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至「上善」,如何理解道教中教人向善的概念

2021-01-18 騰訊網

道教作為一門具有濟度人天使命的宗教,其最基礎的教理教義即是在度化人們向善修真。

道教第一勸善書《太上感應篇》的主旨句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告誡人們唯有日行三善——語善、視善、行善——恆久持之,才能得到上天護佑。

信仰的一大現實意義在於以祖師的善心、善行來實行教化。(資料圖)

道教修行,從為人間道的意義上來講,意在使人們清除身心之上染著的各種欲望,因持戒自身而保持仁義禮智信的正信之行。

在做好自我修持的同時,道教還強調人們應該具有與人為善的慈悲心腸。正如道教神仙信仰中眾多因拯救百姓苦難而受到崇奉的歷代神仙聖真,

信仰的一大現實意義在於以祖師的善心、善行來實行教化,使人人皆可以效法持行。在大眾共同的努力和修持下,才能把苦海人間轉變成為世外桃源。

因此,當談論起宗教,其第一要義必然是一個「善」字。在道教之中,對善有不同層面的解讀。除卻教化人們要有善良之心外,道教所謂之「善」,更加側重於對本性自然的回歸。

因後天成長的環境複雜多樣,人們原本純真的性情總會因為各種因素有所耽染,或是難以抑制身心的妄念和欲求,或是由於環境的影響而難以保持本初樸素的心腸,如此等等,在道教修行者眼中皆視為修真的魔障。

如果不能跨越這些障礙,那麼必然會使自己的本性真情被一層層蒙蔽,也就難以證得真道究竟為何物。

基於此,道教所理解的「善」,便不僅僅只是要求人們在生活之中去做一個善良好人,而是更添加了一份繕性的意蘊。

繕性,即是修繕人的本性,是在面對已經被俗塵浸染的性情時,尚且能生起修繕自我的心念和行動。

這一繕性的過程,亦可稱之為修行。《涵三語錄》中稱:「凡學道之士,貴在精專……勿雜念,勿貪名利。內忘其心,外忘其形……以至於忘無可忘,復還清淨太虛無為之道。能明乎此,是為明道;勤修行之,是為行道。」

在這裡,修行包含兩個概念,一為「修」,一為「行」。

經文中寫道,人心慾念是一切罪根與禍源,所以便要以不生雜念、不貪名利、忘心忘行作為修的內容和法則,並且要在具體的行動中去體現和驗證這份精進心。修與行是相互對照的兩個法門。

總其根本而言,則是在歷練自己的身心性命,即曰繕性也。人間善念,正是修行之初始。

把一片修行真心建立在善惡分明且能夠趨善避惡的基礎上,才能使修繕性情之事不會發生質的偏離。這也即是道家人常言之「欲成仙道,先為人道」的道理。

如果連人間慈悲心都丟卻了,卻一味索求超越塵世的大逍遙,這無異於是對空中樓閣的幻想。

這也就指出了修行之善與人間之善的最大區別。(資料圖)

道家修行有一個妙處在於,其既強調人們應該有為於人間世,同時還要具有無為出世的心。所以道祖提出了「為無為」的思想,是把無為自然的妙旨融於人間日常中。

《莊子·外篇·繕性》中進一步強調說「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指出如果一心只認為在俗世流習的範圍之內就可以修持好性情,甚至單純只靠仁義禮智信的禮教就能使人復歸於原始真性,這其實只是把修行事限制在了人間紅塵的範圍內。

一個人的內心若總是被慾念侵擾,便難以實現真正的明徹和通達。由此而言,對人間真善的提倡和弘揚,只是繕性之捷徑,並非是善之根本。這也就指出了修行之善與人間之善的最大區別。

世人對道教中「善」的概念的認知,多源於《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篇。道教崇尚水德,認為其具有「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德性,所以最接近於大道本然。

人們在解讀此章時,慣常從人間倫理的角度闡發,認為道祖所言之聖人應該具有利益眾生卻不與人爭功的品德。

此等聖人,是結合了「善」的第一個層面之與人為善和第二層面之修繕自我性情與功行的典型代表,與儒家經典《大學》中提到「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至善」之境有著共通的妙處。

以聖人為教化的楷模,這與道教之神仙信仰本出於一轍。

既談教化,便要上有所施、下有所效,著意於教使人們從欲望之人向真善美的功行聖人的轉化與升華。

在「成其大」的基礎上,道教提出的「上善」更強調法於人們的本性自然,是在去除掉一切主觀人為之後,把善利萬物內化成為一種習慣使然。

並且,此善已經超越了此是彼非的範疇,乃是順陰陽大化而為,即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因為一切人間善惡其實都是陰陽與因果的運轉,先用倫理之善為其曉明道德之屬,再以修行繕性為其洞徹人性真常,若可繼續精進一步而使所有的善行、善念與本性自然相合,便可實現與天地大道的相通為一。

再以此視角反觀人間世,因為可以早早察明一切執念與欲求所導致的結果是什麼,所以便會在源頭上禁斷了惡的產生,而使「善」真正成為內在真性的表達。

能從日行一善為起點,逐步臻達合道上善之人,以此功行施效於後人,這當是大道教化之屬。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

由善一人而擴展至善人間世,當為人之道與蒼天之道相合為一,身心意三者就可以出離人間的欲望紛爭,

那這世上還有什麼值得去起心動念和戀戀不捨的呢?

(編輯:如風)

聲明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上善之人的三大人生智慧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在這一章中說,上善之人,要像水一樣,因為水的特徵,是最接近道的。老子通過水的譬喻,向人們道出了上善之人的三大人生智慧。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修上善之心,行上善之事
    道不遠人,人自遠之。修上善之心,平平常常,無好無惡,浩浩蕩蕩,善柔不剛。道德經第八章提到的上善若水,老子還對「上善若水」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列舉了水的七種善性與處世原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用水性來比喻上德的人格,他認為水是天地間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處世之道也是與水之德相契合的。「上善若水」,這是老子的人生態度,也是老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
  • 修行應如水一般,去做一個上善的人
    道教有很多經典,而道教經典中經常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和主旨,水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三,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對水觀察不難發現,水沒有固定的形態,隨遇而安。第四,水即使和髒的東西混在一起也會很快地澄清自己,從而恢復自己清淨的本性。
  • 老子的「上善若水」有著非一般人理解的精深含義
    上善若水一詞,出自傳世本《老子》的第八章,對於上善若水一詞的理解,已經見諸於書上網上,這裡就不再一一引述了。為了真正弄清楚老子的本意是什麼?我們先看經過《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等諸多學術專著整理後的校正版《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 上善若水
    理解這個,有助於理解「上善若水」中的「上」和「善」。「上」我認為是君上的意思,現在社會可以擴展到領導或創業者帶頭人、團隊核心人物。「善」是贊成、恰當、與之相稱之意。老子當時年代,生產力不發達,全社會積累不多,難組織起大型的基礎工程建設。秦國後期耗費太多財富進行基礎工程建設,最終把民力耗盡了,國家也沒了。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道」的核心其實特別簡單,但又需要一些基礎內容來奠基,你才能真正理解,冒然下定義不是愚人作風。把生育之道拉近一些,關乎每個人生活中的「星期制」看看其中有何規律?對於上學與上班的人,每個星期五晚上是最放鬆的時間區,周五晚到周日晚這段時間內,放鬆感從最高點逐步降至最低點,而後即預感到下一個工作周期的「苦」。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前面我們學習了第八章的前兩個要點,上善為什麼若水,以及上善與下善的區別。
  • 道教中的「承負」是什麼意思?帶你走進道教
    我們知道,佛家人在《佛經》中講究因果報應,認為人一生的作為都是有因果鏈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走上人生巔峰,也不會瞬間跌入低谷。之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突發事件,但那都是有因果的。因果報應不僅佛教是佛教倡導的,它的起源在道教,道家在因果的理論上更進了一步,提出了「承負」的概念,把因果的對象從個人擴大到了家族,或是更大的集團。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講講道教的「承負」吧!道教「承負」的闡述最早見於《太平經》,這本書籍是漢朝時期由多位學者把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匯聚在一起所著成的,道教把這部書籍奉為經典。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現在就告訴你,其實一般人都理解錯了
    就比如自古以來人們掛在嘴邊的那一個成語-上善若水,但是,雖然它這麼受人歡迎,可它真正的意思相信也沒有太多人知道,它的含義是很深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現在就告訴你,其實一般人都理解錯了,隨小編來看看吧。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 道教中的「靈華太歲至德帝君殷大天君」,掌管人間的什麼禍福
    但是在道教太歲信仰中,除了六十位值年太歲外,還有靈華太歲至德帝君殷大天君、歲後太陰坤德皇君、天宮太歲趙大元帥、地府太歲袁公尊神、人世太歲邶公府君、地司太歲殷大天君等。天庭悉其功果,授以都雷太歲之職,掌地司蕩兇院,總管人間禍福,祛除邪魅,獎善罰惡,為主宰人間罪福之神明。六十甲子神即歸其管轄。六十甲子神為道教神明的尊稱,又稱太歲星君,或者歲君。太歲就是天上的木星,因為木星每十二個月運行一次,所以古人稱木星為歲星或太歲;太歲又稱太歲星君,它既是星辰,也是民間奉祀的神靈。
  • 上善若水 從善如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 盲目放生等於殺生,這才是道教放生的正確方法!(附道教放生咒)
    《道藏》所收《水鏡錄》中有《放生文》和《殺生七戒》兩篇,用極其感人的語言,勸人放生戒殺。《放生文》說道:"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蛆蝨猶知避死;將雨而勇徙,縷蟻尚且貪生。何乃網於山、署於淵,多方掩取;曲而釣、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魄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圖圈;或被刀砧,則同臨剮戮。憐兒之鹿,舌氏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
  • 上善助殘服務中心:上善厚德 讓愛無疆
    2014年7月,「中國好人」謝向前在嶽麓區坪塘街道牽頭成立長沙市上善助殘服務中心,以「增促鄉村殘障人士美好生活而努力」為使命,幫助殘障人士解決就業問題,成為長沙首個農村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自己殘疾後,才深深體會到殘疾人再就業的困難」,因一場大火而造成三級肢體殘障的謝向前說,「我要帶著大家有尊嚴地賺錢。」說到便做到。
  • 【走進道教】 俗語中「天打五雷轟」,到底指的是哪五雷?
    在民間信仰和道教文化中,雷可以淨化汙穢,祛除淫邪,因此,在咱們中國人內心深處裡,道教神明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和所率雷部諸神就是專司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天界糾察隊」。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可簡稱為雷尊或雷祖,為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化身,作為雷部最高天神,他管理著一個結構複雜的雷神組織。
  • 走近道教:怎樣理解「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那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該如何理解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道教的修行術語,這句話最早見於明代吳承恩所著的神魔小說《西遊記》中:「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這裡的「道」指的是修道之人所達到的一種修煉的境界,也稱做「道行」,「魔」則是修行之路的一種障礙。
  • 道教神話中的神仙眾多,他們的等級、座次如何排定?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自從道教產生之後,就將民間神話中數量眾多的各個神仙吸納了進來,並進行了簡單的分類。現存最早的道書《太平經》(成書於東漢末年,相傳是被孫策所殺的于吉所著)把神仙分為了六大類: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此皆助天治也。
  • 道家精髓: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卻理解錯了
    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曾出現過許許多多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而在公元前500年前後,曾出現過一次文化思想的爆發期,史稱為「軸心時代」。在中國、西方和印度等地區的皆出現了影響文明發展的偉大哲人。比如蘇格拉底,釋迦摩尼,還有中國的孔子和老子等人都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家鼻祖用自然界中的水來喻人,教人。用自然界中的水來比喻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德如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心態與行為。天地之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水具有滋潤萬物的不變本性,而與萬物毫無利害衝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寧願甘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地方,所以水之善接近於道。
  • 對佛教中「輪迴觀」的一點理解
    可是佛教中的輪迴觀可能並不止於此,它起碼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佛教中確實生死輪迴的說法,認為有前世、今生、來世。佛陀在金剛經中也說到自己前世為忍辱仙人,並且給大家講了他割肉餵鷹、捨身餵虎的故事。而且,在大多數虔誠的佛教徒中,尤其相信」生死輪迴、報應不爽「這句話,並認為自己應該行善積德,這樣來生才有福報。這也是很多人對佛教的朦朧的認識,認為佛教就是這樣一個教人向善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