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餘罪》第一季和第二季一經播出就吸引了大批粉絲,播出時大家一起追劇討論劇情,網絡點擊量總計高達40億次,可是如此大熱的劇我們為何遲遲不見第三季播出的消息,反倒發現該劇的第一季和第二季已經在網絡上看不到了?這其中究竟是發生了什麼?
據業內人士消息稱,網劇《餘罪》被下架的原因是在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上有些不符合人民警察價值觀,有些違背公安的實際形象,甚至違反公安的紀律。實際上,該劇在塑造餘罪這個痞子臥底警察的時候的確有一些不符合人民警察價值觀的鏡頭和情節出現,如學叫床,堵汽車排氣管,街頭做混混,甚至最後的吸毒等,可也正是這些情節的設置才讓這個臥底警察在劇中臥底成功,抓獲毒販。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正是觀眾喜歡這個痞混臥底警察的一個方面,也正是觀眾喜歡這部劇的部分原因所在。而在第二季開播之前盜版的流出,則是讓第三季的拍攝和播出的前景雪上加霜。那麼我們在哪裡能夠看到《餘罪》的後續內容呢?
答案當然是去讀原著啦!《餘罪》是網絡原創文學作家常書欣所著的都市類小說,於2013年在創世中文網開始連載,完本於2014年。之後被愛奇藝買下影視版權,才有了網劇的播出。原著老常在看了《餘罪》第二季後,言語犀利的指責編劇應該沒看過小說,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並指出第二季完全偏離了原著,而且邏輯全無,罪案推進的細節也全亂套了,唯一的看點就是張一山的叫床。相信大家在看過第二季之後,或多或少也會有這種感覺。當然我們不能將責任都怪罪於編劇,畢竟文學內容在影視化的過程中,是有很多文字內容很難以通過視聽影像的形式表達呈現出來的。退一步來講,即便是能夠完整地呈現出來,影視作品還需要規避某局嚴格的審查制度。既然如此,那我們不如就來看一看比網劇更加精彩的原著小說吧!
小說的全稱是《餘罪:我的刑偵筆記》,全書共八卷,而網劇只是拍了第一卷的內容,後面還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情節,撲簌迷離的大案子等著被搬上熒幕呢。但是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小說,你就不會再想讓他拍成網劇了,因為影視劇無法拍的比小說精彩。
這本書是反英雄主義的刑偵題材作品,小說中餘罪是個理想不大,做事情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做事情有些下作的警察形象;而穿插在他身上的很多條情感線更能側面反映出他的玩世不恭。同時小說塑造的警察的人物形象相比與影視劇裡塑造的警察更能得到我們這些平凡人的認同。相比於影視劇裡那些通過幾個微表情就能識別出罪犯,通過某個生活中不經意的小細節就能找到破案線索的大神探,小說中所塑造的餘罪,或者說小說中塑造的警察都是有血有肉、有妻有子的普通人,面對來自內外界的危險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全;面對狹窄的晉升通道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夾縫裡求生存,他們中的大多數也像我們這些普通人一樣,都是為了一份工資、一個職位生活著。
在小說中也能讀出很多做人做事的處事心得。其中有關於團隊共性與個人個性的討論,在一個團隊集體中,有了共性才能上下一心所向披靡,如果全有自己的個性那就不會形成統一的指揮了。若要想保留自己的個性,你就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讓整個隊伍都打上你的個性和烙印;做不到這些,你就要學會尊重規則,適應這種共性,如果你真的不想適應這種共性,又放不下自己的個性,那就要試著活得隨性一點,凡事不要太較真。圓滑和世故都不是什麼好事,但是你不能否認的是,這是大多數人的必由之路。
而小說最棒的一個案件是最後一個案子,星海經濟詐騙案。在這最後一個案子中,你會發現這世界永遠是邪惡與正義同在,欺騙總是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這最後一卷中,老常借餘罪與老騙子卞雙林討論了善與惡這個辯題。總結一下就是:相信人性本善的,觀點是再惡的人也有善良之處;相信人性本惡的,觀點是聖人也有齷齪的地方,善與惡無非是環境使然,與人性無關。騙局也只是針對某一個環境,而不是關於人性。商人低進高出,掙一分利就是商人,掙一半利就是奸商,掙一倍利,那就是騙子了。
看到這裡你是否想要立即去看小說了呢?現在很多網站都可以讀到這部小說,比如百度閱讀就可以讀到。讀完小說的朋友們也可以再回味一下,或者在這裡評論交流一下。點點關注,這裡不定期的會發出閱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