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張德芬老師曾說過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如果我們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最重要的是培養三個處世習慣,你越懂得處世,你越能活得越來越精彩。
如何遇見更好的自己,本質上是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讓自己的每個當下都充滿著力量,讓每個當下都變得鮮活起來,我們就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01學會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如果我們想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本質上我們首先要學會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我們了解自己思想的根本, 也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頻道。很多認往往都習慣活在自己的情緒中,也喜歡活在自己的抱怨中。
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最重要是去思考自己念頭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是善的念頭還是惡的念頭,是逃避的念頭還是敢於面對的念頭。
觀察我們的念頭本質上就是幫助我們找到更好自己的根本。當你去觀察自己念頭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最應該做什麼。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對別人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能某些時候想用自己的脾氣控制對方。
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是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源頭,你越能從源頭上糾正自己,我們就越能控制好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從佛教的源頭上來說,人的思想和意識的發展往往經歷五個過程,這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個字濃縮了我們的思想和念頭是如何來的。
比如我們看到美食,這就是色, 然後這個色讓我們擁有一種感受,這就是看到後轉換成感想。第三個我們會通過這個念頭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動,最終我們讓這個念頭想法和行動變成我們人生經驗。
這就是我們念頭和人生經歷來源。我們常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也是如此,如果我們懂得觀察自己起心動念,也就能很好引導自己的念頭,讓自己的念頭歸正,你的念頭越正,你的念力也會越大。
如果我們被各種貪嗔痴所控制,那麼我們的身心往往會四分五裂。觀察起心動念就是讓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符合天道與人道,我們就能很好引領自己發展。
02心外無物,學會直面自己的問題
從心靈的角度上來說,心外無物,我們遇到的問題本質上都是自己的問題。我們認為愛人不愛自己,那麼我們需要是思考自己是否對伴侶過於依賴,是否真正的愛自己。
所有遇到的問題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投射,都反映了我們的內在世界,當你越能從內在看到自己,我們越能直面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修煉好了自己,我們就能找到彼此關係最好的處理方法。
我的一個同事講述自己之前非常的害怕做業務,她之前認為是公司給予的激勵不夠,後來通過內心的審視發現,原來她害怕做業務,本質上是她害怕失敗,害怕去探索。
當她 不再把這個問題當作問題的時候,而是勇敢地去做業務的時候,她發現內在的心態調整了,她就能夠一往直前。
學會直面自己的問題是我們能遇見最好自己的根本,我們如果總是在生活中逃避問題,這個問題即使你逃避了一時,她在下個階段也依然將要困擾你。
只有你願意面對它,解決它,然後放下它,它才不會成為你的困擾,而是通過這個問題的解決,也提升了你的內在力量,更能幫助你有勇氣挑戰新的人生目標。
心外無物,我們遇到的煩惱與事情都是我們的修煉場所,我們越懂得修煉好自己,我們就越能看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