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末日題材,可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是好萊塢的災難片。
比如《後天》裡天崩地裂的災難場面,或是《殭屍世界大戰》裡喪屍遍地怪獸橫行的驚悚情節。
但是,這些畢竟只是科幻電影的想像,雖然特效足夠逼真,但畢竟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些距離。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真正的災難場景可能很簡單:
當你周末癱在家,卻發現整個世界都停電了。
一想到從此以後就要過上沒有Wifi,手機電腦全部都沒電的日子,就問你慌不慌?
最近就有一部腦洞清奇的日本電影《生存家族》即將在內地上映,僅僅用一場全球性的停電事故,就將災難片挖掘出了全新的深度。
生存家族
サバイバルファミリー
豆瓣評分8.1,好於89%的喜劇片。
這部電影在去年豆瓣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榜單中名列前茅。
導演矢口史靖,是日本當今最富盛名的獨立導演之一。
也許很多人並不熟悉這個名字,但提到他的作品,絕對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日影經典。
《五個撲水的少年》、《搖擺少女》裡他將青春裡的躁動與瘋狂詮釋得淋漓盡致;
《機器人大爺》裡他又用一部笑中帶淚的老年版「鋼鐵俠」的故事,來折射日本老年群體的生活狀態;
而14年的一部《哪啊哪啊神去村》則將看似簡單的伐木工職業題材,拍出了神聖和儀式感。
所以在矢口史靖的電影裡,總是熱衷於展現一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他總是能夠用最接地氣的手法拍攝出引人深思的故事,然後加上勵志和溫情的調性,感動治癒的同時又帶給觀眾無限的思考。
而在這部《生存家族》裡,矢口史靖延續了自己作品的一貫風格,把一場末日災難拍成了關於文明社會的寓言故事。
相較於大多數關於末日求生的題材,主角往往遭受的是各種極端環境下的生存壓力,觀眾看的是山呼海嘯,顛沛流離的動蕩。
但是《生存家族》裡的主角面臨的卻是一場看似普通但卻影響巨大的災難:
停電。
故事開始於某一天,全世界的所有電力設備都突然失效。
隨即而來的是整座城市開始陷入癱瘓,所有與電有關的東西,在此刻都成了一堆廢鐵,小到電飯煲、手機、熱水器,中到地鐵、交通工具,大到水電站。
剛開始,人們都以為這只是一場簡單的停電事故,過一兩天就恢復了。
可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一個星期過去,依舊沒有恢復供電。
超市的水糧有售空之勢,人心惶惶,社會秩序進一步變亂。
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這是一次史詩級的災難,不得已,他們才開始了逃亡之路。
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東京的一個普通四口之家,因為這場停電事故,他們決定去鹿兒島找外公。
四個角色的設定也很普通,普通到能從他們身上看到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影子。
一家之主的爸爸(小日向文世 飾)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職員,整日忙於工作。
每天都在公司機械地敲鍵盤,回到家對兒女和家務事不聞不問,對妻子也是極為冷淡。
而且還極為好面子,每天都要戴著假髮來掩飾自己的中年地中海的樣子。
媽媽(深津繪裡 飾)則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總是任勞任怨地操持著家務事。
夫妻倆有兩個孩子,嬌生慣養好吃懶做的女兒(葵若菜 飾)和沉迷網絡性格內向的兒子(泉澤佑希 飾)。
每天這家人的生活都很普通,回到家裡,丈夫看電視,妻子做飯,女兒刷著手機上社交軟體,兒子沉迷電腦遊戲。
像絕大多數現代人一樣,電力支撐起了這家人的生活。
所以,當整個世界停電以後,對這家人的打擊可想而知,就好像瞬間從現代社會退回了原始社會。
電梯沒法用,大家都得步行下樓;路上的車也打不著火,還不如自行車好用;ATM機也取不了,無法使用電子支付,現金成為必需品。
打不了電話,更沒法上網,失去了通訊能力之後的年輕人們開始焦慮。
上班族無法工作,學校開始停課,人們停止了正常的社會活動,只能返回家中等待來電。
沒有電,什麼都做不了。
更麻煩的是,隨著停電越來越久,所有的物資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為了吃喝,人們開始去超市搶購物資。
原來幾塊錢一瓶的水,沒幾天工夫,就被抬到了幾百塊。
擺在東京市民面前的,已經不是生活,而是——
在這座鋼筋水泥澆築的都市叢林裡,來完成一場生存大作戰。
為此他們決定逃離東京,去找以打漁為生的外公,因為在鄉下可以不需要電力自給自足。
於是這家人開始了一場橫穿日本的公路旅行。
沒有電,他們只能騎行,但東京距離外公生活的鹿兒島何止千裡之遙。
路途遙遠,體力跟不上,食物和水源還短缺,還要面臨著路上各種人性的爾虞我詐。
一路上不僅要頂著惡劣的天氣露宿荒野,還要掌握生存技能,甚至不得已的時候去抓豬。
這漫漫長路註定充滿艱辛,但在艱辛之餘,這一家四口卻也體會到了家庭與親情的美好。
電影雖然是有著災難片的設定,但本質上卻是一部公路喜劇。
影片中沒有可怕的弱肉強食、暴力血腥,而是藉由一個疏離的家庭,為了生存而展開的荒野求生的過程,重新把家庭核心找回來。
之所有會有這樣腦洞清奇的構思,是因為導演覺得——
現在的生活太無聊了。手機和電腦縮短了空間距離,卻讓全世界的每個地方都變得毫無新意。
因此,他用這樣一個貼近現實且不脫離想像的末日寓言故事,把我們丟進了他設定的「生存絕境」裡,體驗生存的卑微與艱辛,並以此喚醒人們要懂得感恩的心態。
故事的背景被設定在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因為一場災難,讓主人公曆經了一次蛻變,最終完成了心靈的成長和自我救贖。
忙於工作的父親,被家務所困的母親,沉默寡言的弟弟,自私自利的姐姐.這些具有普適性的性格人設,幾乎構成了現代社會裡很多家庭的縮影。
於是,這場災難成為重啟生活的契機。
為了攜手生存下去,四個原本彼此疏離、厭倦、貌合神離的家人重新認識了彼此——
家人儘管充滿缺陷,仍是愛著彼此的依靠與存在。
簡單的故事,清新而又自然的畫風,搭配上精緻的攝影,《生存家族》就從一部末日題材變成了一個治癒系的故事。
而在以往災難電影中的人性思辨和過度煽情,在這部電影裡卻有意得被導演弱化。
儘管影片仍舊刻畫了末日裡賺取黑心財、暴民搶物資等情節,但整部電影的敘事仍舊保持著積極向上,輕鬆詼諧的基調。
不僅如此,一向熱衷於關注日本社會問題的導演矢口史靖還在影片中注入了更多社會議題:
無論是沉迷網絡和手機的低頭族,還是住在11樓的獨居老婦人,亦或是等待兒子從美國回鄉的養豬老人。
導演通過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帶出了當代社會的諸多問題,諸如老齡化、空巢老人等現象。
實際上,這種狀況不只存在於日本,在現代很多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裡,也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所以《生存家族》講述的並非關於失去。
而是——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除了科技外,還擁有什麼?
當真的當遇到世紀浩劫,原本日常生活中看似有用的物品,此時此刻卻只是毫無用處的存在。
於是各地的便利商店裡與衣食住行有關的商品,幾乎被搶購一空,留在架上的都是對現階段的他們來說用不到的「廢物」。
導演通過這種戲謔的視角,諷刺了人類對於現代科技商品的過度依賴,而忽略了生活本來的樣子。
就像電影中的有一幕,停電的第一個晚上。
當整座城市不再有光亮,全家人卻難得有了閒暇時間,一起站在陽臺仰望滿天星鬥。
妻子卻說:
其實偶爾這樣也不錯。
這句簡單的臺詞點明了本片的主題,現代社會的種種壓力之下,又有幾個人會抬頭仰望天空呢?
電影用非常溫柔的手法引導觀眾代入故事,任何享受慣了現代文明的觀眾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都會禁不住反思自己,每個現代人看完這部電影都會有共鳴。
看著電影中的看著這家人在兩年中漸漸學會了生存又重拾情感,甚至會讓婊姐覺得:
有時候落後一點的生活,也並非想像中那麼可怕。
預告片
這部電影將於6月22日,在內地院線正式公映,婊姐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你們。
如果你也經歷過現代文明的各種精神壓力,那麼不妨走進電影院,感受一下遠離浮躁的美好生活吧。
留言點讚最高的8.88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