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9月7日晚間,湖南衛視播出了電視劇《親愛的自己》前兩集。從酷雲實時的收視率來看,這部電視劇開播之後,基本上維持住了1%前後的收視,位列同時段衛視平臺當中的第一。顯然,說《親愛的自己》首播收視奪冠,是沒有問題的。不過,和湖南衛視剛剛大結局的《一家人之名》對比,《親愛的自己》顯然收視率落後嚴重了。
酷雲方面的數據顯示,《以家人之名》開局收視率在1.5%前後,後續出現口碑上的下滑,收視率表現出了較為平穩的跡象。但即使如此,在大結局當日,這部電視劇依舊拿下了1.8%前後的收視率成績。對於《親愛的自己》而言,它接棒的收視成績非常不錯,但自己目前交出1%前後的收視成績,似乎並不完美。
從目前已經播出的兩集劇情來講,這部《親愛的自己》還是略顯懸浮了,在故事創作方面,也缺少吸引觀眾的點。顯然,這部電視劇的編劇是想要讓人物穩穩地紮根在地面上的,但連續兩集的劇情內容,缺少真正有效的痛點,不足以讓觀眾看到人物活在真實的世界當中。換言之,觀眾缺少對主角人物的情感認同。
比如,開局的男女主角戲碼,就過分稀鬆平常,缺少了基本的原創味道。女主角為了完成自己的業務,將對方公司老總堵在衛生間內,要求給自己十五分鐘。這樣的劇情設計,不是不對,而是梗太老了。類似的跑業務的橋段,觀眾可以列舉出無數來。當一個梗被影視劇的創作者們反覆寫的時候,真正有質量追求的編劇,顯然不能繼續任性地沿用這類梗了。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對男主角的開場劇情設計當中。這個求婚梗的設計,也是過分稀鬆平常,也是被以往的電視劇用爛了。《親愛的自己》開局兩場奠定男女主角性格人設的戲碼,都不足以實現更好的原創故事性,多少給了觀眾一種敷衍的感覺。而這種敷衍,本身就讓劇情懸浮了起來,顯得不夠真實接地氣。
對於編劇而言,似乎也清楚自己劇作的問題,人物沒有站在一個有效的地面上,劇情懸浮了。所以,編劇在努力地把人物往地面上拉,但因為套路化的創作,而造成這種拉的努力是白費的。比如說,《親愛的自己》在塑造闞清子飾演的這個角色的時候,就採用了「幼兒園不好進入」的梗。優秀的幼兒園不好入,是很多觀眾的痛點。這個痛點,也確實可以做成劇情內容,從而讓劇情接地氣。
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三十而已》當中,女主角顧佳為了讓兒子進入這樣的幼兒園,做出的努力就是「劇情式有效」的。而《親愛的自己》當中,闞清子飾演的這個角色,努力只停留在表面上。顯然,這部電視劇的編劇過分套路,沒有用真正有效的劇情牽扯住人物,讓人物穩穩紮根於地面。
對所有的痛點都淺嘗輒止,是《親愛的自己》編劇創作上的最大問題。因為過分的套路化創作,造成這部電視劇當中大量的所謂「痛點」內容都是觀眾過分熟悉的,也就缺少了電視劇作為故事性的重要看點價值。比如,第二集的劇情當中,女主角遭遇到了事業上升期的危機,面對了銷售額上的競爭與挑戰。而男主角,直接面對了失業危機等等。寫都市職場男女,往往都是這些套路。不夠新鮮,其實就是爛俗的邊緣了。
目前來講,《親愛的自己》不僅僅是劇情套路和懸浮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故事不吸引人的問題,更是對女主愛情人設的打造不夠合理和具備說服力的問題。這部電視劇的首集劇情當中,真正的大情節是男主要想女主求婚,但「各種不成」,最終無功而返。對於這個大情節,問題是兩方面。第一方面,女主拒絕的理由不夠充沛,缺少有效的人設展開,因此喪失了一次打造女主人設的合理機會。第二方面,大情節當中的具體小情節調度是失控的,缺少了基本的故事感。
什麼是故事感呢?就是一個大情節當中,目的性已經明確,但男女主角在不同人設的操縱下,要實現這個目的性是一波三折的。像男主要想女主求婚這個大情節,在《親愛的自己》當中,其實是沒有波折的。什麼叫波折呢?就是不到最後一刻,看不到是否成功,一定是有阻力,也有推動力才行。可是,《親愛的自己》當中,首發的這個大橋段,全是阻力,沒有給觀眾絲毫的希望感。這就是編劇創作上的技術性缺憾。
目前來講,《親愛的自己》劇本層面上的問題很多。基於這些問題,其實已經沒有討論男女主角演技的必要了。若是老編的判斷沒有失誤的話,這部電視劇後續的收視率,可能不會像《以家人之名》那麼搶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