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梵淨山,除了滿目清新、景色宜人之外,你可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秩序感滿滿。
就像一個小家,被主人家收拾得井井有條,客人一進門,便覺得賞心悅目、輕鬆自在。
這些年來,常來的遊客們會發現,梵淨山依然是梵淨山,但很多細節方面已經改善得越來越好。
例如,旺季時不再有「凌晨排隊等票」的「盛況」,買票、檢票自助化,也有了更多時間可以用來休閒、遊玩,遊程的質量也越來越高。
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基於廣大遊客的需求,也是大勢所趨。
遊客出門旅行,佔據第一要位的並不是最美的風光,而是:安全。
安全是第一基石,也是無數「0」前面的「1」。
為了這一點,梵淨山旅遊區的工作團隊在廣大遊客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時間、地點,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每天早上還沒開門的時候,工作人員已經巡了一遍山。每個流程是否順暢,有無安全隱患,都需要在開門迎客之前處理好。
由於地形地貌複雜、海拔高差懸殊,梵淨山常年雨量充沛。雨天帶來了雲霧繚繞的景觀,也會帶來落石、滑坡。
道路上有落石,工作人員需要及時清理,部分路段還設置了防護網,以便車輛通行,遊客上山速度不受影響。
同樣,防護網、圍欄、減震帶等安全措施,也需要每天定時檢查。
在陡峭的山頂,工作人員將可能發生落石的路段圍起來,並加固護欄、定期檢查。
遊步道上出現了小小的坑窪,或者水、電路出現了故障,馬上有工作人員前來填補、維修。
隨處可見的標識牌,還有全山的廣播系統都會提醒大家「小心蟲蛇」、「禁止吸菸」、「注意安全」,當然還有疫情防控期間的「勤洗手、戴口罩、保持距離」。
疫情防控期間,為了保證安全,旅遊區將每日的遊客接待量降低至最大承載量的30%,每位遊客訂票前都需要通過「貴州健康碼」小程序實名登記,綠碼方可購票。遊客入園前還需出示健康碼、進行體溫測量、通過安檢門和安檢儀器、將火种放至保管箱(出山門時可取回),遊玩全程都需要佩戴口罩並與他人保持1.5米的安全距離。遊客所經過的每個區域,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定時消殺,以確保安全。
全山有353個高清監控攝像頭,分布在旅遊區內外、索道站、觀光車等各個區域。除了掌握全山的實時狀況,監控系統還能聯合廣播系統幫助遊客尋人、找回丟失的物品,提醒遊客禁止吸菸、在安全的區域遊玩拍照等。山上還分布著10個緊急報警求助裝置,當遊客需要的時候可以及時提供幫助。此外,安全員每天都在山中四處巡邏,隨時提醒遊客不要吸菸、不要前往危險區域。
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將要出現的時候,防雷儀器會派上用場。安裝在普渡廣場、索道站的防雷器檢測到遠處的雷電活動,會及時發出警報。工作人員獲得信息,會立即告知各處的同事們。當雷電活動發生在15公裡之內,索道運行速度會暫時降至安全範圍之內,售票部門暫停售票,山門暫停遊客入園,全山廣播系統會提示遊客前往站房、寺廟等建築物內躲避,工作人員也會及時疏散遊客,引導遊客進入安全區域。旅遊區LED顯示屏、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等各個渠道也會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及應對措施,告知遊客。待雷電活動遠離,旅遊區才能恢復原樣。
旅遊區內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觀光車和索道,平時盡職盡責運送遊客上下山,空閒之餘也需要定時檢修、維護。
在遊客們全都下山之後,索道站反而比白天更加忙碌。一臺臺纜車回到站內,工作人員開始檢查整個索道系統,對機器進行保養、維護。這樣的工作常常需要兩個多小時,有時還會持續到深夜。
日常巡線、檢修的時候,工作人員還需要系好防護繩,頭戴礦燈,登上12米到39米高的支架,進行高空作業。
此外,索道還定期開展應急救援演習。演習分為兩種:垂直救護和水平救護。吊廂距離地面近,垂直救護更有效;吊廂距離地面遠,就使用水平救護。兩種救護方式,工作人員都需要高空作業並打開弔廂轉移遊客到安全位置。演習結束後,大家還會對整個救護過程開展討論、總結經驗。
觀光車每天載著遊客上下山,有時也空車駛向旅遊區2號停車場。這裡是觀光車的指定維修點,觀光車的日常維修都在這裡。更換電瓶、輪胎、剎車片,還有很多說不出名字的事項,都在這裡默默完成,然後回到營運區,繼續服務遊客。
需要說明的是,索道、觀光車的零配件並不能等到壞掉的時候才換,那樣為時已晚。工作人員會根據它們的磨損程度,提前進行更換維修,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工作也需要與時俱進。不論淡旺季,旅遊區都會抽出時間來,開展規模或大或小的培訓。有企業文化、服務規範方面,也有職業技能、法律法規方面。當然每次都少不了的,就是安全生產知識。
不論新老員工,每年都要定期學習、強化各項安全制度和操作規程,提升安全意識。
做好足夠的防範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發生,才能保障遊客和自己的安全。
這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今年6月是第19個全國「安全生產月」。
今年的主題是:「消除事故隱患,築牢安全防線」。
與君共勉。
長按關注我們哦
↓
梵淨山景區& 梵淨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