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師評電影《普羅米修斯》

2021-02-08 學而優書店文化空間

為了強調畫面語言,本片刻意最大限度地「屏蔽」了劇情與對白。

「沒有人會想看一部人類漂浮在太空中探討生命意義的電影」——喬•斯派茨(本片編劇之一)。這是本片「話不多」的一個註腳,因此本片呈現出來的對白就是企圖「精煉深刻極富啟發性」的哲學思維式的表達。這對本片來說,足夠了。

此外,由於本片的敘事結構無法處理劇情的哲學思維,本片在關鍵的故事情節上就只好刻意地進行了「延遲」。因為,本片預設了「下一個」未來。


畫面:無與倫比的視覺美學設計

本片中的人物生活在2089年前後,影片展現的是21世紀末期的景像。片中人物所乘的星際飛船「普羅米修斯」號,是2091年6月22日啟程的,它的身影划過星空時,背景是銀河系。


本片的畫面與斯坦利·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space odyssey),李奧納多·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蒙娜麗莎》以及馬裡奧·巴瓦的《惡魔星球》(Planet of the Vampires)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斯科特還通過從米爾頓的《失樂園》和威廉·布萊克的象徵性圖畫中取材創作了一個明顯的英語神話,擴展了原本電影《異形》中的虛擬宇宙.

本片絕大多數外景為實景[作為一部關於外太空冒險的3D科幻影片,這也是本片驕傲的一面]。

取景地點包括英格蘭[本片的主體外景和飛船內的場景]、冰島[Lv223星球的外景鏡頭]、西班牙[海灘的主體外景]和蘇格蘭"鳥不拉屎的地方"斯凱島(Isle of Skye)[肖與查理考古地域的畫面]以及約旦的瓦地倫谷[沙漠鏡頭和Lv223星球上的外景].瓦地倫沙漠位於約旦南部,也是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的主要外景地。片中「普羅米修斯號」降落在LV-223星球上的畫面由冰島和瓦地倫的航拍照片和NASA的旋渦雲層結構的圖像構成。此外,火山上的奧林帕斯山和地球上的多處大型山區結構也對影片的景觀設計產生了影響。本片的畫面能夠如此震撼,大約就是由上述因素造成。

1


片頭,數萬年前的地球上,人類的造物主"工程師"犧牲自己給地球創造生命的鏡頭是在冰島的黛提瀑布取景.工程師的類人類"生命"形體是由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雕像,自由女神雕像,威廉·布萊克為但丁《神曲》所畫的象徵性插圖以及"貓王"埃爾文·普瑞斯裡的面容融合而成,試圖展現「神一般的」完美體型。斯科特(本片"大廚")形容這些工程師是高大、優雅的「黑暗天使」[關於「黑暗天使」,我們後面還要談及]。伊恩·懷特(Ian Whyte)和丹尼爾·詹姆斯(Daniel James)出演詮釋了片頭和片尾的兩位「工程師」。


2


片頭"工程師"所乘的太空飛船[那艘懸停在瀑布上方的橢圓形飛船]造型是基於[2MASS]的觀測數據所繪銀河系紅外線畫像,它象徵了銀河系[你也可以說它是銀河系孕育的「蛋」].銀河系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太陽系是屬於這個龐大星系的恆星之一,而我們居住的地球則屬於太陽系中的一個行星。


3


片頭"工程師"服下富含機能的黑色液體後,DNA分解經過變化和重組發生生源反應變成地球上DNA創造生物的鏡頭是由[ 維塔數碼]製作的,大屏幕演示DNA的分解變化和重組令人印象深刻,是對當代生物科技的一種映射。


4


「造出一艘最先進的旗艦級太空船,擁有探索銀河系最深層角落所需要的任何一種技術」---這就是本片中的太空飛船「普羅米修斯」號了。"普羅米修斯號"的內部是在一個雙層建築上建立的,周圍由巨大而全方位的擋風玻璃包裹。查理茲·塞隆飾演的韋蘭的女兒(這種父女關係一直是秘密,船員們並不知情)維克斯的房間代表了她在船員中擁有更高的地位,裡面配有現代和超前的設施,包括施華洛世奇水晶吊燈和一臺法吉奧裡鋼琴。


5


伊莉莎白·肖[勞米·拉佩斯飾] 夢境裡的場景承繼了電影《星際之門》裡設定的考古學家父女的橋段並作了擴展和改編。夢境是記憶,構成一個完整靈魂的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就是記憶。這段夢境裡肖與父親的對白與隨後的大衛反覆觀看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中那一幕的畫面交待對於本片具有重要意義。


無論[heaven] 還是[paradise ],都是「美好的地方」,肖的父親回答肖的問話時說,「這是我的信仰,你選擇相信什麼?」。這裡暗示了"人總是要死的"這一基督教的基本神學理念:人活著的時後到達不了天堂(heavn),(如果持有信仰)死後才能到達天堂。肖的信仰源頭從這裡開始,並且也是對肖後來"堅持生命意義的探索"這一靈魂訴求的最初塑造。這一切,來自肖的父親。[出生於2003年的露西·哈欽森(Lucy Hutchinson)在片中扮演童年時代的肖。肖的父親由派區克·威爾森(他既是一位演技一流的演員也是一位歌手)客串。]


夢境結束時搭配的音樂是蕭邦的《雨滴前奏曲》[ Raindrop prelude ]——暗示觀眾這不僅是伊莉莎白·肖的科學探險之旅也是一次人類靈魂尋求救贖之旅。用音樂來表現"雨滴-淚水",有蕩滌靈魂的作用。 這首音樂在片尾繼續播放---隱喻了肖的再次出發仍然是在科學陪伴下的信仰與救贖之旅。[大衛的頭顱象徵了科學——人類智慧創造的最高結晶。]


「演示」夢境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配置在大衛身上的科技使大衛能夠「看到」人類的夢境,這個「科技能力」與後來大衛跟深度休眠中的韋蘭進行腦電波交流時的場景是吻合的。顯然,通過窺視肖的「夢境」,大衛對肖的經歷所知甚多(譬如大衛知道肖的父親死於伊波拉病毒感染)。韋蘭隱藏了這個「秘密」:大衛可以窺視人類的夢境。


肖的父親與肖的情人兼搭檔查理·赫洛維,肖的這兩個摯愛親人都死於「生物病毒感染」。尤其是查理之死(肖深感自己對查理之死負有責任。後來肖對「查理之死」產生了疑惑並對自己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深感歉疚),對肖更是刻骨銘心般的重創(這也是肖後來成為了一個「戰士」的原因之一)。片中的生物學家與查理之死相似,死於「人造」生物物質的侵害(人造生物物質是「異形」之源。所謂「異形」就是「反生命」的生物體,與「敵基督」這個概念一致)。這暗示了生物科學「客觀」具有的「邪惡」的一面,提出了「科學倫理」的問題,是本片的另一種「意味」。


6


本片第三幕開始時,大衛(法斯賓德飾)反覆觀看的電影是1962年上映英美合拍由英國導演大衛·裡恩(David Lean)導演的《阿拉伯的勞倫斯》。這是一部史詩般的電影[僅3個多小時的片長也算史詩了---:)],由勞倫斯的真實經歷改編,講述一戰期間勞倫斯受英國軍方派遣在阿拉伯沙漠的冒險之旅。該片成就了勞倫斯的扮演者彼得·奧圖爾( Peter O'Toole),一頭金髮的彼得·奧圖爾,以他精湛的演技和該片一起,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和電影。可以說,大衛非常迷戀這部電影(這也暗示了大衛的「欣賞」能力)。片中的勞倫斯就是大衛「靈魂」的榜樣,從行為舉止到髮型發色,大衛的一舉一動,都是對勞倫斯的模仿而來。「The trick,William Potter,is not minding that it hurls。」(「威廉·帕特,竅門就是別在意痛,忘記它。」)——大衛非常喜歡勞倫斯在片中玩「火柴遊戲」這一幕,痴迷般的重複勞倫斯的這句臺詞。作為人造仿生人的大衛,他像人類一樣,一直在模仿中鍛造屬於他的「靈魂」。[後面我們還要討論到「靈魂」,靈魂也就是一個生命體憑藉記憶所展現出來的「姿態」。人類的靈魂裡有對「遊戲」的渴望。]由此看,大衛不僅習得了勞倫斯的「風貌」,也學會了人類對待「玩遊戲」的「態度」。


大衛與韋蘭進行「腦電波交流」的時候,韋蘭說了些什麼我們不得而知。這幕場景發生在大衛目睹肖用「工程師」的人頭做實驗檢測之後,應該是大衛向還在休眠中的韋蘭做「與金字塔中的『工程師』首次接觸情況」的匯報。這個場景,只交代了大衛說的類似「take care of it」(我會處理好的)這樣曖昧的話,並未告訴我們「韋蘭說了些什麼」,但也間接告訴我們大衛在接受韋蘭聽取匯報後「輸出給大衛的指令」,大衛還明顯地試圖對韋蘭聽取匯報後的反應給與「安慰」(韋蘭可能流露出某種「失望」的情緒,而在大衛看來這只是一次與「工程師」首次的倉促的接觸,「希望」還在)。大衛從韋蘭深度休眠的「秘密房間」出來後遭遇守候在門外的維克斯(表面上是飛船上的女性行政長官並很可能是韋蘭的私生女)恐嚇逼問大衛「韋蘭說了些什麼」(但大衛並不買她的帳)——這小段場景告訴我們「韋蘭與大衛」才是「秘密」的核心。維克斯除了有可能是韋蘭的私生女外,在劇情中並沒有實質的「秘密」,她被排除在「秘密」之外。儘管她外表上「一幅神秘的樣子」。隨後,大衛就提上一瓶酒「徑直」來到「酒吧間」,跟一直待在那裡看起來有些「鬱悶」的查理·赫洛維聊了「一番話」並獻上了一杯「曖昧」的酒,這杯酒被查理一飲而盡。這是一杯大衛用指尖悄悄滴進了「偉大始於渺小」那個「渺小」物質的酒( 這是大衛"個人" 所進行的自由" 創造",而非"授命於韋蘭偷偷地拿人體做實驗".只是一個"意外"的插曲)。這個讓大衛相信能夠引發「偉大」事情的「渺小」物質是「與人類DNA完全匹配」的「工程師」們製造出來的。此時不斷切換的畫面告訴我們:金字塔裡的工程師們正是被自己製造的這種渺小的「物質」害死。


這種「曖昧」的畫面也會引導出另一種「畫面邏輯」:(可能)是韋蘭授意大衛偷偷地拿人類做實驗(那個肖帶回來的「工程師」人頭「報廢」了,而此時大衛尚未發現還有一個「工程師」活著)。劇情看,影片並未直接交待大衛「為什麼」要偷偷地拿人類「做實驗」。為什麼?為什麼影片不直接告訴我們大衛「為什麼」要偷偷地拿人類(查理·赫洛維)做實驗?因為這是「無法言說的」。這裡的「趣味」在於,影片「刻意地」逼迫觀眾提出「為什麼?」這一人類「亙古彌新」的詞語(啊哈,多麼迷人的「一萬億個為什麼」啊)。這個「為什麼」與上面提到的大衛跟查理聊的「一番話」也是吻合的---查理最迫切想知道的是「他們(片中的『工程師』)為什麼要創造我們?」大衛對此的回答是「(你們人類)為什麼創造了我?」。如果人類是像查理說的那樣「僅僅因為我們有這個能力」而創造了「大衛」這個人類創造物的話,那麼大衛也一直「深信」自己也有這個「能力」。於是,大衛開始了自己的創造(大衛像自己的造物主人類一樣一直渴望「創造」)——把蘊涵了「偉大始於渺小」的那杯酒遞給了查理。[這也是對人類「能力」的一種絕妙的反諷。人類的「能力」在上帝(那個超自然的神靈)面前可能「一文不值」。這暗含了神學意義上的:人類只能也必須保持對上帝的謙卑和敬畏。] 本片的另一個「趣味」是像芝加哥影評人羅傑·埃伯特說的那樣:電影提出了問題但並不回答。


本片並未打算把目光投向人類的"世俗道德"層面,它著眼的是人類"更高層面" 的道德(神學理念)。本片沒有「反派」,唯一的「反派」是片中最後誕生的經過「三代」人孕育的「異形」--- 一個「反生命體」。把人類投放到「宇宙深處」後,人類世界裡的世俗道德倫理意義上的「罪念」就微乎其微了。本片要「審視」的是人類集體意義上的「罪與救贖」。因此,片中「不可以」出現世俗道德意義上的「罪人」。本片對這個世紀末(2080年前後)的人類世俗道德的心理預期是很樂觀的:片中人物的世俗道德水準要比我們這個時代的平均水準高很多.這是一種"預設"。因此,本片也不會直接審視韋蘭的"世俗道德",它在意的是"神學""科學""哲學"意味上的道德。它用了「曖昧」的「語焉不詳」的(大衛與韋蘭腦電波交流)的方式默認韋蘭是應該具有較高的「道德底線」的人物。況且大衛就像韋蘭「應該有的兒子一樣」,韋蘭不可能拿大衛做「代罪羔羊」。所以,片中韋蘭對大衛的「授命" 內容最大的可能性不是要大衛去"犯罪"(秘密地拿人類做實驗),我寧可相信是大衛「自做主張」拿查理開了個「玩笑」。一個「天真孩子」式的玩笑(惡作劇),一個遊戲,一個模仿,一個「科學實驗」,一個「能力」的證明,一個「偉大的創造」。「fortunately」,「幸運的」是,大衛並不知道他的「偉大創造」可能的後果是什麼,即便他"知道"後果他也「感受」不到。[面對肖做手術前的那種無助感恐懼感悲切感,大衛的反應只能是機械性地給肖注射「麻木的」一針。]因此,大衛也是「無罪」的。[如果大衛「有罪」,也只是創造了大衛的人類有罪。]


至於為什麼大衛會「選擇」查理作為他玩「創造遊戲」的對象,邏輯也非常簡單:大衛不喜歡查理,查理是最不尊重大衛的「那一個」,是大衛「討厭」「憎恨」的「那一個」。總得有個可笑的「笨腦袋」(我們常把我們討厭的傢伙想像成「笨腦袋」)倒黴鬼小白鼠是惡作劇- 遊戲- 或「科學實驗」的對象。(劇情也交待過大衛與查理兩人是「暗自較量」的排斥牴觸關係,誰都不服誰,甚至可能相互"嫉妒""羨慕"。)查理對大衛充滿了"傲慢與偏見" ---我們常說,"別人怎麼對你是他們的業報,你怎麼對人是你的業報。" 簡言之,查理是最不尊重大衛的"那一個"。[查理還能指望從大衛那裡得到啥呢? ;) ] 而且,大衛自比勞倫斯,那麼查理·赫洛維在大衛眼裡顯然就是那個大喊「好痛啊」的威廉·帕特了。[此外,「查理」,在英語文化裡,也是喜劇意義上的某種「倒黴蛋」的同義詞。譬如查理·卓別林所飾演角色隱喻的約定成俗的「指謂」] 。當角色被賦予「查理」這個名字後,他的「命運」可能也被昭示了。


這個畫面的另外一個視角:暗示本片像《阿拉伯的勞倫斯》一樣,是一次偉大冒險之旅。一個曾經發生在地球上,另一個發生在不久未來的銀河系未知星球"Lv_223上"。這恰好也顯示出本片「大廚」斯科特對於本片的野心:一部史詩般的太空冒險之旅。


7


片中彼得·韋蘭[蓋·皮爾斯飾]的全息視頻出場畫面背景是一幅巨大的體育場館,取自在影片公映前做宣傳時就以"視頻"播放過的韋蘭在「TED大會」演講。彼得·韋蘭在這個視頻中引用了弗裡德裡希·尼採的哲學小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並隨後展示了韋蘭公司最新成果"大衛"(Weyland工業公司第八代David型號機器人)---如此" 搭配" ,是為了暗示我們"大衛"是一個非暴力主義的"超人"(有別於在天空中飛來飛去與邪惡戰鬥的「超人」)。大衛具有非凡的認知能力和遠超人類的思考能力甚至創造力,而且,大衛還具有「個性」(認知的偏向性)。大衛能做「幾乎所有你想讓我做的事情。」這段視頻加入影片中時作了符合劇情需要的改動。因此,這段畫面也成為一個「經典」。片中韋蘭出場的畫面內容也是本片的主題刻畫之一,對於理解本片的劇情極其重要。韋蘭與韋蘭公司的"使命"是"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韋蘭公司是21世紀初崛起的工業公司,以工業製造尤其是類人機器人製造和太空工業聞名世界。這個場景除了用來介紹"超人"大衛這個「極其考究」的人形機器人,還突顯一個"致命"的主題:靈魂(soul)。靈魂,大約是所有神學都不能避開的話題。


「你們中間有個人,名字叫大衛,他就像我應該有的兒子一樣。遺憾且無奈的是,大衛不是人類。」韋蘭說,「他不會老也不會死」,"And yet is unable to appreciate these remarkable gifts "[但是,縱然有如此天賦(不會老不會死),他也不會懂得孤芳自賞(領會欣賞"不會老不會死"這個造物主的「賜予」)] --- 這暗含了韋蘭的價值觀,也是韋蘭靈魂的訴求:尋求「永生不死」。韋蘭的潛臺詞是:人雖然有「靈魂」這樣的天賦(也欣賞這個天賦),但人會老會死。「造物主為什麼不賜予我們永生呢?」---這是「韋蘭式」的終極痛苦。


大衛缺少一樣東西: 「A soul」(一個靈魂)。」靈魂是人類專屬的——人類獨一無二的特質.人類無法給自己的創造物賜予一個「靈魂」。大衛雖然能夠「表現」出人類的「感受」,但他不「具有」人類的感受能力。大衛沒有靈魂,但大衛「不會老也不會死」。


remarkable (欣賞或領會)- 欣賞與領會是個共生體,領會才能欣賞,欣賞一定包含了領會. purpose(使命)與remarkable 一樣,是個多義詞,含義深遠意味深刻.尤其作為"使命"來理解的時候.purpose一詞與soul,屬於本片中重要詞彙。(大衛在出廠時被韋蘭公司暗示「雖然沒有人類的感受能力,但已經可以模仿人類所特有的「欣賞」能力了)大衛對肖的夢境的窺視可以象徵他的「欣賞」與被肖的「靈魂」吸引。


總有一些人會畢生專注於一些絕大數人一生都會忽略的問題."人類來自哪裡?人類的使命是什麼? 人死後會怎樣? " 韋蘭是這些人中的一個.儘管他是一個極其自負且傲慢自大的具有上帝情結的(god complex)傢伙.[肖與韋蘭,是片中人物的兩極---稟賦相近,動機一致,但追求的目的不同.兩人都是使命感極其強烈的人---具有堅定的信仰但信仰的內容不同。] 這段場景通過韋蘭之口也帶出了"普羅米修斯"號的使命: 了徹韋蘭花費一生所欲尋求的答案。顯然,大衛是被這個「使命」召喚而來的。


此外,片中韋蘭的這句話「wantedto give mankind equal footing with the gods 」被譯為「(泰坦族人)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類」,相信,這是一個錯譯。根據劇情看,「(泰坦族人普羅米修斯)想要讓人類與神平等」才是這句話的主義。


The time has finally come for his return---這裡的「his」指普羅米修斯。上下兩句結合起來看,韋蘭所想表達的意思是含蓄的暗示:他(韋蘭與韋蘭公司)的「普羅米修斯」號星際飛船此行的任務是與神(人類的造物主)會見,就像當初泰坦族人普羅米修斯想要讓人類與神平等一樣,他的「普羅米修斯」號進行的是人類最偉大的創舉,為人類開闢一個新紀元。這也是本片片名的「寓意」。(因此,片頭的「工程師」並未明確是指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以及他所屬的泰坦神族。)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韋蘭的「上帝情結」。


8


斯科特在看過史蒂夫·賈伯斯傳記中有關使用大型玻璃構建一間辦公室的故事後受到啟發,給片中船員的太空衣包含一個球形的玻璃頭盔。他表示:「要是我生活在2083年並且打算前往外太空,為什麼我會設計一個存在盲點的頭盔?我想要的是個可以看到360度方位的東西。那個時候的玻璃不但輕,而且用子彈也打不穿。」


9


[lv223]星球上的大型金字塔型建築,其內部主體與一系列的腔室、走廊和隧道相連接,是實景搭建。這裡的一個重要場景,「普羅米修斯號」船員發現的那個有人類頭顱形狀雕塑的房間,是按照一座大教堂的內部來設計的,以傳達出一種半宗教化的感覺,吉格爾設計的壁畫也出現在這個房間中。


10


隱藏在金字塔內部「工程師」駕駛的像「山羊角」的環形飛船內,一個涉及大型3D全息星圖的關鍵場景被稱為「太陽系儀」,這個鏡頭是受到約瑟夫·懷特·德比(Joseph Wright of Derby)的畫作《一個哲學家講授太陽系儀》(A Philosopher Lecturing on the Orrery)的啟發,其內容是一位科學家在燭火下展示一臺機械式天象儀。從星圖飛躍到啟蒙運動時代的畫作,再返回到遙遠的未來---斯科特[本片的大廚]在這方面的心智實在令人讚嘆。



角色與表演:令人信服的演員表演


1、伊莉莎白·肖(勞米·拉佩斯飾) [考古學家]

博士肖是片中的"靈魂"人物,從影片開始到結束她都不會"死",至今還在星際中穿越。


伊莉莎白(英語:Elizabeth),源於希伯來語的基督教女子教名。即可以是人類與「精靈」的混血兒,也可以是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或者 " 最有正義感的潘多拉 "。


"Elizabeth Shaw" - 片中女主角的名字---本片中最成功的角色.拉佩斯對「這一女性」的塑造完成了本片最有價值的地方。當角色被賦予這個名字後,可能也預示了影片的終極命運---這是一部「ElizabethShaw」的電影[「Shaw」同"show"近義時]。當然,質樸,頑強,生命力旺盛強大「具有非凡的求生本能」應該是本片「肖」的隱喻。她顯然不會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伊莉莎白) 。


女性考古學家伊莉莎白·肖是船上唯一一位宗教信徒,她戴著一條基督教十字架的項鍊公開展示自己的宗教信仰。拉佩斯扮演的這個考古學家對神的信仰非常強烈。拉佩斯有著一幅高貴古典聖潔的面孔,她是在出演了2009年的電影《龍紋身的女孩》(The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後引起了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注意。從信仰開始,到天堂的險惡/迷茫過失/痛失所愛/頑強求生以及對造物主的抗議質問,她最後變成了一個抗爭的戰士,也是唯一的倖存者。[這讓觀眾難免不會想到肖是不是因為有所信仰而受到神的保護這樣的問題]。根據這個角色的科學知識,她的信仰在2091年顯得有些過時---這也恰恰是她最為獨特的一面。肖在得知人類是由"工程師"而非超自然的神靈所創造這一事實後並不失望而且非常興奮,不但沒有因此失去信仰,反而更加堅定了。那麼「誰創造了他們("工程師")?」---伊莉莎白·肖的這一追問恰好傳達了「提出問題和尋找答案也許正是生命的意義" 這樣的探詢。



拉佩斯的表演完全闡釋了角色內涵,延續表現了西格妮·韋弗在《異形》中開創的優秀女性實力(片中肖做手術摘除「異形」的演出即是對西格妮·韋弗「脫衣穿衣」那幕非凡場景的承繼也是超越),也遠遠超越了西格妮·韋弗的"脆弱",更具堅定質樸與頑強,由抗議走向抗爭並不失信仰,完成了「堅韌不拔」這一意向的視覺塑造。如果說[異形]中的西格妮·韋弗完美地展現了"女性的脆弱與恐懼的心理",打開了一扇觀察女性心理變化的門,那麼,拉佩斯除此之外還包含了聖潔與內省。內省,不錯,這是拉佩斯的表演所打開的第二道門。肖對劇情中發生的"毀滅"性事件負有直接責任,因為她極力尋找獲得一些"有潛在危險"的知識。當肖看到他們到達的"Lv_223"這顆星球---她設想的"人類造物主的國度"天堂與樂園---事實上充滿了險惡與毀滅後,她一度力阻韋蘭要求"普羅米修斯"號逃離這個"地獄"。這中間的轉變暗含了肖對「命運」雙重次打擊所做出的反應,正是這個反應拉升了肖的高度。極端的不幸沒有摧垮肖,而是堅定了她的「擔當」---這是她的命運,她是這個「群體」中被「註定」的「那一個」。如此,也契合了靈魂中的那個「使命」。拉佩斯的表演表現出了這種「始終如一」。可以說,拉佩斯接近完美地塑造了伊莉莎白·肖這樣一位優秀的「脆弱而堅定」的女性---有自負但絕不傲慢,信仰堅定但卻謙卑,一個理性的但卻善良充滿愛與犧牲精神的女性,一個與「命運」頑強抗爭的女性。她像聖母但比聖母更富於人性,她像耶穌,接近人群中等級最高的那一個。片尾,肖帶上大衛的「頭顱」---人類智慧創造的最高結晶---向著宇宙深處繼續出發,信仰與科學攜手,前往信仰的終極之處。她將到達的地方是"工程師"所在的 「paradise」呢還是終極「造物主」的「 heaven」?


無論如何,她是人類的一線陽光,是希望。


2、大衛(麥可·法斯賓德飾) [類人機器人-仿生人-人造物]

「超人」大衛是本片的一個「核心」人物但不是「靈魂」人物( 他有一顆英特爾公司具有核動力的"芯" ).他的命運與[異形]裡的那位「家族兄弟」不同,本片中,保留了他的「頭顱」(在未來,人們還會給這顆頭顱配上一個像人一樣的軀體嗎?)。他在本片中的哲學意味是:(也許)成為「超人」就沒有靈魂。這一點,很像呂克貝松的電影[超體]裡面的女性「超人」露西(斯佳麗詹森飾)。露西原來是個「凡人」後來成為「超人」同時喪失了「靈魂」。


大衛(David),(希伯來語)意為「摯愛」。人們用"David"來形容強壯英俊又聰明的男人。性格善良、幽默且富於獨立精神。法斯賓德除了體格不夠魁偉(他的雙肩過於窄小了),其他完全符合大衛的「標準」。因為名字叫「大衛」,他也贏得了影評人的一致「摯愛」。


本片中的大衛與《銀翼殺手》中的「超人」羅伊巴迪也不同,大衛更具「人文精神」---欣賞藝術(電影),酷愛語言(會說星外語言),玩遊戲(籃球迷-NBA太強勢了),自戀自愛且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吸菸),思想深邃(肖:「如果韋蘭不在了你會怎樣?」「那我就自由了。」),享受智趣(與查理比賽「誰更聰明」).這些是法斯賓德最出彩的表演成果。如果說羅伊巴迪追求的是人類的激情,那麼大衛更嚮往人類的「靈魂」。當人類船員尋找自己的造物主時,大衛已經驕傲地站在自己的創造者身邊。這樣的主題和理念就是本片中大衛所要承擔的「使命」。


大衛是一個人形機器人,除了沒有人類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包括了"愛"的能力),幾乎"無所不能"。表面上大衛是「普羅米修斯」號上的"管家"兼維修技師,事實上他是「父親」韋蘭的"特別專員",身負特別使命,他是韋蘭生命的「守護者」。韋蘭是他的「唯一」君主,他的核心「意志」只聽命於韋蘭。富於意味的是,就像所有父親的兒子們一樣,隨著成長,大衛也渴望擺脫「父親」獲得自由。大衛的「智識」能力遠超人類。他看起來和人類非常相似,並且開始發展出「自我、不安全感、嫉妒和羨慕」以及一點點的「愛慕」。[大衛唯一沒有涉足的是"愛情"領域 。] 這個角色提供了一個非人類的視角來看待片中發生的事情。大衛所要完成的「使命」是: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他對這一切都怎麼看?發生了什麼事?他怎麼看待身邊這些人類?他以什麼方式與人類相處?大衛(法斯賓德)必須「努力」回答這些問題。在大衛看來,人類船員有些孩子氣,甚至人類的造物主「工程師」也「不過是凡人一個」。大衛的嫉妒和傲慢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的智識能力遠超人類,他的知識包羅萬象,尤其在信息處理方面。因此大衛「深感」自己比人類更加優越。大衛也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認可和賞識。大衛是與《異形》中的機器人完全不同的「角色」,大衛是機器人中的「甘地」--- 一個完全謝絕暴力的「聖人」。當然,這與韋蘭對他的設計編程也有關。大衛更像《銀翼殺手》中的女性複製人瑞切爾(Rachael)[肖恩·楊(SeanYoung)扮演的角色],是對其缺少但又渴望擁有靈魂這一特質的重新詮釋。


大衛,這個十分考究的人造機器人,已經很接近人類了.他已經有了人類的學習模式,但還是不夠「完美」,他沒有靈魂.[大衛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嗎? ] 也因此,人類創造的「類生命」大衛在人類的造物主眼裡可能太可笑了,可笑到憤怒的程度---因而一怒之下揪下了大衛的頭顱。這也許意味著,在人類的造物主眼裡,無論多麼高級的機器人也不過是人類的陪伴物:一個隨時可以棄之不顧的「玩具」。造物主是決不會讓這樣的「玩具」以人形登場的。人類的「孤獨」感才會欣賞「工具」的「人性化」,甚至期待機器可以像人類一樣「狡黠」。


大衛被肖深深吸引,窺視肖的夢境是他的「意志」不能左右的一種 「上癮」,大衛渴望靈魂也就是渴望「記憶」,他對人類的深度讀取就是他的「記憶」模仿。這個「記憶」也需要發展和進一步的深刻,最後,肖成為大衛「記憶」中的最特別的「那一個」。當然這也是肖與大衛「人際關係」互動的結果---對大衛而言,肖是最「友善」的那一個。大衛從他的「父親」(韋蘭,大衛的創造者)那裡不會得到平等的「尊重」,在查理(肖的情人和搭檔)和維克斯(韋蘭公司在船上的代表者管理者也就是船上的CEO)那裡也得不到尊重,在大衛最重要的「人際關係」裡,只有肖是尊重他的。肖從不以「傲慢與偏見」的姿態對待大衛。片尾,當肖把大衛的頭顱這一事實上的「高科技」結晶體攜帶起來時也記得說一句「對不起」,對此,大衛仿佛新生了一樣用欣然的語調表示他的「臣服」。舊的「父親」(韋蘭)死了,新的「主宰」肖,是大衛心悅誠服的「父親」繼承者。


影評人非常讚賞法斯賓德的表演,認為片中「最好的」是他.(這完全出乎了導演編劇和丁老師的意料---斯科特最後可能也必須吞下這顆預想之外的果子,即便是不情願的.)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伊莉莎白·肖是最成功的角色---這符合劇情的「邏輯設定」。本片是對人類靈魂的"凝視",不是對"機器人"的探索,是對人類"尊嚴"的太空默想,不是人類與"機器人"在太空裡爭豔(即便本片中大衛表現出超越了人類的「能力」)。大衛沒有靈魂,他的典型劇情造型是一個穿「毛式中山裝」的樣子---這意味著他是一個完全服從的不需要「自由意志」的角色,符合他的「機器人」身份(即便由於大衛渴望"靈魂"已經表現出"自由意志"與"尊嚴""式"的訴求)。他雖然比[銀翼殺手]中的羅伊巴迪更理智更善良,但他決非一個應該被人類「尊崇」的角色。這應該就是人類對待「科學」的態度。不管法斯賓德怎樣演繹了大衛---大衛也都是一個被綁定了的人類附屬品---一個「工具」,只不過「這一個」工具十分渴望獲得"靈魂"。


如果大衛勝出了,是法斯賓德勝出了,而不是「大衛」勝出了。如此的話,依然有個問題:一個紳士怎麼可以與身邊的女人爭榮耀呢? [ :)] 看來,這又是一次[多數人的暴力]的勝利。少數人的決定可能會導致獨裁,同樣的,多數人的選擇也可能走向暴力。讚美法斯賓德吧---他讓一個沒有靈魂的「大衛」在渴望靈魂的訴求中成為「最好的」一個。這是人類靈魂的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片尾,大衛面對人類造物主「工程師」那「如沐春風」般的最後一笑。大衛視人類為「同一領域裡的具有競爭能力的對手」,並不把人類當做「神」,人類的創造者「工程師」在大衛眼裡也不過是一個「superior」(高等物種)而已,也是「凡人」。所以他會有那「如沐春風」般的一笑。但大衛一定不知道那將是他「身首分離」的一笑。但是,無論如何,大衛對人類是有價值的:片中Lv_223星球風暴那一幕,大衛用合金鋼索拯救了肖和查理。


科學創造的終極意義,不就是輔助人類持有希望嗎?



2、彼得·韋蘭(蓋·皮爾斯飾)[韋蘭公司的創始人兼CEO,擁有億萬身家]

「君主至上」意義下,人類「妄想」擺脫上帝(那個超自然的神靈)獲得自由,就像大衛想擺脫「父親」韋蘭獲得自由一樣。這是一個有趣的對比。「人定勝天」是一種「狂妄」,就像大衛渴望「站在」人類之上一樣。「僅有君主是不夠的,沒有君主也不行。」這話傳達的意思是:人類需要「信仰」,人類不能「勝天」。


"彼得·韋蘭",這樣一個角色的名字很容易想到"彼得大帝".主宰者,君主,或"上帝情結"的近義詞.事實上,片中的彼得·韋蘭的確是21世紀末期的一個工業帝國(韋蘭公司)的君主. 彼得(Peter,希臘語:巖石)。人們通常認為「Peter」是不做作、誠實開放的人。有些人則認為「Peter」是充滿野心和爆發力的人。片中看,韋蘭家的這位彼得應該是一個「充滿野心和爆發力」的傢伙。god complex-上帝情結:"上帝情結"通常是指「冒充為神的情緒」,「迷亂痴神」,「傲慢自大」,「一小撮人」.["上帝情結" 使我一下子想到了傳統的學術行業評議制度:寫一篇論文,寄給一本雜誌,有那麼"一小撮人" 對其進行評議。] 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有對「上帝情結」的渴望,尤其是我們使用「人類」這個詞彙的時候。人類的潛意識裡,渴望服從君主。但像韋蘭這種傲慢自大的人不可能節制我們的「上帝情結」。從本片看,造物主(片尾的「工程師」---區別與片頭的"工程師")不假思索地就「幹掉」了"君主",一點兒惋惜惻隱的眼神都沒有流露。在"這一個"造物主眼裡,人類的集體生存權都要被取締,你韋蘭這樣一個行將就木的傢伙居然妄圖永生?韋蘭的結局,標誌造物主對人類「妄想" 所持的態度。何況,造物主自己也不能永生(在大衛眼裡,人類的造物主"也不過是凡人一個")。人類能夠生存到21世紀末,完全是個「意外」。


片中這裡"人類邁出了一小步"(相對於阿姆斯特朗登陸月球的那個"人類的一大步")之後"與神遭遇"所引發的事件,也帶出了人與造物主「工程師」在太空裡各自的「尊嚴」問題。我們可以從「工程師」審視韋蘭大衛和肖的目光裡看到本片的這種訴求。揭牌時刻(韋蘭在船上現身遭遇與肖的對話),我們知道了韋蘭會見工程師的目的是要得到對他生命的「挽留」,活得更長一些。對肖來說,這顯然不是「拯救」。


本片在「編程」過程中使用了「基因密碼 」、「進化」、「生物」等等詞彙,聽起來會讓人覺得本片大櫥斯科特「接觸」到了上帝的存在---但這一點恰好也因印證了本片的「宏大」企圖。如果斯科特對上帝完全是沒有感覺的,恐怕他也完成不了對本片的編程。


皮爾斯的戲有兩部分,"視頻"和"與維克斯肖造物主三人的會面」。這幾幕戲都相當的精良。蓋·皮爾斯對韋蘭這個角色的詮釋完全貼切了上述感受。皮爾斯通過對老年人的動作進行觀察來為自己角色的行為作參考,他出演這個角色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不斷重複不流暢的身體運動。但皮爾斯做到了---以皮爾斯的表演看,我們很難拒絕韋蘭這個將死之人想要繼續活下去的請求---他的智力和他的財富以及他創造美好世界的企圖都不允許我們拒絕。作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君主」,他向我們昭示了:在人類的21世紀末,依然是一個金錢光滑流淌的世界,由於他的存在,阿特拉斯的雙肩穩如泰山,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也會帶上新的禮物向人類走來。只是,我們飛往宇宙深處的姿態不同了---我們不是為了像[星際穿越] 那樣尋求建立人類的太空殖民地,而是為了「走的更遠」去探索我們身世的秘密。而這一人類探索生命之源的行為,很可能使人類踏上終結之途。


韋蘭是個擁有不凡抱負的人,韋蘭之死是「求生不能之死」。

蓋皮爾斯,是一位演技一流極富盛名的演員。



3、簡尼克(伊德瑞斯·艾爾巴飾(IdrisElba ) [「普羅米修斯」號的船長 ]

這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角色。簡尼克是「忠誠、正義且富責任感的象徵」。伊德瑞斯·艾爾巴在《雷神》系列出演的都是「忠誠、正義且富責任感的」的角色。在《環太平洋》裡飾演了一個很重的角色(續集《環太平洋2》計劃於 2017年04月07日上映。)。我最欣賞的是他在《惡靈騎士2:復仇時刻》裡與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配戲的角色「莫羅」。生活中的伊德瑞斯·艾爾巴也是一位DJ,同時他還是一名嘻哈樂靈魂樂音樂家。


簡尼克船長是一個傳統價值觀念很強的人,他的「愛好」是音樂。片中用鏡頭也有所暗示:手中那個老式音樂播放器曾屬於史蒂芬·史提爾斯(美國上世紀70年代著名的福音歌手,1945年1月3日出生於達拉斯)。一個極富「內省」精神和「老式做派」的迷人傢伙。伊德瑞斯·艾爾巴身上擁有的簡尼克船長都有[ :)]。


劇情中,他是一個擁有軍事背景的專業人士,外表看起來像「碼頭工人和水手」出身的裝扮顯示他現實而務實的性格。他的生活就是作為一名船長,船上的船員就是他的責任。本片這樣一部充滿了理念的電影中,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他永遠不會盲從,如果有一個「不太靠譜」的命令給他,他一定會問「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他永遠不會是最乖巧的那一個。忠誠,重友情---這就是簡尼克船長了,樸實無華但堅毅且守「原則」。「如果你愛的人不在身邊/ 就愛你身邊的人吧」,他與維克斯調情都會找一個藉口,可見他的原則性多麼的強。(劇情看,他可能跟維克斯在船上有過一夜情。)一個熱愛生活人---這是他的典型特徵。他應該是維克斯「親自僱用的船員中」最重要的那一個」(肖與查理不是維克斯僱用的,是韋蘭「欽點」的),也是維克斯不討厭的那一個(維克斯不討厭的人不多)。簡尼克是「普羅米修斯」號的「動力源」,事實上的「深孚眾望」的那一個,你會信任的「那一個」。片尾,他與肖「達成一致」那一幕令人「如釋重負」。一個像耶穌一樣的傢伙,心中沒有「恨」。


這些就是伊德瑞斯·艾爾巴傳達給我們的。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簡尼克船長最後的壯舉(與兩位夥伴一起把自己擲向康德所說的「英雄主義式的飛躍」),這(三人)是片中唯一的「形而上之死」。這不是他門的「命運」,他門選擇了這個「非如此不可」。它們象徵了這個世界裡某些人類所持有的「康德式」的道德主張:道德是在意料之外的英雄主義式的飛躍中產生。簡尼克船長很好地詮釋了「一個平凡的人也可以擁有不平凡的道德」,讓我們相信「生死關頭,一個人也可以不顧私利」---這一典型的「美式」英雄主義價值觀。


4、維克斯:(查理茲·塞隆飾)[片中表面上的韋蘭公司的代表者行政長官CEO-事實上她是韋蘭的女兒]

維克斯很像《零度戰姬》中的冰山美人。信奉貴族所必須遵守的義務:位高則責重。但是她缺少一顆為正義燃燒的熾熱之心。她極有可能是韋蘭的私生女,這一點從她與韋蘭毫無瓜葛的姓名可以猜測(Meredith Vickers)。一個極力 想要控制住大局的人。她的真實身份和目的隨著情節發展而逐漸顯露出來。她與簡尼克船長有共同點:都是務實的人。她不能算是一個「反派」,她有她的道德底線。雖然她「火葬」了查理,但肖「恨」的不會是她。 查理茲·塞隆很「豐滿地」詮釋了這個角色(即便維克斯是一個「瘦削」嚴肅傲慢的單身女貴族)。本片中維克斯最美的一面是她與簡尼克船長「調情」那一幕中的表現。查理茲·塞隆通過了「內心的渴望與外表的反差」這個艱巨的考驗,不會讓我們過分不喜歡維克斯這個「權力欲望很強」的女人。


維克斯代表了人類現實世界中商業精英「大部分的那一面」:受過極好的教育,智力超群,渴望實現「身份的價值」,嚮往成功。這裡的「成功」就是世俗層面上的「得其所想」的成功。維克斯一心想取代父親"當家管事"(希臘神話裡兒女殺死父母取而代之的故事主題), 這大約也是西方商業帝國家族裡"富二代"的典型心理特徵.她極力反對韋蘭的太空出徵,並恐嚇大衛幫助她阻止韋蘭與人類的造物主「工程師」會面。她信仰的是「國王統治之後,就會死。這是不可避免的,是自然法則。」這也是「阿特拉斯原則」(在君主論的主旨下也是一種比較文明的「叢林法則」。)但她的父親韋蘭拒絕接受「國王統治之後,就會死」這一他的靈魂中最痛苦的「現實」。當大衛與肖對話時說出「誰不希望自己的父母死呢?」我們可以看到這是維克斯對大衛的「影響」,是大衛從維克斯身上學到的「靈魂」(也暗示了韋蘭製造大衛時可能使用了維克斯的「DNA」這一決定靈魂氣質的核心物質)。維克斯是韋蘭「事實」上的「兒子」。韋蘭沒有兒子,韋蘭希望有個兒子,所以「他(大衛)就像我應該有的兒子一樣」---韋蘭介紹大衛時說。維克斯在對韋蘭強調「父親」(father)這一稱謂時,這裡的父親暗含了人類的父親「神」這一指謂。神是人類的「國王」。人類對神一直持有一種矛盾的心態:希望他死以便獲得自由,因為神是我們的父母,他管制我們。但是,如果沒有了神,我們自由的疆界是什麼呢?(這也許就是肖的信仰的價值。)信仰的差異表明了維克斯與肖是神學裡完全不同「等級」的人物。神創造了我們人類神就是我們人類的父親。我們創造了「大衛」,我們就是大衛的父親。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父母死掉,大衛也希望我們死掉。生命的生死交替完全是一種意念。


[肖問大衛:「如果韋蘭不在了,你會怎樣?」「那我就自由了。」大衛回答說,「況且,誰不希望自己的父母死呢?」肖的回答是:我就不希望。這是肖的信仰裡對神所持的態度之一,人類超越世俗意義上的大愛,完全是耶穌和聖母極的神聖般的「操守」。這個回答用來堅定人類「神聖品質」那一面。]


維克斯愛她的父親,十分愛。她也算不上迫切希望父親死掉。最後,維克斯之死也算是不那麼富於意味之死。她死於「事故」,被墜落下來的「魔鬼飛船」壓死了。


5、查理·赫洛維: (羅根·馬歇爾-格林飾) [考古學家,肖的partner與情人]

Charlie(查理),這個名字,在電影《美麗心靈》中,納什(Nash)虛構出來的人物也叫Charlie,在電影《捉迷藏》中「那個不存在的人物」也叫Charlie。所以,雖不知「Charlie」的確切含義,但也可以由上述大致猜想是「想像中的」的意思。這一個「想像中的」指謂可以是「最聰明的那一個」哲學式的置換。名字作為一種語言現象(也可以是一個人靈魂的「二維碼」),是與其文化背景深刻相連的。西方文化的源頭主要是希臘的理性-神話-藝術-希伯來宗教-羅馬法律等。許多英文名字由於來自希臘神話和《聖經》希伯來語,因而具有某種內在含義,這很好地體現了語言作為文化載體所具有的傳承性,在一些簡單的語言現象中往往可以看到深刻的文化歷史根源。此外,除了一些取自神話和宗教的名字之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對某個名字形成約定俗成的「印象」,使之與其他詞有所區別,這也是語言學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強調一個人叫「查理」的時候,一定有「查理·卓別林」式的喜劇般的意外地「不幸」與「倒黴蛋」這樣的隱喻。


在本片中,查理(赫洛維博士)是「人群中最聰明的那一個」也是「最不幸的那一個」。事實上,查理赫洛維博士也是船員中最聰明的,他的靈魂氣質在片中的定位就是「人群中最聰明的那一個」這樣一種人際關係範疇。人類中最聰明的那一個與人造人中最聰明的那一個往往會成為自然而然的「天敵」。查理是肖的「衛星」,肖是他「人生中最特別的那一個」,也是他的「全部生活」。沒有查理,可能也就沒有肖博士的「發現探索」之旅,查理是能夠讓肖飛升的一塊基石。羅根·馬歇爾-格林這樣評價查理:「他把每件事都做到極致,有時這樣更好,但有時也會很糟。他這樣做都是為了獲得探索過程中的那種刺激。」「她(肖)是位信徒,而我是科學家,是懷疑論者,是無神論者。」這是十分準確的定位。查理身上那種「先跨後看」的哲學理念在本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羅根·馬歇爾-格林的表演只有一點點瑕疵:他有更多的愛未及向肖表達出來。這是本片的一個遺憾。


與韋蘭相比,查理最後選擇了「火葬自己」,是選擇尊嚴之死。即便他也總是要死的。


[此外,費菲爾德(片中的個地質學家)之死是悲慘之死。由煉獄到地獄,他全部經歷了,一點餘地都不留。生物學家有生物學的死法:當代生物學上的「盲目好奇」之死。不再提及。]



6、「工程師」:[ 伊恩·懷特 last engineer ] [約翰·裡巴 ghost engineer ]


片中的三個工程師:「最後的工程師」,「幽靈工程師」(肖帶回來的工程師人頭),「犧牲的工程師」(片頭),分別由伊恩·懷特(Ian Whyte),約翰·裡巴 (john lebar),丹尼爾·詹姆斯(Daniel James)詮釋 。


最後一個「工程師」的「沉默無語」暗含了他我們與人類的「不平等」關係(造物主與創造物的關係)。他不屑與「我們」對話。神學裡,天使眼裡的上帝與人類眼裡的上帝完全不同(彌爾頓的《失樂園》有這樣的表達)。本片所設定的神話理念是:這些創造了人類生命的「工程師」是彌爾頓《失樂園》裡的「墮落天使」,他們並非是那個最後的「神」(上帝)---那個超自然的神靈 。我們不是「神」的後代,是「墮落天使」的後代。


本片導演斯科特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聖座(教皇與羅馬天主教廷或梵蒂岡)都同意,如果沒有任何外來的幫助,我們幾乎不可能發展成現在這樣……(本片中的)觀念就是這樣,來自艾利希·馮·丹尼肯有關我們人類誕生的理念。」只不過,本片中,斯科特把人類的「父親」置換成「墮落天使」(片中的「工程師」)了。這是斯科特的新「英語神話」。某種意義上,大衛與我們的關係就像我們與「工程師」的關係。


查理的理論是正確的(大衛與查理比賽「誰更聰明」時曾經調侃過查理的理論,「所以才叫理論」---當查理說「如果我的理論正確的話……」時,大衛回應時說了這一句。當時的場景有一點像「兩個男人與共同心儀的女子在一起」)顯然,「工程師」能夠聽懂他們後代(我們)的話,即便「父親與兒子」相隔相距得無法形容的那麼遙遠漫長。肖博士的DNA分析確認了「工程師」與我們人類一樣,只是我們源於他們。


伊恩·懷特(片尾的「工程師」)「打量」大衛時是一副困惑的表情(不是驚訝的表情):「這是一個什麼東西?」他舉起大衛時,就像舉起一個「異物」。而在這個「異物」(大衛)眼裡,工程師也不過是「凡人一個」(mortal after all)。我們與「神」,總是這樣相互「輕視和慢待」嗎?


從大衛嘴裡我們還知道,「工程師」們在大難臨頭之前正準備前往地球毀滅人類重新創造(「創造之前必先毀滅」),所以肖會抗議「為什麼創造我們又要毀滅我們?」 「我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要恨我們?」「工程師」最有可能的回答是:我不是你們的「神」。只是,他羞於說出口。


大約,這些最後時刻的「人類單雙面」的訴求,它的命運,只能像我們發射到太空裡的電波一樣:「請等候,對方正在通話中這一等候,不知道需要多少億個光年。


本片這樣「哲學」式的想像,只是為了「驗證」斯科特的新神話「設定」:如果「他們」(工程師)是「墮落天使」(「魔鬼」),他們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難道人類的身上沒有魔鬼的影子嗎?如果查理·赫洛維是最聰明的那一個,他的最大「幸運」就是他沒有見過「工程師」,當然,這是拜大衛所賜。否則,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會問些什麼。

魔鬼在意的是如何使他的後代「棄神」。


音樂:精妙迷人的電影配樂

馬克·斯特雷騰菲爾德(MarcStreitenfeld)是德國作曲家,他給本片的電影配樂專輯(電影原聲碟)可以在「蝦米」聆聽,曲目有25首。其中第5首life和第13首Earth是本片的主要旋律,尤其是Earth,接近曲尾雖有複雜交錯的心境但你反應出的是正義的極富韻律的自由旋轉。是的,「Earth生靈」的標誌就是自由精神,它怎能不旋轉。life,片頭序幕切入畫面的就是這首,開始時是大氣和陽光,然後是嫋嫋「炊煙」,山脈,淵潭,涓涓細流,大地,然後,向源頭回溯,接近曲尾的女子人聲加入進來時,生命的源頭---飛瀉而下的河流恰好湧進我們視線,造物主出現了……三個詞彙可能就夠了:深邃,大氣,磅礴。呼吸吐納,是這首音樂的靈魂,引導我們緩緩上升,如此的精妙迷人。第1首Try Harder ,第2首 A Planet, 和 21首Collision ,也尤為出色,具有馬克·斯特雷騰菲爾德的典型風格:對音樂的挑戰與表達音樂內在的衝突。


最後一首,birth,綿綿不絕的躁動顫抖(大提琴的聲部有管風琴的顫動效果),迅捷而急切令人不安,不祥之念揮之不去,不用說,你知道什麼誕生了。影片畫面就是在這不祥的劇烈叩擊中伴隨「異形」的嘶鳴而結束。


此外,蕭邦的「雨滴前奏曲」(Raindrop prelude )在片中出現過兩次,一次在肖的夢境結束後,一次在片尾CAST觀眾散席的時候。這首隱含了宗教靈魂救贖意味的奏鳴曲,諭示了希望所在。

限於篇幅,與《星際穿越》對比的文字就只好刪掉了。反正也沒有說《星際穿越》的好話。


現在,就像託馬斯·阿奎那說的那樣,讓我們「洗個熱水澡,喝上一杯酒,睡個好覺」吧。




相關焦點

  • 電影推薦|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2012年6月8日北美上映。外國媒體的評論如潮,爛番茄網站73%的新鮮度。媒體評價則有褒有貶,有評價稱是一部「有著精妙設計和出色表演的令人激動的影片」,有的則認為「主題空洞劇本孱弱,只是一部合格之作」。
  • 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這部影片給粉絲們一種感覺,情節聯繫得更快了,科幻電影驚心動魄的畫面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更加吸引人們的眼球,現在想明白情節背後的含義已經為時過晚了
  • 電影《普羅米修斯》驚悚科幻電影,人類的起源
    每天一部電影,感悟不同人生~~~大家好,我是影影子!
  • 四年級課文《普羅米修斯》,橙子老師總結筆記,帶你了解火的故事
    本篇文章我們一起來學習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14課《普羅米修斯》。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們要知道普羅米修斯為什麼要盜取火種,盜取火種給他帶來了什麼,結果怎麼樣了。那我們一起跟隨橙子老師的腳步來走進文章。
  • 電影《普羅米修斯》透露光明會的秘密
    盤點:2012的50部好萊塢電影-《普羅米修斯》(2011-12-30 新浪娛樂)  劇情簡介:2080年(《異形》故事前30年),一艘名為普羅米修斯的太空科考船航向宇宙深處,意圖探索人類的起源,結果他們除了發現人類的起源還發現了另一種熟悉生物的起源……按照預告片的說法,他們可能也發現了人類的末日。
  • 《普羅米修斯》-反映人性的恐怖電影,膽小者勿入!
    《普羅米修斯》-反映人性的恐怖電影,膽小者勿入!
  • 《異形:契約》觀影前必備:《普羅米修斯》電影背景全解析
    電影《異形:契約》由著名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雖然片名不一樣,但本片卻是2012年科幻片《普羅米修斯》的正統續作。而嚴格來講,兩者也都可以列為《異形》系列的前傳性質作品。
  • 今日分享電影《普羅米修斯》
    那還有沒有對恐怖的電影感興趣的?有沒有對未來感興趣的?有沒有對科幻特別感興趣的勒呢?哈哈,是不是被幾個問題給弄懵了?別急,今天我們就可以一起來看一部電影,裡面有關於那幾個問題的精彩哈1.經過無數時間的演化,人類最終在5萬至4萬年前進化為現代人類,當然除了這一書上的論證,這部電影還給了我們看到另外一種人類起源的可能。傳說的西方始終關於人類的起源是什麼呢?可以看看電影《普羅米修斯》,2.
  • 魔獸電影再撞車:《普羅米修斯2》同期上映
    雷德利·斯科特在《普羅米修斯》片場雷德利-斯科特在《普羅米修斯》片場  二十世紀福斯公司今日宣布,之前發不過檔期的雷德利-斯科特未定名的新片,確定就是《普羅米修斯2》,影片定於2016年3月4日公映,這個檔期內可能會遭遇魔獸電影。
  • SKY電影推薦:《普羅米修斯2》
  • 今日電影 | 《普羅米修斯》:異形前傳,造物主的逆襲
    作為異形前傳三部曲的第一部,斯科特導演可謂用心良苦,為前傳後兩部作品做了大量鋪墊,與異形系列不同,前傳已經將重心轉移到探索人類起源,甚至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這部作品是異形系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但是被絕大多數觀眾判定為異形系列電影中的異類
  • 《普羅米修斯》這部電影離經典還有一步之遙!
    異形的前傳《普羅米修斯》一上映,便獲得了不俗的口碑。那這樣的一部太空驚悚片究竟好在哪裡呢?懷著忐忑的心情觀看了這樣的一部電影,我卻感到了如此驚喜。首先照例,過一下劇情。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人類為了探究人類的起源,來到了造物主的星球,卻察覺到了了造物主的陰謀,最終,發現了人類起源的最終謎題。首先,來講一下這部電影的優點。作為一部異形的前傳,又是雷德利斯科特親子執導,我原先認為走的是《異形1》裡的重口味和幽閉恐懼,但是《普羅米修斯》卻神似一部科幻哲理片。首先,這是一部非常大膽的電影。
  • 異形前傳:《普羅米修斯》
    2012 年,一艘名叫「普羅米修斯」的宇宙飛船在大銀幕起航,去探尋人類的起源。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前路並非光明和希望。她手持重型武器與「異形」正面對抗,從此女人不再是電影裡男英雄的附庸。睽違33年,在影迷的翹首以待下,雷德利·斯科特以《普羅米修斯》回歸《異形》系列。今年,已經 80 歲高齡的雷德利·斯科特,再一次拿起了導演筒。《普羅米修斯》的續作《異形:契約》將於本月底上映。
  •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長安大戲院震撼上演
  • 電影資源推薦:普羅米修斯 在線觀看
    點擊上方藍字  「終極電影網」  訂閱公號普羅米修斯
  • 丁太昇評薩頂頂周深的《左手指月》:矯揉造作,裝神弄鬼
    唱歌這門藝術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丁太升每次總是帶著偏見和詆毀確實有點不妥,你要是覺得有問題,作為老師可以提出建議,採不採納是當事人的意願,但這樣一說就顯得您情商很低,而枉為老師這個頭銜
  • 丁太昇評薩頂頂周深的《左手指月》:矯揉造作,裝神弄鬼
    ,你要是覺得有問題,作為老師可以提出建議,採不採納是當事人的意願,但這樣一說就顯得您情商很低,而枉為老師這個頭銜。丁太升成了《天賜的聲音》中的一張王牌,明星評審對他的直言不諱、不留情面,又敬又無奈;歌手們更是直言對他感到「害怕」,像江映蓉被他罵哭時,梨花帶雨的哭訴「你說得太狠了」。即便如此,丁太升也沒有絲毫手下留情和憐香惜玉,坐在評審席上的他,一如既往的敢說敢言。
  • 科幻恐怖電影《普羅米修斯》帶我們了解異形起源
    大家好,今天接著上一期電影推薦的電影《異形》來給大家推薦一部講述異形起源的電影《普羅米修斯》,該電影一共兩部,只是第二部的名字交《異形契約》。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幾部異形電影的時間線:《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時間是2089~2093年12月。《異形契約》的故事時間是2104年。《異形1》的故事時間是2122年。
  • 科幻恐怖電影《普羅米修斯》帶我們了解異形起源
    大家好,今天接著上一期電影推薦的電影《異形》來給大家推薦一部講述異形起源的電影《普羅米修斯》,該電影一共兩部,只是第二部的名字交《異形契約》。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幾部異形電影的時間線:《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時間是2089~2093年12月。《異形契約》的故事時間是2104年。《異形1》的故事時間是2122年。
  • 丁太昇評薩頂頂一如既往地矯揉造作,《左手指月》不過雜技型歌曲
    丁太昇表示首先這是一首很無聊的歌,裝神弄鬼,和聲進行也夠俗。10月2日,丁太昇再次發文表示音樂的好絕不該是(唱得)更高、(對於丁太昇評薩頂頂周深的左手指月,許多網友也表達了唱歌這門藝術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丁老師每次總是帶著偏見和詆毀確實有點不妥吧!你要是覺得有問題,作為老師可以提出建議,採不採納是當事人的意願,但這樣一說就顯得您情商很低!而已妄為老師這個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