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蒙馬特
大家還在苦等《大小謊言》第三季的時候,妮可·基德曼又攜新作《無所作為》回歸了。依然是HBO的大女主劇,依然少不了家庭+懸疑的因素,依然有出軌和謀殺,甚至連劇情設定都那麼的《大小謊言》。這部6集的迷你劇剛播,就憑藉著出色的懸念和讓人細思極恐的劇情,拿下了豆瓣8.7的高分,IMDb也高達8.1,被不少人提前預定了艾美獎。
和《大小謊言》一樣,《無所作為》也是根據暢銷小說改編。2014年,美國女作家珍·漢夫·克萊利茲出版了《早知今日》(《You Should Have Known》),位列CNN 2014年值得期待的18本圖書之一,《名利場》評價:「自以為是地誘惑諸神,引起了意外的悲劇。作者表現了驚悚作家的才華……她文筆細膩迷人,洞見醜陋而親密的社會。」小說以從前、現在、未來的結構精明且從容的描繪了中年人的焦慮,其中的懸疑驚心動魄。
劇版由奧斯卡、艾美獎獲獎導演,來自丹麥的蘇珊娜·比爾執導,2011年,她憑藉《更好的世界》一舉拿下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現年53歲的妮可·基德曼仍然保持著驚人的美麗,和60歲的休·格蘭特飾演了一對有錢的中年夫婦,上演了一出曼哈頓的「陰謀與愛情」。
開篇即懸念,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她在哪?」「她怎麼還沒回來?」兩聲小男孩對母親疑惑的發問,揭開了一場謀殺的序幕。時間回到兩天前。
紐約曼哈頓某座高級公寓裡,住著心理治療師格蕾絲和身為小兒腫瘤醫生的丈夫喬納森,他們有一個正在學小提琴的兒子亨利。飾演亨利的,正是參演過《奇蹟男孩》,此前和導演合作過《夜班經理》第一季的諾亞·尤佩。
和諸多美國中產家庭一樣,他們的日常生活除了被繁忙的工作填滿外,每月總有幾場聚會,即將去的正是兒子所在的裡爾登學校的募捐慈善拍賣會。拍賣會之前,格蕾絲照例去了籌款委員會的茶會,和一些社交名媛們商量拍賣事宜。
吸引我注意的不只是圓桌會議裡的TVB華裔女星陳法拉,還有一個格格不入的「闖入者」——埃琳娜,由義大利女演員馬蒂爾達·德·安傑利斯飾演。在大家熱烈討論藝術品的時候,埃琳娜抱著哭鬧的小女兒一幅不耐煩的神情,偶有幾次抬眼注視著格蕾絲。然後突然開始了當眾脫衣餵奶的「行為藝術」,迅速吸引了大家訝異的眼光。不得不說,這女人太敢了,挑釁的眼神裡寫滿了作為母親的驕傲。
此後,埃琳娜的行為越發讓人不可捉摸,瑜伽課後的換衣間「偶遇」格蕾絲,一絲不掛地和對方打招呼,用可憐又富有野心的眼神表示想在籌款委員會「做點事」;拍賣會上的電梯裡,誇讚格蕾絲很友善然後親了她匆匆離去……當我們本可以談論body shame(身體羞恥)甚至期待這兩人有點姬情的時候,意外猝不及防的發生了。
無聊的拍賣會上,是漂亮的場面話和有錢人們一擲千金,美其名曰為了學校的教育和孩子們的未來。大家都興致勃勃,局促不安的有兩個人,埃琳娜和喬納森,前者是因為「格格不入」而緊張害怕,被一群不懷好意的男人包圍無所適從,後者害怕社交和老丈人想早早離場,好去趕明天克利夫蘭學術會議的早班機。在格蕾絲看到在洗手間剛剛哭過的埃琳娜,企圖安慰遭拒絕後,很快,這個女人和他的丈夫一起「消失」了。
女人上了新聞頭條,慘死在自己的工作室之中,開頭男孩去找母親看到的那一幕正是埃琳娜的死狀。警方介入調查,偵探很快找到了格蕾絲,出於保護兒子和害怕受牽連,她隱瞞了自己和埃琳娜的幾次接觸。但此時恰好失聯的丈夫、他遺落在家中的手機和克利夫蘭的酒店查無此人的一系列聯想,很難讓人不把喬納森列為頭號嫌疑人。
《大小謊言》的編劇大衛·E·凱利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出細思極恐的謊言故事,讓看似毫無關係的人物卸下虛偽的假面,戳破一切看似美好的謊言,裡面有岌岌可危的婚姻、早已終止的事業和讓人大跌眼鏡的動機。諷刺的是,當事人格蕾絲作為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可以剖析每一個瀕臨破裂的家庭,調解包括同性伴侶之間的情感矛盾,但卻迷失在了自己的婚姻中,甚至束手無策。
《無所作為》英文名為《Undoing》,其實直譯不太準確。「Undoing」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個心理學術語,是為「抵消」之意,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即用象徵性的反向活動或事物來消除個人不能接受的或已經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旨在解除個人的焦慮,或消除內心的罪惡感。說白了是一種彌補性的心理活動,和我們打碎了杯子會說「歲歲平安」是一個道理。
妮可在年初宣傳該劇時,用了「What's done is done.」這是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裡的經典臺詞,麥克白被夫人鼓動通過殺戮獲得權力,在殺了國王后心生愧疚,麥克白夫人告訴她木已成舟,做過的事情不可挽回,What's done is done. 在諸多懸疑劇中,也是一個追根溯源的因由。
或許是休·格蘭特老了,演起戲容易讓人先入為主,帶入一個精明老實的父親形象。劇裡和妻子恩愛多年,如膠似膝,還經常油嘴滑舌開黃腔。對兒子也是循循善誘,在兒子提起小提琴老師說自己一無是處時,鼓勵兒子「我們永遠不要透過不快樂的人的眼睛看自己」。
在外人眼裡,他更是大家敬仰的上過紐約雜誌專欄的腫瘤學家,一切都是那麼完美。似乎埃琳娜只是妻子口中用來調侃和戲謔的「裸體主義者」和行為藝術家,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們是一對偷情男女,埃琳娜餵奶的女兒正是罪孽的結晶。
喬納森消失前的那個夜晚,格蕾絲還安慰著剛從醫院處理完病人後事的丈夫,後來卻被偵探告知喬納森因為和病人家屬有不正當關係,早在三個月前就被醫院解僱。從這一刻起,我們的認知和女主角一起崩塌,那個她口中溫暖、正義的丈夫,實際上是個出軌的偽君子。
轉眼,那個看起來弱小無助的埃琳娜,成了咄咄逼人的入侵者。你以為是姬情,只不過是兩人愛上了同一個男人,那些跟隨和注視的目光都得到了解釋,當著正宮的面餵奶真的夠心機。
但顯然埃琳娜不是林有有,《無所作為》也不會是一個絕望的主婦痛打小三的故事,作為死者,她僅僅出場四次,要麼是大膽的自我裸露,要麼是脆弱的引人愛憐,如同拍賣會上被拍賣的那杯很普通的水,一個家境一般的神秘女人,怎麼會讓兒子上得起貴族學校,又是怎麼寄生上流的?背後到底有多少秘密?真相在暗流湧動著。
教育,是《無所作為》想說的一個點。夫妻兩人還曾討論過搬離曼哈頓,格蕾絲覺得曼哈頓太勢利也太孤獨,喬納森說這很像現代教育,為了不讓孩子們早點看破人生殘酷的真相,而讓他們生長在一個虛幻的泡泡裡。
「泡泡」,也出現在片頭妮可·基德曼演唱的《Dream a little dream of me》(請夢到我)裡。猶如MV的片頭用朦朧的攝影捕捉了一個深色捲髮小女孩的成長軌跡,童年的夢幻泡泡被手指輕輕戳破,出現了片名《Undoing》,像是大夢初醒,謊言和真相接踵而至。
日光之下,紐約這滿目繁華的欲望都市,是人們承載美好生活的象牙塔。鏡頭下各個家庭為了面子上的虛榮為子女的學校籌款拍賣,卻因為埃琳娜之死學校受到牽扯後,又紛紛逃避躲閃。心理諮詢室裡,人們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和伴侶之間的關係,卻看不到分崩離析的根源。只有深夜,每個人才會不斷反思和夢魘,一種不可名狀的脆弱甚至負罪感襲上心頭。
導演將心理懸疑應用到了極致,在真相一點點揭露出來時,不斷通過閃回給人很強的心理暗示,五官的特寫和蕭瑟環境的描摹讓人感受到了北歐的冷冽。而妮可·基德曼繼《大小謊言》後再度出演大女主,擁有同樣完美的家庭和不堪的丈夫,家暴被置換成了出軌,對心理醫生的隱瞞變成了自己身為心理醫生的麻痺,只不過難料最後她以何種方式覺醒甚至復仇。
《大小謊言》第一季
目前《無所作為》只更新了前兩集,第二集最後,喬納森深夜突然出現在家中,極力向老婆證明自己的清白,出軌有因,殺人無過,是埃琳娜在控制著自己,而他與謀殺毫無干係。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抵消」機制。這渣男般的辯駁,讓格蕾絲和兒子都失望至極,也讓真相更加撲朔迷離。
雖然有看了五集的外媒直言該劇比較平平,但也許最後一集才是高潮。一如《大小謊言》前半部分都是女人們的撕逼和每個家庭的一地雞毛,直到結尾學校的募捐晚會,所有的傷害都歸結為一樁命案,那些在黑暗中受辱的女性們終於得償所願。而《無所作為》,以一場募捐晚會作為開始,刺破命案的真相,在劇作上倒置懸念,而這次妮可,究竟能不能「得償所願」,也成為大家繼續追劇的動力。
看過原著的觀眾,會覺得整個真相浮出水面的過程,也是一個女人在男人的謊言中療愈自我的過程。HBO近年來推出很多女性視角的高分劇集,《利器》《我的天才女友》《大小謊言》等,人們一邊罵著權遊爛尾一邊又讚揚著HBO開發項目的獨到。
「女性主義」也是快要說爛了的一個詞,國內或許能做得出《三十而已》的群像故事,但不一定能做出代表女性獨立價值觀的「大女主」,它絕不是依靠愛情完成女權逆襲,而是靠自身的實力贏得應當有的尊重。
死去的埃琳娜,就為我們做了一個典型的示範。先不言她細思極恐的接近動機,單是大庭廣眾之下公然餵奶和全裸就已經跳出了傳統社會裡對女性的既定約束,大膽、開放而不淫蕩,因為是母親,所以有恃無恐,但也成為了別人飯後的談資。
回看我國,GAI的老婆王斯然因為哺乳時被家人圍觀,坦言覺得很羞恥,失去了「餵奶自由」,還引起了不少女性的共鳴。到底解放身體,還是保護隱私;宣揚女性勇敢自信,還是多加提防保護自己,長達多年的爭議一直沒有定論。
但我們能透過《無所作為》,多一個女性視角去審視自己和周圍人,也許因為心智我們暫時勘破不了社會的謊言,但至少能接受自己的羞恥和脆弱,當事情發生了,我們能「有所作為」,從成人的浮華世界裡覺醒,也就是這部劇的意義所在了。
它既是《大小謊言》2.0,也是別具一格的女性心理劇。接受欺騙往往比欺騙本身更難,高能的開場和欲罷不能的懸疑將我們推入謊言的漩渦,在謊言最深處戳破生活殘酷的真相。之後,被蒙蔽的人們定能重新吹出新的泡泡,頑強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