音老師除了在美式發音上對我們進行了很多的訓練和調整,對於對白中潛臺詞的練習,甚至細小到標點符號的意義,傳達的意思都與我們一同認真地分析。
鏡頭表演訓練 on camera
同樣,我們也學習了鏡頭表演,當鏡頭可以捕捉到演員的每一個細微的動作、眼神時,需要演員更加精確地,把握分寸地表達劇本以及角色當時的情境。戲在臺詞外,除了長篇的臺詞,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回頭,有賦予著不一樣的意義。
技術技巧只是學習的一小部分,老師們每個人身上的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才是這次學習真正的意義所在。藝術表達不存在語言障礙,我們同樣一起笑著哭著度過了一個月美好的時光。認真負責的聲音老師,可以細心到每一次作業幫助你批改和修正。專注的表演老師,為了加強記憶力,一百遍地抄寫自己的臺詞,使用不同的顏色幫助自己記憶。看似可愛頑皮的小丑老師,在面對挑戰時,告訴我們藝術家知道自己面對著什麼,所以才勇敢大膽地去冒險。在學習中,沒有對與錯,只有你是否把心交給了藝術,把你的靈魂交給了藝術。變得真實真誠,永遠是學習藝術的第一步。
俄羅斯·莫斯科
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GITIS)暑期學校課程
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暑期學校旨在通過表演、導演、編舞等一系列特別開設的課程,解放學員的思維和肢體,重新認識舞臺以及戲劇文本。
八月的俄羅斯天氣很好,從地鐵站出來,總能看見成群的鴿子在廣場上悠閒地散步。與學校初見,要不是看到門口張貼著戲劇演出的照片,我都不敢相信這個如同私人住宅一樣精緻小巧的院落會是大名鼎鼎的莫斯科戲劇藝術學院。地處市中心,建築古樸,花園蔥翠,老師風趣幽默……這裡有和上戲一樣的家的氣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是一件開心卻不輕鬆的事情。雖然我們上課時間短,但老師們卻希望儘可能地教給我們最多的東西,每天都會布置作業,第二天就要回課(大家只能見縫插針,爭分奪秒地利用空餘時間去參觀美術館,博物館)。課程總能讓我們在熟悉中找到新意。舞臺形體帶領我們感受身體本身的律動,導演課則讓我這個戲文系的同學打開了另一個角度解讀劇本的大門。老師總是耐心地點評啟發每一個同學,雖是初識,勝似老友。同學們也在異國生活和課程學習中漸漸熟悉,即興小品碰撞出奇妙構思,「功夫水平「飛速提升,兩周的時光像音符,組成歡樂的曲調,留存在每個人心中。
對了,最後,給大家展示一下俄式幽默!
那就是——看到這,你就該笑啦!
在俄羅斯為期14天的學習中,我們表演班的學習內容主要分為表演課和戲劇肢體課。在表演課上,老師主要是讓我們進行一些表演練習,練習的目的主要就是提升觀察力、注意力、感受力,還有就是使自己變得純粹和乾淨。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練習是選出一個同學站在中間,其他人分成兩排平行而立。選出的同學站在中間,閉上眼睛,商量好哪排人讓他過去哪排人讓他走,讓他自己感受是否走到想讓他過去的那一排人那兒。當中有人說感受到閉眼後的腦海是一半紅一半藍的,順著感覺就走到了對的方向。我自己的解釋——這應該就是要讓自己很乾淨、很純粹地去感受對方傳給你的能量吧!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上去做這個練習的時候,閉眼時肢體上有點關閉。老師當時就過來讓我打開自己,用全身心去感受。我認為,這是說在表演時要把自己完全地打開去感受對手,給對手刺激,不能關閉著自己。印象較深的還有一個練習就是先睜眼在擺亂的椅子中走一個路線到達終點,再閉眼走一次,前提是不能碰到椅子。前面失敗的人坐在失敗的地方,在下一個人要碰到時用聲音提醒他,直到他順利到達終點。在最後一個人走完後,老師又讓他閉眼,再走一次,但在走之前,讓我們把椅子全撤了,然後讓他走。結果就是在大家相當默契的配合下,"幫助"他走到了終點,老師總結說,表演時就要像剛才一樣,真的相信椅子就在那。
在分析劇本上,老師提到了「大環境」、「中環境」和「小環境」。「大環境」指的是作者在寫這部劇本時的時代背景,「中環境」是指作者本人,「小環境」才是劇本。其實就說明在分析劇本時要充分了解作者在寫這部劇本時的時代背景,作者當時的年齡,在作者身上發生過什麼事,然後再分析劇本中的內容。這次我們學習的劇本是「求婚」,給我比較深的感受就是,我們大部分中國的學生在分析人物分析劇本時想得太多、太複雜甚至太黑暗。最後老師給我們的問題就是純粹的「他愛不愛她?」,「那她又愛他嗎?」,沒有那麼多複雜的東西我發現,就是這麼簡單地認清楚了愛不愛,是完全可以在劇本裡找到合理的行動邏輯的。我不評價哪個對哪個錯,因為兩者本身就沒有對錯。每節課下課時我們都會做一個簡單的練習,不發出一點聲音把椅子擺成一個半圓,在做這個練習時我認為就是鍛鍊演員們在舞臺上的團隊合作,然而每節課都做這個,可見演員們的團隊合作是多麼重要。
在戲劇肢體課上,剛上課時其實和表演課有著相同的一個練習。老師拍手的同時我們也要拍手,甚至要轉過身背對老師,這樣要達到跟老師同一個頻率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個鍛鍊我們注意力的練習,放在剛上課時做這個練習還可以很快地把我們的心收攏,收於課堂上。在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的戲劇肢體課上,比較有意思的是讓我們去做一些比較燒腦的練習,比如右手畫圈左手畫方再加一隻腳畫三角,說真的,這真的很難。正因如此,這個訓練才使得我們能更精準地去控制我們自己的身體。課上有很多練習用到了球,最有意思也最難的是像雜技演員一樣同時旋轉三個球,這還是要發掘、控制我們的肢體。此外,我們還學了一些舞臺技巧,比如「假打」、「假扇巴掌」、「假摔」,這都是我從前沒接觸過的,覺得很有意思。
總之,俄羅斯戲劇藝術學院這14天的教學讓我感覺很舒服,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些不同的新東西。
GITIS課程視頻集錦
外國留學生在中國的暑假
「中國戲曲項目」
6月15日,25位海外留學生集聚華山路校園,學習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這次的學員中有多位「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代表。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時,也在踐行上戲對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響應與推進。本次暑期班為期21天。在此期間,留學生們不但要學習文化課、漢語課,還要掌握中國戲曲的臺步、身段、水袖、刀槍等技巧,並且學習京劇片段的演唱。課業之餘,學校還組織學生遊朱家角水鄉、穿梭上海石庫門、觀摩音樂會及雜技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多角度體驗中國文化的精髓。留學生們都積極參與、熱情高漲。
尋訪石庫門
ERA 時空精彩演出
張雲蕾老師頒髮結業證書
相聚雖短,友誼長存。暑期學校讓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們與上戲師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我愛上海,我一定要再回來」是留學生們說得最多的話,依依惜別之情讓這份感情更顯珍貴。今天我們相聚在上戲學習中國戲曲,明天中國文化與和平友誼的種子將在世界各地生根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主編:施敏學
美術編輯:董庭豪
供稿:朱春夢、廖敏君、何卓爾、鍾嘉誠
圖片:周艾倫、張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