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加個微信吧!
-好的,你掃我,還是我掃你?
-你掃我吧!
-加了,通過一下吧!
-通過了。
-好的,那我們保持聯絡。
於是,你的朋友圈裡又多了一個陌生的朋友。
這個場景在微信已經突破十億用戶的情況下, 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無論你去任何的商業活動,或者朋友聚會,只要有新的陌生人,上面的這段對話就會高頻出現,有些活動,甚至使用一起搖一搖,讓大家同時擁有彼此的微信,我們在不了解對方姓甚名誰的情況下,加了一大堆人,然後回去或者束之高閣,不再聯絡,如果自己有意了解誰,就翻出她/他的微信,把最近她/他的微信朋友圈翻一遍,單身,結婚還是離異?有孩無孩?什麼心裡狀態,幸福還是寂寞?對什麼樣的文章感興趣,常轉發勵志文還是雞湯文?什麼職業?常去什麼地方旅遊,國內國外,亞洲歐洲?不用多,最近3個月的朋友圈信息,你對她/他的基本信息了解得就差不多了。朋友圈讓我們變成透明人,這種透明很可怕。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所謂的「朋友」麼?可是上面的對話就真的是我們想說的麼?
其實,有時候,我真他媽想說:
-親,加個微信吧!
-對不起,我可以不加麼?
意淫一下說出來好(dan)爽(xin)的感覺,但意淫歸意淫,到現在為止,我從來木有說出口過。但是我會隱性拒絕,招數如下:
-哦,那個誰(介紹我們認識的朋友)有我微信,回頭讓她推給你吧。
曾經有個客戶帶了一個潛在的生意上的競爭對手,人都不壞,一天下來天也聊得挺愉快,臨分手的時候,他忽然說,加個微信吧,我一愣,第一是客戶的朋友,不知道這個客戶會否願意他加我, 二者我個人也不是特別感興趣,便說,她有我微信,回頭她推給你。如果她認為有必要讓我們保持聯絡,自然會推給你,如果她覺得介意,自然就不會推給你我的微信,這樣避免了客戶和朋友的尷尬。
-那個啥,我現在網絡不好,回去我再通過,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一些在活動上認識的,彼此沒有很多關聯的,都儘量不加,如果實在不好當面拒絕,便上面的藉口。
-我都不怎麼用,有事還是打電話或者發郵件吧。
一些是工作上的,不方便加的,工作只是我們的一個面向,但是微信的朋友圈有我的吃,喝,拉,撒,孩子,男人,私生活,我不是特別喜歡把自己所有的私生活的方面暴露在一個只在單一面向和你發生關聯的人面前。工作還是以最專業的電話或者郵件方式解決比較好。
如果不是當面要求加微信,而是被強加:
--被陌生人要求加微信
收到陌生人的微信請求,或者群友的微信請求,我會回復「你好,有什麼可以幫你?」, 如果沒啥回復,或者回復不相關的,一律拒絕, 架不住一群你一點都不了解的人,每天看著你的生活直播。
--被拉群,
被某活動拉群,被大學校友拉群,被小學初中校友拉群,被MBA校友拉群,被老鄉會拉群,被協會拉群,各種被拉,一般這種情況下, 我看自我需求,做出應對,但是一般情況下, 我如下操作。
-以前好像沒有「接受邀請」這個功能,被拉進去,我就退出來。
-現在有了「接受邀請」功能,我就不,不,不,不接受邀請。
原因如下:
1,被某活動拉群,受不了很多不認識的人,在一個群裡說一些不著四六的話,發一些一分倆分的紅包,還別說,紅包我從來不搶,沒這愛好,也沒這時間。後面繼續的就是各種被營銷,曾經去參加過一個活動,除了被加了很多人以外,還被拉進了群,這個機構最近在推廣「社群營銷」,什麼飯店開張啊,橘子特賣啊,品牌特賣啊,什麼的,各種圍繞你的吃喝拉撒的雜事雜物的各種營銷,不勝其煩,後來主動退群了事。
2,被各種小學,中學校友拉群,我不想進啊,想想看,自己小學10歲以下的記憶,怕是自己記得的都已經不多了,哪有多少可以回憶?況且經過後面二三十年的發展,大家都已經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不同的教育水平, 不同的職業背景,不同的地域差異,不同的人生價值觀,不同的興趣愛好,只靠我們曾經是「小學同學」這個紐帶關係連結實在是粘性不強。而且進去後,無非就是混得好的相互吹捧,混得不好的沉默潛水,摸清虛實,大家再一頓亂加私信,無論自己在群裡是混得好的,還是混得不好的,都受不了啊。關係好的,談得來的,自己私下保持聯絡就好。
但是也有的群我覺得有必要:
1,自己感興趣而且群員之間有關聯的群:
比如攝影啊,旅遊啊,這些活動需要在群裡召集,溝通的,都是必要且有益的。
2,孩子的班群:
不加不行啊,老師在裡面,作業在裡面,孩子的動向在裡面,必須加。
3,工作群:
自己公司的,還有和關聯客戶的,把相關人員集合在一個群裡方便溝通,提高效率,但是工作完了就立即解散。
4,家庭群:
現在微信普及,大家都用,無論家人們在天南海北,一個群可以讓所有的親人在裡面聊天。我的大家庭有一個群,裡面有15個人,都是三代以內的直系親屬,逢年過節,互相拜年,給小朋友們發發紅包,小朋友們奶聲奶氣的拜年視頻,語音交流一下彼此的近況,讓遠在北京,長春,山西,上海,江蘇,深圳,義大利的所有家人們可以以最便捷的方式相互溝通,更加親近,這樣的家庭群必須有。
吐槽這麼多,還是因為熱愛,如果我們對微信一點都不熱愛,一點都不使用,我們甚至不會有體驗,好壞都沒有。但是微信在我們的生活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超越了一個正常的社交軟體應有的界限,可以說我們的微信朋友圈就是我們的人生,它可以語音,可以視頻,可以曬圖,可以拉群,可以廣告,可以開店,可以賺錢,可以支付,可以做太多事情.
男友是個沒有facebook, 沒有instagram, 更加沒有微信的人,只用whatsapp, 用於日常的溝通交流,skype, 主要用於工作上的會議交流,目前這也是國外在自己的小領域內做得比較優秀的應用。他特別不能理解,問我,「你從在床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是拿手機翻微信,你出門坐在車上的時候翻微信,吃飯空隙的時候翻微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也翻一翻,睡覺前最後一件事情也是在翻微信,而且你翻微信的時候,目不轉睛,表情生動,時而還要跟我分享一下,但我根本不知道你的那個虛擬世界的樂趣.」 是啊,有時我們自己不覺得自己的痴迷,但旁邊的人看得清楚,我除了個人的朋友圈耗時間外,我們還有一個微信公眾號《SMODA時尚街拍》,造就我每過半個鐘就要刷一下,看看閱讀量多少,另外再看看別的公號的發文以及閱讀量,不太好的文章,看不完就直接下拉看閱讀量。
我以前也有過一段時間對微信聯絡狂熱的時間,以前我是時尚MBA課程的老師,也做企業諮詢,歷屆教過的學生,服務過的企業,都有大量的新的微信聯絡人,雖然沒有主動去加很多不相干的人,微信聯絡人的數量也逼近2000人, 這還是在我後來逐漸控制的情況下,也會有這麼多人。可以想見,一些專業做社群營銷,或者主動加別人的,微信粉絲達到5000,也不是難事。由於朋友圈的日漸複雜,很多人我已經不知道誰是誰,需要靠備註真實姓名,公司,城市來做辨別,因為我不知道哪一天需要找深圳xx公司的Tony時跳出來好幾個Tony,或者需要和別人私信時,不知道如何稱呼,統一「親,在麼?」開場,確實尷尬。在發朋友圈的時候,我已經無法做到坦蕩,涉及個人以及家人的照片信息,都已經很小心,一是擔心不安全,二是擔心給別人造成心理焦(ji)慮(du),在發表一些觀點的時候,也會左思右想,會否給某些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此麻煩,一來二去,索性不發來得簡單,於是朋友圈便多了一些純景,網圖,不著四六,摸不著頭腦的言語,或者工作上的一些營銷。
慢慢的,也發現微信朋友圈的一股清流,微信照片用本人清晰頭像,微信名稱用本人本名,這樣的人多是一些比較大和重要的人物,坦蕩簡單,為了向大人物靠攏,本人微信也如此設置,省得麻煩。但是這些人基本也不發什麼無用的朋友圈,比如在哪和誰吃飯,旅遊之類的純個人的信息,都是些網絡文章,讓人感覺寡淡無味,看不出喜好。這樣的趨勢不是一個好現象,說明這樣的高端人群正在脫離微信,這群在人群中起引導作用的人這麼做了,說明微信的明天有點不太好。不信?看看微信是怎麼戰勝微博就知道了。
回到我們真實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中經常聯絡的朋友,家人都不過百人,我們的客戶,工作夥伴,需要經常微信溝通的,也不過百人, 我們常吃的飯店,常購物的超市,喜歡的服飾品牌,喜歡的運動,都相對比較固定,無論什麼年齡,這些數據都相差不大,而且年齡越長,這幾個數據都會有所下降。
這麼說的話,我們微信裡的動輒幾千的微信聯絡人,90%都是對你無用的社交聯絡人,而從微信裡獲得的成千上萬的信息裡,90%以上都是對你無用的信息,這些90%的無用社交聯絡人,無用的社交信息,並不是無害的,反而會對你造成很多的心理幹擾,引發很多的心理焦慮,現在有一個新詞,叫做「網絡社交焦慮症」,這些幹擾和焦慮都由虛擬世界引發,但卻真真實實的影響你真實世界的心理和生活。如果微信還想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則需要考慮網絡健康心理重建,逐步開始肅清和縮小微信朋友圈,減少它所能觸及的功能面。個人層面上,則需要刪除一些沒必要存在你微信朋友圈裡的人,取關一些微信公眾號,當然,《SMODA時尚街拍》還是要繼續關注的,因為我們是真真實實在做一些有益於讀者的原創內容。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新科技以日為單位更迭的時代,任何一個如日中天的現象級事物,都有可能被時代的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圖片:網絡
作者:RITA REN
人生短促,我,只是生活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分享者。
轉載請註明來源以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