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季期間,多家畫廊推出了以藝術家新作為主的個展。作為藝術界的中堅力量,楊福東、楊振中在此期間帶來了近期力作。在最新的畫廊展裡,還可以看到目前無法到達上海的英國朱利安·奧培(Julian Opie)和身居倫敦的中國藝術家朱加的個展,以及年輕一代藝術家于吉、陳哲、許哲瑜充滿活力的新作。
Art021藝博會上也推出了多個中國藝術家個展,已故中國旅法藝術家陳箴、新興力量賈藹力和上海藝術家秦一峰的作品都有所展現。
在隔離成為新的常態之際,藝術創作的在地性、藝術家展覽的本地化更加明顯。以下是來自《藝術新聞/中文版》的本年度上海藝術季期間,畫廊與藝博會上的藝術家個展特別推薦。
香格納畫廊(西岸)
11月8日-2021年1月24日
「無限的山峰」,意在山中眺望遠方綿延不絕的雲海和彼岸。以此作為展覽的主題,藝術家從古代繪畫中擷取多種歷史背景下的人物和敘事,並以「繪畫式電影」作為主要的表現方式,表現其中的「意」與「像」之間的關聯,此次展出作品也與兩層建築主體有機結合。以東方古典意蘊和先鋒移動影像觀念而聞名的楊福東在近年的創作中更關注影像創作本身的意義,觀看的邊界和媒介的敘事關係。楊福東,《無限的山峰》,2020年,圖片來源:TANC此次展覽聚焦作品《無限的山峰》,通過繪畫、裝置、影像等方式聚焦來自東方文化中的羅漢形象,繪畫上的投影若隱若現,為實體繪畫蒙上一層模糊而虛擬的薄紗。以中國美學思想的「意會」為核心,藝術家從歷史的維度和剖面再度深造、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質。在仁廬展出的楊振中個展「現形」聚焦藝術家近期與仁廬的合作,運用最新機器人雕刻技術所創作的最新雕塑裝置和影像作品。「現形」中的作品包括在福建崇武地區製作的石雕以及藝術家在地拍攝的基於石雕工人形象創作的短片,石材被雕刻成鎖鏈纏繞和勾連的造型,這些鎖鏈並不是後期加工的,而是從整體石料中切割打磨而成。拒絕讓作品以程序化的方式自動完成,藝術家有意地打斷工作流程,使石雕不斷被重新塑造,人類介入的重要性也在此被強調。現代藝術基地 Modern Art Base
11月11日-12月7日
由《Art Review》、《LEAP》主編馬克·萊珀特(Mark Rappolt)策展的朱加個展「遠方的回聲」將聚焦跨越藝術家創作生涯的作品。作為中國最早的錄像藝術實踐者之一,朱加在1991年之後開始更多使用鏡頭語言來進行藝術嘗試,以《他們倆有過性關係?》和《我的房間》等帶有觀念藝術傾向的討論和實踐作品在當時對於媒介的實驗性和有強烈思辨色彩而受到關注。此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1993年創作的影像作品《談話》和1994年所創作的《我的空間》,他自己充當「道具」,扮演濃妝豔抹、服飾呆板的男子,坐在家居樣板間中,充斥著整個空間的展品標籤提示空間本身的商業性。展覽中不乏藝術家在搬至倫敦之後的繪畫作品《倫敦你好-之二》,以他者視角畫出異鄉的孤獨。BANK畫廊呈現藝術家陳哲在畫廊的第二次個展「你仍然知道的事」,以持續的個人體驗為主線,此次展覽囊括早期的攝影作品和近期的綜合媒介,通過研究型的創作來思考人類存在的普遍境遇,聚焦一段時間框架下的集體歷史和個人命運。在這些新作中,藝術家受到醫學、文學和巫術的啟發,把她早期作品中對肉體的關注和神秘主義相結合,發問人類在地球歷史中的位置,為此,她提出兩幅人類地圖,作為她對時間和命運的看法以及展覽結構的詮釋。近兩年來,陳哲以黃昏為母題,在長期項目《向晚六章》裡闡釋她對於視覺和語言交匯處的界限的探索。聯華公寓的展覽空間是一處居民住宅,「Forager」因藝術家的要求保留英文作為展覽名,「房間」與「住客」的情感聯結將在一系列雕塑中被緩緩道來。此次個展聚焦于吉近期創作的全新作品,以她為UCCA《疫年食志》所寫的第六則食譜《半皮半肉》為起點作為創作脈絡。于吉近期的作品多是基於特定場域和空間的地理考察後而展開的,她專注於以移動時間和空間的方式進行工作。這是繼2016年《沒有來自家的信息》之後,許哲瑜在Vanguard畫廊舉辦的第二次個展。在此次展覽中呈現許哲瑜的最新創作,《一隻綠頭鴨的不尋常死亡》和《編號314》共同組成的影像組合雖沒有文本敘述,但同樣影射生命和死亡的相關話題。以一隻死去的實驗兔作為該系列作品的切入點,試圖在身體與模型之間思考身體和生命是如何成為構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進而探索死亡與影像技術之間的關係。藝術家也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室遊戲,以及生物數位保存的機器拍攝了此次展覽的作品。失去生命的實驗兔在人類的操縱下似乎重現生命,畫面中兒童手持鏡子,不斷提示真實與虛擬之間的轉換。上海賽森藝術空間
11月10日—2021年1月10日
藝術家薛峰最新個展在上海賽森藝術空間開幕,這個名為「高山、平原、大海」的展覽由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策劃,以一組大型繪畫裝置和10幅作品組成,重點呈現藝術家近期創作。名為《造城記》的裝置是一組可重組、可移動的屏風所勾勒出的一片綿延山景,他們以遞進的形式充滿展廳入口,觀眾需要穿梭其中才能進入展廳,這也是藝術家精心設計的觀展路徑。從薛峰十餘年的創作歷程中不難看出他的繪畫經歷從自然風景中尋覓內部空間,拓展到內部與外部空間的置換,再到表現主義所侵入的具象靜物,人物和觀光地。自藝術家移居深圳後,他開始表現出了抽離地方特徵的現象,身處珠江三角洲和東南亞複雜多變的地緣政治環境中,環境所帶來的對世界形態的構想亦有所改變,這也使藝術家在創作思考中完成了從「地」到「域」的轉變。艾可畫廊此次將呈現王一個展《當明有暗,當暗有明》,展出其近三年來的繪畫及裝置作品。本次展覽中,王一在開闊的無柱場域內圍繞幾何結構、顏色系統和各類材料,構建視覺與觀念的轉化。以繪畫和裝置作品呈現關於秩序與隨機、穩定與危險、個體與群體、瞬間和永恆等範疇中,看似矛盾而又共存的狀態。展覽標題是對當下環境中複雜共存的呼應——「當明有暗,當暗有明;口說如啞,眼見如盲」。王一認為明暗和顏色並非獨立存在,只有在並峙的關係中才得以顯現。王一的藝術創作是新一代中國抽象藝術家的典型之一,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了在創作中放棄任何對政治或社會的明顯評論。裡森畫廊 (琥珀大樓)
11月7日-2021年2月27日
裡森畫廊此次將呈現英國著名藝術家朱利安·奧培2020年的七件新作,包括三件人群肖像、三件獨立雕塑以及一件屏幕循環動畫作品。奧培對當代藝術卓有貢獻,擁有非常高的國際知名度,其作品受到廣告牌、現代舞、古典肖像和雕塑等多種元素的影響。其作品中的一個核心主題是人物肖像,其筆下人物或孤身一人,或置身擁擠城市,奔跑、行走、舞蹈、擺姿。這些在世界各地主要城市的公關空間耳熟能詳的形象,反映了藝術家自身對探索表徵的本質以及感知理解方式的專注。這次展出的新作汲取了城市景觀中無處不在的圖像,為日常生活語彙注入新的活力。在燈箱作品《5月2日的老街》和《6月1日的老街》中,可以看到藝術家大膽的色彩和徹底簡化的形式,白色、黃色和黑色的輪廓與充滿活力的橙色和藍色背景相映成趣。一旁的《8月1日的老街》則展現了較為寧靜的調色板的多種色彩。同期,奧培參展的2020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正在展出,其委約新作也在浦東陸家嘴濱江中心揭幕。貝浩登畫廊(琥珀大樓)
11月10日-2021年1月16日
貝浩登畫廊宣布此次將呈現紐約藝術家喬希·斯博林個展「樂境」。這是喬希·斯博林由貝浩登代理以來的第六次畫廊展覽,也是藝術家首度登錄中國。斯博林從二十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極簡主義繪畫語言中汲取養分,主要圍繞造型畫布(shaped canvases)展開實踐。藝術家精心製作複雜的膠合板,畫布伸展其上,隨後開始一系列標誌性的色彩創作。在對立體感的塑造過程中,斯博林模糊了繪畫與雕塑、圖像與物體之間的界限。從設計史到藝術史,藝術家挖掘廣泛的資源,培育出獨特的視覺語彙,並以其突出的表現力與不可抑止的能量著稱,該展覽也是斯博林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展覽。「波浪線」、「複合體」和「雙重氣泡」是在這系列創作中反覆出現的形狀。藝術家特意為在此次展覽中引入新的視覺表達主題,即與上世紀中期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審美相關聯。此外,他首次採用了圓形曼陀羅式的排列布局方式。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
未來植物集
貝浩登畫廊(琥珀大樓)
11月10日-2021年1月16日
法國著名藝術家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的實踐涵蓋影像、繪畫、雕塑與公共裝置,藝術關涉異質時間性、地理學和超自然現象。在過去幾年中,藝術家和他的工作室以達爾文和《物種起源》為研究起點,開始審視生物的進化、突變和轉化,且梳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行為和自然與文化世界之間的交織關聯。此次貝浩登展出的全新系列「未來植物標本」遵照十九世紀植物標本學而創作,形狀是基於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藝術家對變異的花朵的觀察。洛朗·格拉索受法國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邀請進行委託創作的作品計劃於博物館大型展覽「世界起源:19世紀的自然發明」(The Origins ofthe World:The Invention of Nature in 19th Century)開幕之際展出。圍繞同一主題創作的兩組平行項目將分別在上海和巴黎進行對話。上海大田秀則畫廊此次將呈現工作生活於倫敦的畫家瑪麗亞·法拉的個展「春天」,本次展覽將展出十一幅新繪畫。這將是法拉在大田秀則畫廊的第三次展覽,同時也是其在上海空間的首個展覽。瑪麗亞·法拉出生於菲律賓,成長於日本下關市,之後又搬去了英國,她的繪畫以連結了東方(漫畫、書法)和西方(油畫、亞麻布的運用)的繪畫語言得到盛譽。憑藉對色彩的敏銳直覺和生動的構圖,法拉描繪了她日常生活的場景,或延伸至從菲律賓壯麗湖區到倫敦街頭商店櫥窗的記憶片段。這些捕捉到的瞬間是具體的,但同時又是難以捉摸的,喚起了對漂浮和擴展世界的感覺。法拉不斷探索東西方連結的同時,又關注如何在實際繪畫中將東方對色彩的感覺轉化為油畫,並使其轉變得更為細微和組織化。 常青畫廊此次將在藝博會上呈現「陳箴個展」,展出其九十至2000年代期間多件重要作品。其中除了藝術家用於闡述其創作的習作和草圖之外,包括《水晶體內景觀》、《祭壇-紅色,白色,黑色》、《輕重/重量》三件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裝置作品。其作品《重量》於1991年為陳箴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ENSBA)舉辦的首次國際個展而創作。在這件作品中,陳箴將中國表意文字雕刻在石頭上,呈現出書法銘文的美感。陳箴,《祭壇 - 紅色、白色、黑色》,1993年,圖片來源:常青畫廊
主編 葉瀅
責任編輯 孟憲暉、童亞琦、林佳珣
版式設計 詹靜怡
出品 《藝術新聞/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