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園木雕老藝人葉祖應在做木雕。
福州新聞網8月7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綦芬/文 楊勇/攝)福州晚報3月份報導了熱心讀者葛椿建議恢復建於民國、毀於「文革」的西湖石雕「鐵拐李」的消息,引起了有關單位和許多市民的關注(《「老福州」想恢復西湖「鐵拐李」石雕》)。不少讀者來電贊同恢復西湖這一處歷史文化景點,有的還提供「鐵拐李」的線索或老照片。聽說西湖公園管理處有意恢復該景點,有的讀者還推薦老藝人來幫助還原這一歷史文化景點。
律師黃先生和畫家郭先生均推薦了省級非遺項目福州象園木雕工藝的老藝人葉祖應。「老人76歲,他的鐵拐李和達摩刻得很好,我家就收藏有他的作品。他的兒子是學院派象園木雕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葉國強。老人看了福州晚報的報導後,讓我幫助聯繫記者。」黃律師說。
記者應老人之邀,到他家一探虛實。他將得意之作一件件拿出來:有《苦行僧》、《鐵拐李》、《仙巖靈猴》筆筒、《福祿壽喜》、《弘一法師》、《劉海砍樵》、《李清照》等近10件,全是黃楊木刻,運用了圓雕和鏤空等手法,其中古典人物居多,僅苦行僧、鐵拐李就有四五尊,或立、或坐、或臥。苦行僧瘦骨嶙峋,老壽星慈眉善目,眾猴活靈活現。「我鐵拐李刻過10多尊,光立像就有五六種。我的雕刻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別人刻不好的地方,我要改過來。」老人一口福州話,嗓聲洪亮。
老人珍藏的一尊立像鐵拐李,讓記者愛不釋手。它高10多釐米,寬5釐米,重半斤多。「鐵拐李」身穿破袈裟,背著葫蘆,拄著杖,歪著頭,笑呵呵,人物刻得傳神、精細,連細節都不放過。「鐵拐李」的絡腮鬍、腳趾甲、樹瘤都刻出來了,直徑二三毫米的樹根狀拐杖,根須與杖之間的微孔都歷歷可見。它的底座更是與眾不同,「盤根錯節」。
「我雕底座與雕人物一樣花心思,甚至比雕人物還花工夫,為的是錦上添花。」這麼小的鐵拐李立像不能用刀斧砍,完全靠手工一刀刀鑿出來。常常是刻三尊要丟兩尊,因為木頭是夾在兩膝蓋間鑿,稍不小心打滑了,拐杖就刻斷了。老人的膝蓋常被木頭頂出血來。
木雕的工藝流程分為選材、去皮、畫樣、雕刻(包括粗胚和細工)、修光、磨光、上色和打蠟等步驟。從選料到雕刻,老人自己做,修光和磨光分別僱人做,上色和打蠟由老伴鄭敬英完成。上述這尊鐵拐李,僅雕刻就要花一周時間,用30多把刀,全部作品完工要一個多月。
葉祖應20多歲起先後師從福州象園派木雕大師徐炳釵和阮寶光,學刻動物和人物,從藝至今有50多年。他擅長刻苦行僧、鐵拐李、福祿壽喜等古典人物,以及蜻蜓、蟬、螃蟹和筆筒等題材。以前一天刻到晚,如今他76歲了,一個多月前才做的膽結石手術,但仍每天刀耕不輟。他每天凌晨2點多起床靜坐3小時,這是他能承受這個力氣活的保證,也因此很熟悉坐佛的雕刻。最近福州酷暑,他仍每天清晨6點多就坐在陽臺,刻上3小時。
老人作品獲獎多,也受到收藏者的喜愛。他的《福祿壽喜》在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香港大型藝術展評選中獲特別金獎,2003年被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李清照》《參禪》《助人為樂》等作品連續在福州市第9屆、10屆、11屆工藝美術「如意獎」大賽上獲獎;他的角雕作品《柳蟬》《蜻蜓》在福建省首屆民間藝術家作品評選活動中獲獎。
「現在福州象園派木雕很少人做了。人總會死,但作品可以留下來,我想多給世人留下作品。這次手術後,我這種想法就更迫切了。我想在收刀之前『承包』西湖鐵拐李石雕。」老人說,他年紀大了,不能爬上爬下了,但他會邀請石雕老藝人一起設計,並指導石雕工人來雕刻。「這是讓全福州人民看的東西,我保證把它完成好。」據悉,老人近期將到西湖公園,與公園管理方具體商討此事的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