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歐班列開行達10180列,已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送貨櫃92.7萬標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98.3%。在疫情導致全球物流不暢、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背景下,中歐班列逆勢高質量、常態化穩定開行,有效助力沿線國家和地區抗擊疫情、復工復產,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有力支撐,為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注入動力。
逆境中奮進,聯通中歐顯擔當。被譽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自今年疫情爆發後,在全球物流供應鏈面臨「卡脖子」的問題下,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逆勢增長,為全球物流體系做出重大貢獻,危難時的傑出表現,在全世界打響了自身品牌。今年以來,中歐班列共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6萬多噸。一列列滿載防疫物資的班列飛馳在中歐就是一條條「生命線」,為全球抗疫情、穩經濟做出傑出貢獻,為沿線國家增添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和力量,張揚了華夏大國的風採,為抗戰疫情提供了中國力量。
擴大開放,深化合作。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持續擴大開放是當代我國鮮明的標識。今年10月11日中國實施新的鐵路列車運行圖後,中歐班列運行線達73條,截至11月5日,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籤署了20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10月,從波蘭滿載1100餘噸液態純牛奶、速溶乳粉的中歐班列經過半個月行程抵達武漢,這是首列由波蘭開往中國的乳製品專列;7月,中國華中地區首列直達烏克蘭的中歐班列抵達基輔市利斯基貨運站,中國的電子產品、高端儀器、農業設備、醫療物資等產品去,烏克蘭的木材、礦產和農業資源回,實現國與國之間物流雙向循環。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物流貿易雙向循環讓雙方互利共贏的同時,也及有效的加快了復工復產的步伐,為全球共同抗戰疫情注入了新的活力。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國鐵集團在中方各口岸研發實施95306「數字口岸」系統,實現海關、鐵路數據網上共享、通關狀態自動反饋等功能,極大提高了貨物通關效率。中歐班列運量大、時間短、價格低、通關效率快、穩定性強、通達國家(地區)多……中歐班列的多項優勢,是更多企業選擇的根本原因。馬士基負責人表示:「中歐班列運輸速度比海運快,價格比空運低,市場潛力大。」;德國歐門集團運送的德國汽車使用中歐班列運輸能夠比海運節省一半時間……中歐班列的優點已然凸顯出來,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麗名片,出現 「滾雪球」效應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我國物流貿易合作,建設建成「一帶一路」。
來往中歐的「郵差」——中歐班列逆勢高質量的增長,降低了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同時也凸顯了「一帶一路」長遠計劃的必要性。事實證明,經濟範圍大且多樣化有利於穩固整個經濟整體,中國持續擴大開放,深耕「一帶一路」,深化中歐經濟貿易合作,不僅互利互贏,還有利於人類構建命運共同體。
(華尚洪)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