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右上方藍字「星標」晏凌羊
與我一起做一個愛學習、願成長的人
閱讀全文約需8分鐘
文/晏凌羊
最近,我在看達爾文的傳記。
今天的達爾文,已經被很多人拉下了神壇,但我覺得他依舊是一個可愛、可敬的人。
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今天看來確實是不大成熟的,因為今天的人們已經發現了DNA的秘密,知道了地球上經歷過很多個紀元,經歷過幾次物種大爆發和生物大滅絕。
可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達爾文通過航海、實地觀察、調查總結得出來的這個理論,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一套關於物種起源的理論了。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太先進,他遭到了保守勢力(主要是教會)的抨擊。
只不過,達爾文所處的時代已經比哥白尼、布魯諾所處的時代更寬容了一些,依舊有不少人支持他的理論,甚至還有人做實驗去驗證他的觀點。
從這一點上來講,達爾文是幸運的。
達爾文的壽命又足夠他發現真理並把自己發現的真理傳播開來。
達爾文更幸運的一點在於,他有一個比較好的家境。
達爾文的爺爺、父親對科學有很大的興趣,先於達爾文之前提出了進化論猜測。我們甚至可以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達爾文家族共同的成就。
達爾文的父親是個富有的醫生,他的妻子是個賢內助,達爾文不必擔心生計的問題,可以一心撲在研究工作上。
事實上,與達爾文生活在同一時代的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在達爾文出版轟動世界的《物種起源》之前,華萊士就已經獨立提出了自然選擇理論。
兩個人的觀點也有所不同。達爾文認為世界是弱肉強食、充滿競爭的,而華萊士的思想則更像中國道家的思想:他指出這種競爭機制最終卻導致了大多數物種彼此間相互合作的結果,整個地球生態系統裡的每一樣生物,彼此之間不是相互競爭,而是相互利用的關係。
在《物種起源》發表之前,達爾文收到了華萊士寄來的有關自然選擇理論的論文,這樣事情促使達爾文加快速度出版了《物種起源》。
大家也不必因為達爾文提前出版了《物種起源》就認為他是在剽竊華萊士的成果。事實上,達爾文的爺爺、父親都在這個領域進行了一番研究,並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只是還沒有歸納成為一套知識體系而已。
華萊士在自己的手稿中,對達爾文尊重有加,他始終把這個理論稱為「達爾文主義」。
達爾文的研究,不是閉門造車,他是在實地考察了大量動植物以後,才得出了物競天擇的理論。
26歲那年,達爾文參加了一趟為期五年的環球考察航行。達爾文的研究幾乎都是基於他這一次環球航行收集的資料開展的。
當時,他的父親竭力反對他去,希望他能好好呆在家裡學神學,後來,還是達爾文的舅舅幫他說清,達爾文才獲得了允許。
為什麼一定要得到父親的允許呢?因為這場考察是自費的,達爾文得找老爹資助。
在那個年代,這筆費用是天價啊。
達爾文說,幸運會眷顧勇敢的人。
達爾文能被世人銘記,可不僅僅是因為他幸運。
我閒著無事看了一眼達爾文的環球航行路線圖,我也是一呆。
這趟航行,達爾文是純自費(別說當時,在今天看來都是天價,得虧達爾文有個有錢且開明的爸爸),而且他暈船。
原本兩年走完的考察路線,他們走了五年。
我腦補了一下航行過程中的無聊、枯燥、顛簸、食材單一以及上岸考察面臨的未知風險,很想給達爾文下跪。
換做是我,可能堅持不下來吧?
(或者,我也能堅持下來?因為不捨得浪費已經支付的天價考察費?畢竟,有時候,貧窮讓人自律。)
達爾文是在三十歲時結婚的,那時候他已經結束環球航行。
達爾文在結婚前,拿了一張紙,中間劃條線,列明單身和結婚的好處。他認真地考慮過,要不要養一條狗陪自己度過餘生,但最後,達爾文覺得結婚好處比單身大,就選擇了結婚。
達爾文父親朋友家的三個女兒,個個有知識有文化,能接受他不信仰上帝(請注意時代背景,達爾文持上帝懷疑論,在那個時代被視為異端),但是,達爾文最後還是找了從小認識的表姐愛瑪。
愛瑪比達爾文大一歲,跟達爾文有點近親關係(愛瑪的父親是達爾文的親舅舅),兩人是表姐弟。愛瑪多才多藝,喜歡射箭、騎馬、跳舞、溜冰,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懂法語、義大利語和德語,有音樂天賦,曾經到巴黎向蕭邦學鋼琴。t她一直沒有結婚,是想留在家庭裡照顧中風的母親和殘疾的大姐。
也難怪達爾文會選擇愛瑪這一款具奉獻精神的賢妻良母,因為他八歲就失去了母親,多多少少有點戀母情結的。
愛瑪信仰上帝,但她還是跟達爾文結婚了。
對愛瑪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按照她的信仰,她死後可以上天堂,而不信上帝的達爾文的靈魂卻不知道飄向哪裡。
達爾文和妻子的相處,讓我們發現:信仰不同的人,也是可以情深意篤,可以相處得很好的。
達爾文是寫得出來《物種起源》的作者,他只相信自己研究調查的結果,不相信「世界萬物是上帝造出來」的。
達爾文的妻子愛瑪,則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根本不相信達爾文說的那些理論。
這對在信仰方面可以說是南轅北轍、針鋒相對的夫妻,卻一生相敬如賓。
愛瑪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上帝造出來的,但還是幫著達爾文修改、校對她完全無法苟同的《物種起源》,並把書稿中那些寫得比較激烈的部分刪除了,只是為了避免達爾文少受點宗教攻擊。
達爾文呢?根本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尊重妻子的信仰。他經常送妻子去教堂做禮拜,自己則在教堂外等候著。
《物種起源》發表後,達爾文受到了來自教會的衝擊。愛瑪認同教會的觀點,但又看不得教會那樣指責自己的丈夫,一度活得特別分裂和痛苦。
思想觀念上這種巨大的差異,並沒有能讓這對夫妻分開。
那時候,歐洲好多有名望的男子一邊出軌,一邊向上帝祈求饒恕,而達爾文不信仰上帝,卻一生對愛瑪保持忠貞。
達爾文曾經對女兒說:我有一個幸福的人生,這要完全歸功於你的母親。
婚後,他們的婚姻也經歷過考驗:兩個人生了十個孩子,但夭折了三個,剩下七個也都有點疾病(實際上是近親結婚的結果,近親結婚當時在歐洲很流行)。
在那個時代,孩子早夭很容易被視為是「不信仰上帝的人遭受到的懲罰」。但是,愛瑪沒有把這件事情當成是上帝的詛咒。
大女兒夭折後,達爾文悲痛不已,病倒在床。
他對愛瑪說:我們更要互相珍重。
愛瑪答道:你要記住,你永遠是我最珍貴的寶藏。
達爾文73歲病逝,臨終前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給妻子艾瑪的:「我最不害怕死亡,因為有你這樣一個對我好的妻子。」
達爾文病重時,愛瑪也希望達爾文能夠信仰上帝。她給他寫信,表達自己因為丈夫不肯信上帝的惶恐,達爾文非常理解妻子的惶恐,但還是選擇了理性,他在信的下方加了一句:「當我死時,你要知道,有許多次,我親吻它並為之哭泣。」
就衝「我愛你,但我根本不想改造你」這一點,我覺得達爾文和他妻子擁有的這種愛情已經算是神仙愛情了。
立場不同的夫妻可以和諧相處麼?
我的答案是:有恩情、有感情的前提下,可以。
美國有一對普通夫妻,瑪格麗特和她的丈夫史蒂夫·埃斯罕已經結婚有二十幾年了,可他們卻持不同的政見,一個支持民主黨,一個支持共和黨。
為了維持家裡的和平,他們每次聊起政治就只能挑選那些「安全」的話題,其它的避而不談。比如,髮型和出醜是可以談的,政治問題絕口不提。
每一次選舉結果出來以後,他們夫妻倆有一個人得到和解性、安慰性的擁抱,還有一個人會躲到角落裡去開心地跳舞。
瑪格麗特說:「如果學不會尊重對方、學不會如何處理兩人間的分歧,婚姻是不會長久的。」
我想,這類婚姻之穩固,是因為兩個人都達成了一個共識:比起分歧,對方更重要,感情更重要。
但凡其中一個人有點控制欲,要求對方和自己步伐一致,這門婚姻可能就要散架了。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曲洋和劉正風分別在魔教和正派任職,兩人因為樂曲結識,成為知音。在立場上,兩人「正邪不兩立」;但在音樂世界,兩人惺惺相惜。
兩個立場、信仰甚至價值觀不同的人,其實是完全可以在一起的。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是對彼此有善意、有愛意、有恩情。有了這層底色,即便價值觀有衝突,也能求同存異。
在任何兩兩關係中,只要雙方都能遏制住自己的優越感和控制欲,大概率上這段感情也就能發展得比較平順了。
木心說過這樣一句話:愛情顯得好時,不是愛情,是智慧和道德。
仔細琢磨,發現這句話是真理。
你說呢?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達爾文雖身為進化論之父,為人類對遺傳學帶來革命性改變,但達爾文本身卻未能超脫遺傳的擺布,他的家族更遭遇遺傳的「詛咒」。由於奉行近親結合,達爾文的10個小孩中有3個於童年夭折,3個結婚多年卻終生未生育。達爾文家族的62名後人中,38人沒有孩子,以致這個顯赫的家族日漸式微。
美國一些專家研究了達爾文的家族譜系,最後得出結論:頻繁的近親結婚行為是導致達爾文家族悲劇的根源。達爾文本人曾經意識到近親結婚的弊端,懷疑正是自己與妻子的血緣關係導致後代的悲哀。
他在1870年寫給英國議員約翰·盧伯克的一封信中建議政府展開大範圍人口調查,以研究家族間頻繁近親結婚與後代健康狀況的關係,然而這一要求遭到拒絕。6年後,達爾文提出了雜交優勢的生物學現象。
達爾文的婚姻很幸福,卻因為近親結婚導致子嗣不枉。這一點,還蠻讓人唏噓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時代造就的遺憾。在那個年代,近親結婚是非常流行的,從皇宮貴族到凡夫俗子都熱衷於近親結婚。
但是,達爾文和妻子的相處方式,卻還是值得世人學習。那些能白頭偕老的夫妻,不是人家遇不到問題,而是遇到了問題雙方都願意竭力去解決。兩個人想「在一起」的話,總能找到辦法「在一起」。
謝謝你的時間,我們相約明天見。
關注「晏凌羊」
在後臺回復關鍵字「8」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點擊標題可查看):
我的故事 | 那個被面試官趕出去的女大學生……
我的故事 | 我見別人多二逼,料別人見我亦如是
我的故事 | 我養了個「白眼狼」……
煙火人生 | 董明珠這樣的婆婆,很可怕嗎?
煙火人生 | 瘋女人和她的兩個男人
煙火人生 | 如何擺脫「控制狂」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