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我們代購現在很難從海外進貨,加上現在國貨越來越受歡迎,一些同行已經轉行賣國貨了,我現在也在找國貨的進貨渠道呢。」
一冷一熱背後,是國人消費觀念的悄然改變。導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受疫情影響,海外代購生意一落千丈,澳大利亞的奶粉因為失去代購而滯銷、日本松本清因為沒了代購利潤大跌;與此同時,國貨卻異軍突起,百雀羚在拼多多銷量飆升10倍,回力一個月內在拼多多上賣出13萬雙回力鞋,天貓與佛山南海合作國潮直播,帶動成交額1.3億,直播間在線人數超過680萬……
1 現象 澳洲奶粉滯銷 國產奶粉受寵
王珺是一位80後寶媽,以往她家寶貝都是吃代購奶粉,可是一場疫情,讓她成了國產奶粉的擁護者。「剛開始是因為物流太慢了,寶寶沒有奶粉也不能餓著肚子等吧,後來試了朋友推薦的國產奶粉,寶寶吃的也挺香,也沒有便秘和上火啥的。」王珺說,以前她是非代購不買,現在寶寶吃伊利金領冠她覺得也「很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消費者在海外代購量大幅下降。」有海外媒體報導稱,正是這種變化,令澳大利亞諸多品牌受到衝擊,30%的代購專賣店倒閉,嬰兒奶粉出現滯銷。
廈門姑娘劉婷婷,兩年前到澳大利亞留學,和很多同學一樣,代購是她「養活」自己的主要營生。「幫助國內消費者在澳大利亞購買奶粉、保健品、化妝品等,基本上能賺夠生活費。」劉婷婷說,以前澳大利亞奶粉的需求量很大,可隨著新冠肺炎全球蔓延,澳大利亞奶粉代購量出現斷崖式下跌,萎縮幅度在九成以上。「以前,我每月能賣出300罐嬰兒奶粉,但今年9月只賣出了50罐。」
反觀之下,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的認可度卻在快速回升。上個月,拼多多「百億補貼」直播間落地伊利敕勒川奶源基地及伊利金領冠全球樣板生產工廠,超60萬拼多多網友圍觀了直播,直接帶動伊利金領冠系列奶粉當日銷量增長近3倍,同時拼多多平臺國產奶粉相關搜索量同比增長175%。
2 背後 海外代購生意一落千丈
澳洲奶粉的遭遇,不過是疫情影響之下,海外代購降溫的一個縮影。「受疫情影響,我們現在很難從海外進貨。」廈門白領小吳已經做了三年日韓港貨的代購,她告訴導報記者,海外工廠停產、跨境航班中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的嚴峻形勢依然未減,她的代購生意不得不被迫暫停。「以前一個月能賺1萬多,現在有時候一周都沒法開張。」小吳指著自己的朋友圈說,看看以前,她每天要發七八次商品預告,還要時不時搞一下群直播啥的,現在一兩周才發一次,因為沒法人肉代購,她的代購生意幾乎停掉了。
和小吳一樣,郭琳琳靠著深圳緊鄰香港的距離優勢,代購生意也是做得風生水起。她代購的進口商品以母嬰用品、化妝品、保健品等為主,其中母嬰用品是大頭。「受疫情影響,原來大批的人肉代購都停止了,日韓港貨都出現積壓情況。」
這樣的變化,顯然已經對海外銷售帶來了影響。據外媒報導,疫情前,澳大利亞估計有15萬人從事代購,除專業代購外,還有許多短暫停留的人或是遊客,充當著臨時代購的角色。約有1000家實體專賣店迎合了這一需求,但目前很多都已經關門。
此外,日本規模最大的連鎖藥妝店松本清截止6月30日,在日本設有1726家門店。但今年4月份以來,訪日外國遊客數量連續3個月比去年同期減少99%以上,沒了代購和遊客,松本清今年第二季度淨利潤同比大跌40.5%。
3 崛起 國貨成了「最大贏家」
按照小吳的分析,港貨商很多寄希望於電商來解決向內地銷售,但就目前的狀況看,龐大的國內消費需求,短期很難用其他渠道來滿足,這就給國產品牌一定的機會空間。
事實證明,國貨抓住了這個機會,成了疫情後的「最大贏家」。上月,天貓國潮文化官楊瀾與佛山南海合作的首場直播,帶動成交額1.3億元,直播間在線人數超過680萬。今年4月伊利入駐拼多多以來,銷量實現月均環比增長超75%,多款金領冠明星產品常居奶粉暢銷榜前列。
京東大數據的《疫情下中國品牌的表現及新特徵報告》也顯示,今年一季度,國產生鮮食品成交額同比增幅達156%、國產烘焙原料成交額增幅超10倍、國產電腦辦公商品成交額同比增幅達109%、國產口罩成交額增幅超10倍……疫情之下,國貨滲透率正快速提升。
剛畢業沒兩年的董女士,從爽膚水、乳液到眼霜,現在用的全部是國貨,她說:「百雀羚一整套抗皺護膚的套盒買下來還不到500元,也就相當於一瓶進口精華水的價格,功效不比日韓產品遜色,以前總覺得進口護膚品才是好東西,現在越來越發現『國貨真香』。」
值得注意的是,崛起的國貨出現了有趣的兩個現象。一方面,新消費大潮湧來,越來越多的老字號乘風而起,煥發「第二春」:今年上半年,百雀羚在拼多多銷量飆升10倍;回力被95後買爆,一個月內在拼多多上賣出13萬雙回力鞋。
另一方面,一批新品牌嶄露頭角,如天貓618開售首日,超37000個中國品牌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至少100%,大批成立不到5年的新品牌也實現了自我超越,比如2018年成立的美妝新品牌COLORKEY、咖啡品牌三頓半等。
延伸
新國貨時代正在到來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影響和改變全球供應鏈系統的同時,也正改變國人的消費習慣和觀念,「新國貨」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阿里巴巴研究院最新數據印證了「新國貨」時代的到來:2019年,中國人購物車裡裝著的有八成都是國貨。而國貨消費上,「後浪」積極性明顯高於「前浪」,90後年均支出5307元購買國貨,成為主力消費群體。據阿里統計,在過去4個月裡,天貓上新增了近500個開店以來累計銷售超過1億元的品牌,其中318個是中國品牌,佔比超七成。
京東大數據也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品牌商品及品牌數量、下單人次、訂單量的同比增幅均高出進口品牌增速,兩者差值超過20%。受疫情影響,2020年2-3月,這一差值擴大到30%以上。
另有報告統計稱,現在超過62%的年輕人更願意選擇國貨,他們對一個品牌更看重的是該品牌讓我的個性化得到了什麼體現,是否符合年輕人的圈層屬性,而不是品牌本身有多麼高高在上。
就在幾天前,拼多多在上海宣布了「新品牌計劃」,要在2021年到2025年扶持100個產業帶,訂製10萬款新品牌產品,帶動1萬億銷售額;同時,從頭部代工企業為主,擴展到為全中國優質製造企業服務,數量從1000家提升至5000家。
導報記者 孫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