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為一門具有濟度人天使命的宗教,其最基礎的教理教義即是在度化人們向善修真。
道教第一勸善書《太上感應篇》的主旨句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告誡人們唯有日行三善——語善、視善、行善——恆久持之,才能得到上天護佑。
信仰的一大現實意義在於以祖師的善心、善行來實行教化。(資料圖)
道教修行,從為人間道的意義上來講,意在使人們清除身心之上染著的各種欲望,因持戒自身而保持仁義禮智信的正信之行。
在做好自我修持的同時,道教還強調人們應該具有與人為善的慈悲心腸。正如道教神仙信仰中眾多因拯救百姓苦難而受到崇奉的歷代神仙聖真,
信仰的一大現實意義在於以祖師的善心、善行來實行教化,使人人皆可以效法持行。在大眾共同的努力和修持下,才能把苦海人間轉變成為世外桃源。
因此,當談論起宗教,其第一要義必然是一個「善」字。在道教之中,對善有不同層面的解讀。除卻教化人們要有善良之心外,道教所謂之「善」,更加側重於對本性自然的回歸。
因後天成長的環境複雜多樣,人們原本純真的性情總會因為各種因素有所耽染,或是難以抑制身心的妄念和欲求,或是由於環境的影響而難以保持本初樸素的心腸,如此等等,在道教修行者眼中皆視為修真的魔障。
如果不能跨越這些障礙,那麼必然會使自己的本性真情被一層層蒙蔽,也就難以證得真道究竟為何物。
基於此,道教所理解的「善」,便不僅僅只是要求人們在生活之中去做一個善良好人,而是更添加了一份繕性的意蘊。
繕性,即是修繕人的本性,是在面對已經被俗塵浸染的性情時,尚且能生起修繕自我的心念和行動。
這一繕性的過程,亦可稱之為修行。《涵三語錄》中稱:「凡學道之士,貴在精專……勿雜念,勿貪名利。內忘其心,外忘其形……以至於忘無可忘,復還清淨太虛無為之道。能明乎此,是為明道;勤修行之,是為行道。」
在這裡,修行包含兩個概念,一為「修」,一為「行」。
經文中寫道,人心慾念是一切罪根與禍源,所以便要以不生雜念、不貪名利、忘心忘行作為修的內容和法則,並且要在具體的行動中去體現和驗證這份精進心。修與行是相互對照的兩個法門。
總其根本而言,則是在歷練自己的身心性命,即曰繕性也。人間善念,正是修行之初始。
把一片修行真心建立在善惡分明且能夠趨善避惡的基礎上,才能使修繕性情之事不會發生質的偏離。這也即是道家人常言之「欲成仙道,先為人道」的道理。
如果連人間慈悲心都丟卻了,卻一味索求超越塵世的大逍遙,這無異於是對空中樓閣的幻想。
這也就指出了修行之善與人間之善的最大區別。(資料圖)
道家修行有一個妙處在於,其既強調人們應該有為於人間世,同時還要具有無為出世的心。所以道祖提出了「為無為」的思想,是把無為自然的妙旨融於人間日常中。
《莊子·外篇·繕性》中進一步強調說「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指出如果一心只認為在俗世流習的範圍之內就可以修持好性情,甚至單純只靠仁義禮智信的禮教就能使人復歸於原始真性,這其實只是把修行事限制在了人間紅塵的範圍內。
一個人的內心若總是被慾念侵擾,便難以實現真正的明徹和通達。由此而言,對人間真善的提倡和弘揚,只是繕性之捷徑,並非是善之根本。這也就指出了修行之善與人間之善的最大區別。
世人對道教中「善」的概念的認知,多源於《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篇。道教崇尚水德,認為其具有「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德性,所以最接近於大道本然。
人們在解讀此章時,慣常從人間倫理的角度闡發,認為道祖所言之聖人應該具有利益眾生卻不與人爭功的品德。
此等聖人,是結合了「善」的第一個層面之與人為善和第二層面之修繕自我性情與功行的典型代表,與儒家經典《大學》中提到「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至善」之境有著共通的妙處。
以聖人為教化的楷模,這與道教之神仙信仰本出於一轍。
既談教化,便要上有所施、下有所效,著意於教使人們從欲望之人向真善美的功行聖人的轉化與升華。
在「成其大」的基礎上,道教提出的「上善」更強調法於人們的本性自然,是在去除掉一切主觀人為之後,把善利萬物內化成為一種習慣使然。
並且,此善已經超越了此是彼非的範疇,乃是順陰陽大化而為,即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因為一切人間善惡其實都是陰陽與因果的運轉,先用倫理之善為其曉明道德之屬,再以修行繕性為其洞徹人性真常,若可繼續精進一步而使所有的善行、善念與本性自然相合,便可實現與天地大道的相通為一。
再以此視角反觀人間世,因為可以早早察明一切執念與欲求所導致的結果是什麼,所以便會在源頭上禁斷了惡的產生,而使「善」真正成為內在真性的表達。
能從日行一善為起點,逐步臻達合道上善之人,以此功行施效於後人,這當是大道教化之屬。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包,
由善一人而擴展至善人間世,當為人之道與蒼天之道相合為一,身心意三者就可以出離人間的欲望紛爭,
那這世上還有什麼值得去起心動念和戀戀不捨的呢?
(編輯:如風)
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