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就是騙你們點進來的!
不要想著玩耍!
和我一起學習!
萬裡絲路,瀰漫的不止是滾滾黃沙,還有那早已理沒在歷史塵埃中的一道道曼妙麗影。其中,有一道「麗影」曾是一列列龐大而壯麗的西行隊伍的真實寫照,從大漢到盛唐,數百年間,這列隊伍不僅一直綿延未絕,還在中國史籍上鐫刻了一個響亮而又悲涼的名字一和親。公元33年,長安至五原郡(今包頭市)的秦直道上(王明君和象北上出塞的必經之路,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支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旌旗招展,一隊隊戰馬, 一峰峰白駝,一輛輛氈車,緩緩行進。中間的輛拉車上,一個髮髻高聳,服飾鮮麗,光彩照人的女子,撥弄著懷中琵琶,行雲流水般的聲音在廣袤的天地間徜徉,令草原平添了濃濃的生氣——這是王昭君隨呼韓邪單于出塞的壯麗情景。
秦直道 圖源網絡侵刪
漢元帝即位之初,呼韓邪單于上書漢廷,敘述匈奴百姓困苦之狀。漢元帝下令,讓雲中、五原等郡撥給匈奴兩萬斛糧食,供其食用。呼韓邪單于目睹漢朝的強盛豐庶、文明禮儀,十分羨慕,又親見漢朝軍事力量的強大,認識到只有和漢朝永遠保持友好關係,匈奴才有可能發展壯大。恰巧這時,呼韓邪單于的閼(yān)氏(王后)去世。他就想娶一名漢朝的女子為閼氏,在與漢朝友好的關係上再加上一層親戚關係,使漢匈關係更加鞏固。於是,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一來是向漢元帝表示敬意,二來正式向漢朝提出求婚。
小貼士
斛hú〈名〉
(1)(形聲。從鬥,角聲。本義: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十鬥為一斛)
(2) 同本義。如:斛鬥(斛與鬥。皆糧食量器名);斛子(糧食量具);斛檻(糧食量具)
(3) 量∶多用於糧食。如:十鬥曰斛。——《儀禮》
(4) 比喻物之小 。如:斛舟(小船)
(5) 另見jiào
青冢 圖源網絡侵刪
漢元帝對匈奴主動要求鞏固友好關係的舉動十分高興。但此時他只有一個年紀尚小的女兒,頗受太后寵愛。如果把這個女兒嫁給已40多歲的呼韓邪單于,女兒不會同意,太后更不會同意。而且這個嬌蠻公主很難擔起促進漢匈友好的重任。經過反覆考慮,在與大臣商議後,元帝向皇宮中的妃嬪、宮女下旨,招募自願遠嫁匈奴者。
匈奴所處之地苦寒,又遠離繁華,風俗與中原完全不同,宮中女子都不願去,獨有一位叫作王昭君的女子「請掖庭令求行」。王昭君本名嬙,「昭君」是她的字。她是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皇宮中的旁舍,宮嬪所居的地方)。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容貌之美自是不同尋常。據《後漢書》稱,王昭君遠嫁匈奴的請求被批准後,在呼韓邪單于臨辭大會上.漢元帝召包括王昭君在內的五位女子出來與呼韓邪單于見面。也正是在此刻,漢元帝第一次見到了王昭君,於是「大驚。竟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漢元帝賞給王昭君錦帛、絮、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無數,親自送出長安城。王昭君在送親隊伍的護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重任,於公元前33年離開長安,經雁門關出中原,沿著絲綢之路,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呼韓邪單于為王昭君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並封她為「寧胡閼氏」。「寧胡閼氏」即「安定匈奴的皇后」之意。
金五銖 西漢
五銖錢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開始鑄造的,
圓形方孔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體「五銖」二字,因此得名。
「闕氏」在匈奴人中的地位和權力不次於單于。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利用「閼氏」的權力,積極致力於促進漢匈兩族人民的團結,致力於幫助匈奴人民提高生產力水平。她勸呼韓邪單于不要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技術引入塞外,促進了中原文化向漠北地區傳播,擴大了漢匈兩族經濟文化的交流,進一步消除了漢匈的隔閡,使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出現了一個繁榮的局面。自此以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維持了60年之久的和平局面,對以後漢族與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友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王昭君深受匈奴人民的愛戴和敬仰。
匈奴人也從此接受了漢朝的統治,打破了舊的歷史格局,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漢匈關市暢通,互利互惠,匈奴人更是學會了計算、登記的方法,還學會了建築和打井。
陶井 西漢
呼韓邪單于死後,其長子繼位。依照匈奴風俗,王昭君嫁給了這位新單于為妻,並生了兩個女兒。公元前20年,單于去世。王昭君從此寡居,不久去世,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後人稱之為「青冢」。西晉時,為避司馬昭(西晉王朝奠基人)諱,史家、文人改稱「昭君」為「明君」。漸漸地,王昭君便又多了一個「明妃」的雅號。
在王昭君「青冢」的墓碑上刻有一首詩:
這首詩是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最公允的論斷。
青冢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