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在臺灣島內的中心毫無疑問是臺北,臺北集一省之精華,大臺北都市區(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人口920萬,經濟文教都高度發達。然而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臺灣最古老的中心並在臺灣北部,而在臺灣南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臺灣府建立,臺灣第一次被正式統一到中央王朝版圖之內,臺灣府的府城建立在嘉南平原西南的臺江內海東南岸,大概是臺南市中西區東半部、東區小部分及北區小部分。
臺南地區作為臺灣中心有著很古老的歷史沿革,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其統治中心赤嵌樓(普羅民遮城)就位於臺南;之後明鄭政權的統治中心,由熱蘭遮城改的安平城(延平王城)也是在臺南。
荷蘭人的兩個城堡都是修在臺南,西班牙人佔據臺北作為中心,但是臺北實力遠不如臺南,所以被荷蘭人所擊敗
臺南作為臺灣中心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是地緣必然,因為這裡離大陸港口最近,加之地形是平原,大陸移民最開始開發臺灣自然是開發南部。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之臺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臺江東岸則是平原區。很早就有一些倭寇、海盜,以臺南為臨時基地騷擾大陸,而大陸閩粵一帶16世紀就陸續有居民因為逃荒、漁業、商業等目的而移居到臺南,早在荷蘭人到來之前這裡就已經被漢人進行了開發。
那臺灣中心是何時轉移到臺北了呢?
臺北大規模開發的歷史要到清代中期,18世紀中期,眾多泉州府(以泉州三邑人為主)人移民定居臺北艋舺,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大增,艋舺因而趨於興盛,於是臺島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胛」的說法,但臺北取代臺南還要到近代,近代清代衰敗後,要和西方國家通商,臺南開放了,但臺北的港口(淡水)也開放了。
一開始臺北還並不如臺南興盛,貿易量差很遠,但是很快歐洲人發現,臺北雖然不如臺南富庶,但是盛產茶葉,這是歐洲急需的商品。臺北發展加速,於是1875年,臺灣島的建制由一個府(臺灣府)分成了兩個府(臺灣府和臺北府)。加之此時臺北處於對抗外國侵略勢力的最前線,戰略地位超過臺南。所以臺灣建省之後,分成三個府,省會放在了臺北。
1894年臺灣行政區劃,紅色係為臺北府所轄,黃色係為臺灣府所轄,藍色係為臺南府所轄,灰色為臺東直隸州
註:其實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一開始是準備在臺中新建臺灣省城的,以便更好溝通南北,他一開始建議選擇貓霧拺、上橋頭、下橋頭或烏日莊等地擇一建城。之後到了光緒十三年(1887年)劉銘傳來臺勘察後,確定選擇橋仔頭(今臺中市中心)作為省會,亦為臺灣府府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撫後令省城停工,並將省會正式移到臺北府。圖為臺中公園望月亭—臺灣省城(府城)僅存的門樓建築。
可問題是,臺南不僅僅不再是整個臺灣省的中心,現在連南臺灣中心的地位都失去了,現在臺灣島南部的中心也不是臺南,大家都知道是高雄!
輸給北邊屬於歷史大勢不可逆轉,那堂堂府城是怎麼輸給高雄的呢?
這就是臺南自身衰落了。
近代因為和西方貿易,臺灣最初形成的是南北同時開放的局面,北邊開放的是臺北和基隆;而南邊則是臺南和打狗(高雄舊稱),打狗地近臺南,且腹地有漁、鹽、糖、米之利,故有「南路米由打狗販運」之說,使打狗在漁港機能外,又具有地區性商港的功能,漸漸開發。
打狗港
此時打狗還只能說是副港,主港是臺南(即安平港),清代後期開始,昔日波光粼粼的臺江海岸,因發生大風雨,大量河沙注入臺江內海,千裡汪洋盡成海埔新生地。臺灣地勢改變海沈陸浮,港口消失了。臺南的海外貿易港口只剩打狗一個。
清政府於1864年5月5日設立打狗海關後,打狗飛速發展,外商聚集。
那舊府城臺南呢?臺南的港口陸化了,但是因為是平原,地理優勢沒變,反而開始安心種田了,封建時代農業是支柱產業,但工業時代之後可不是,所以臺南由鼎盛的商埠變成一片田園風光。但依靠傳統優勢還是繁盛一陣,直至1930年代,臺南仍為僅次於臺北市的第二大城市。但由於昔日賴以繁榮的海運優勢不再,臺灣南部的工商樞紐地位逐漸被具有優良港口的新興城市高雄市(即打狗,日本人改名叫高雄)所取代。1940年,由於高雄市與鄰近地區合併、面積與人口大增,臺南市在人口方面落居第三大城。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