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附近有一塊墓地,每天都有人在這裡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看到兒子這樣,孟母決定把家搬到城裡。
孟子每天在集市上閒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再次決定搬家,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
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孟子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遊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這才定居下來。
北宋思想家程顥、程頤的母親侯氏,是山西太原人。她對幼年時程顥和程頤的教育,側重於「身教」,是以自己的諸多善舉,對孩子施加影響。
小時候的程顥和程頤,常因別人叫他們「神童」而驕傲,母親侯氏經常告誡他們,「神童」是最終難成大事的,要想將來有大出息,就得養成好讀書、勤讀書的習慣。所謂「知子莫如母」,侯氏在程顥的書本上寫「殿前及第程延壽」的字樣,而在程頤的書本上則寫了「處士」兩字,認為程頤的秉性不適合做官。結果如母親所料,程顥長大後,應試積極,並順利中了進士;而程頤則懶於科舉,而對辦學搞教育特別積極。
佘太君是北漢名將楊業之妻,名賽花,出生於雲中(今山西大同),折德扆之女。她善於騎射,熟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楊業為國捐軀之後,佘太君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受到宋朝皇帝真宗讚揚。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
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陶侃讀書。陶侃年輕時,有天下雪,陶侃的朋友來訪,陶侃擔心因家貧沒有招待反而怠慢朋友,十分焦慮。湛氏把長發剪下,換成酒菜,捲起鋪在床上的乾草,切細後餵飽朋友範逵的馬。範逵感慨,「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教育出陶侃這樣的人才啊!」陶侃學富五車,為人正直,秉公守法,成為中國古人治學和為官的表率,這一切與陶母的教育分不開。
嶽飛是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軍事家,從小勤奮好學,並練就一身好武藝。19歲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嶽飛的母親姚太夫人,是古代四大賢母之一,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
嶽飛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他叫到面前,「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嶽飛回答,「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先在嶽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刺完之後,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嶽飛的後背。母親的鼓舞一直激勵著嶽飛。
明朝清官海瑞四歲時,父親海潮去世,從此,與母親謝氏相依為命。為讓海瑞打下堅實的學業基礎,謝氏肩負起本屬父親的責任,親自教海瑞《孝經》、《大學》、《中庸》等書。由於沒有書籍,有著深厚學養功底的謝氏索性口授經書,讓少年海瑞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後來,在為海瑞挑選老師的過程中,謝氏又幾經選擇,反覆比較。
謝氏教誨海瑞,即使是粗菜淡飯,即便偏居鄉野,只要能堅守人格的純潔,都是值得的。海瑞升為浙江省淳安縣知縣後,在母親的說教下,海瑞下令廢除了本地官員進京朝覲時,旅費及饋贈京官的禮金均由民眾按裡甲攤派的做法。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出身於封建仕宦家庭,父親離開人世後,為了生計,母親鄭氏帶著4歲的歐陽修到隨州。鄭氏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婦女。
萌萌的歐陽修
歐陽修很小的時候,鄭氏不斷給他講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講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個總結。歐陽修稍大些,鄭氏想方設法教他認字寫字,教他讀唐代詩人周樸、鄭谷及當時的九僧詩。等歐陽修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為家裡窮,買不起紙筆,鄭氏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在地上一筆一划地練習寫字,反反覆覆,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苟。
明仁宗病逝,兒子朱瞻基即位,尊皇后張氏為皇太后。二十八歲的宣宗對母后張氏十分孝敬,軍國大事多稟告張太后裁決。
宣德三年,張太后生日這一天。文武百官入宮朝賀禮畢,宣宗親自陪著太后遊西苑,皇后、貴妃侍奉左右,登上萬歲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后祝壽,太后大喜,與兒子欣然對飲,說道:「方今天下無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樂。你作為君王,若能保證百姓安居樂業,不受饑寒之苦,我母子也能長享天倫之樂。」宣宗陪太后拜謁長陵、獻陵,百姓們夾道迎接。太后宣宗說:「百姓之所以愛戴皇帝,無非因君王能讓他們安生養息。皇兒應愛民如子,始終如一,方不負民望!」
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蔣士銓眼裡,他的母親鍾氏嚴格而又慈祥,像父親一樣性情俠爽,不吝財物,積極樂觀。
蔣士銓四歲的時候,蔣母每天教他讀《四書》的幾句,因為年齡小不能拿筆,就把竹子削成細絲,折斷後彎成一撇一捺一點一畫,拼成一個字,把蔣士銓抱在膝蓋上教他認字,這樣每天教他十個字,並在第二天讓他拼成前一天認識的字,直到沒有錯誤。
在蔣母教兒子的時候,刺繡和紡織的工具都放在旁邊,一手搖紡機,一邊教兒子讀。每當孩子鬆懈,她就拿戒尺打幾下,打完之後又抱著孩子哭。到半夜的時候,蔣母坐在床上,拉起被子蓋住雙腳,解開衣服溫暖蔣士銓的背,和他一起朗讀,直到他背得困了在母親懷裡睡著。
明朝末年著名旅遊家徐霞客,畢生專注於祖國壯麗河山的考察事業,得益於母親王氏的教誨和支持。徐母衝破「父母在、不遠遊」的儒家傳統,勉勵兒子「志在四方」。徐霞客出遊時,她為兒子打點行裝,徐霞客歸家後,徐母要兒子「第遊名勝歸,袖圖一示我」。在母親的鼓勵下,徐霞客三十多年靠兩條腿考察了華東、華北、東南沿海、西南雲貴等17個省區,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
其實,在每個人的心中,最偉大的還是自己的母親。
感恩母親節
擇一處建業好房
讓她頤養天年
建業·森林半島二期景觀樓王
5月28日盛大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