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三人民醫院啟動防控應急預案後,由該院傳染病學科帶頭人、重症肝科副主任沈國俊擔任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和專家診療組副組長。從人員安排到物資供應,從病區設置到後勤保障,從診療規範到感染防控……沈國俊一項項布置、一件件落實,為全力防控疫情、救治患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堅守科研恆心,專注醫學攀高峰
沈國俊出生在湖口縣文橋鄉的一個貧寒農家,他從小就立志做一名救死扶傷的醫者。從2002年進入醫學院,到2008年考入南方醫科大學碩博連讀,再到2013年入職市第三人民醫院,十八年來,他一步一個腳印,在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科研的山峰上越攀越高。
讀博士畢業難,讀「大專家」的博士畢業更難。他的老師是著名肝病學專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亞太肝病學會主席、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侯金林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沈國俊「5+2、白+黑」,把全部精力用在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上。期間,他撰寫的有關「B肝病毒耐藥的基礎研究」與「HBeAg陰性慢B肝的臨床特徵」等學術論文,分別在英國著名的雜誌發表。
科研成果從來都是用事實說話:2014年申報的課題「利用半肝切除再生模型研究單個肝細胞核內耐藥DHBV cccDNA的動態變化規律」獲江西省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負責人);2015年,入選九江市第三批「雙百·雙千」人才工程高端人才聚集計劃,受聘為《臨床肝膽病雜誌》審稿專家;2016年申報的課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3調控B肝病毒複製和cccDNA轉錄的機制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負責人),受聘全國肝膽病諮詢梯隊專家;2017年,受聘北京亞太肝病診療技術聯盟江西省聯盟理事……
對沈國俊的學術成就,嚴謹的侯金林教授給出了「在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療、優化、耐藥處理和B肝母嬰零傳播方面緊跟國際前沿,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的高度評價。
踐行醫者仁心,履職盡責為患者
系天下大義,與病人為善。拋開身上的諸多頭銜與光環,沈國俊以一名普通醫生的專業、擔當、奉獻,詮釋了治病救人中的真善美。
2017年8月,56歲的劉先生因肝衰竭,在當地醫院就診,治療一周後,黃疸沒能控制,繼而出現肝昏迷。心急如焚的家屬打聽到沈國俊,立即將其轉入市三醫院重症肝病科。入院當天,沈國俊就為其實施了人工肝血漿置換和血液濾過治療。第二天,患者的意識逐漸恢復,黃疸明顯消退。沒有止於「立竿見影」的沈國俊,每天查房三次,嚴密監測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直到一個月後病人病情完全穩定。
母嬰垂直傳播為主的家族性傳播,是B肝高發的主要原因。2015年開始,沈國俊就投身「全國B肝母嬰零傳播工程」公益項目。黃女士的媽媽生她時把B肝病毒傳給了她,5年前黃女士生孩子,雖然做了母嬰阻斷,但沒能成功。再次懷孕的她,害怕又生一個「B肝寶寶」,慕名找到沈國俊。檢查發現,黃女士為B肝大三陽,病毒水平很高。在沈國俊的全程管理下,她懷孕28周時開始用藥,成功產下一名健康男嬰。2015年至今,沈國俊已成功完成B肝母嬰阻斷200餘例,被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評為「B肝母嬰零傳播工程」項目先進個人。
兼任醫院隨訪科科長,沈國俊不僅著力搭建醫患交流平臺,還堅持對自己經管的患者進行電話回訪。都昌縣的王婆婆是他醫治過的一個患者,出院一個月後,沈國俊給王婆婆打電話,她要麼不接聽,要麼直接掛斷。沈國俊又發了幾次信息,仍不見回應。對王婆婆身體狀況的牽掛,成了沈國俊心裡的一個「疙瘩」。找準一個節假日,他「堅決」要回湖口老家,並「繞彎」去都昌看望了王婆婆,心裡的「疙瘩」才得以解開。
不僅如此,沈國俊還發揮專業特長,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勇做「逆行者」。1月24日,九江市首位確診患者轉入,一同轉入的還有該患者的妻子,但沈國俊認為重症趨勢比較明顯,因此給予了阻斷性治療。入院第四天,再次檢測的結果證實了沈國俊的判斷,而預見性治療成為治癒的關鍵。他每天組織呼吸科、傳染科、影像科專家對確診病例進行研討,判斷病情輕重,提出治療意見。一位尿毒症並新冠肺炎患者,2月2日做了透析治療,2月3日8時病情突然惡化,血氧飽和度僅為36%,沈國俊緊急組織相關人員進入隔離病房,果斷採取了救治措施,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在疫情一線,沈國俊兩個月沒有回家。等疫情緩解回家,1歲的女兒對他有些陌生,拒絕他摟抱。
來源:九江報業融媒記者 汪良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