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戲《羋月傳》開播以來受到了高度關注。
鐵血太后羋月
秦宣太后羋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從命運坎坷的楚國庶出公主到稱霸六國的大秦鐵血太后,她執掌秦國國政四十一年。她堅持商鞅變法,堅持改革,主張國家統一。她讓秦國走出內亂,把弱秦變成強秦,秦國在她的手中真正有了無敵的軍事力量,令得六國再無反抗之力。如果沒有秦宣太后羋月,也許就沒有秦國的一統天下。
秦武王之死
羋月嫁給了秦惠文王后,生下了公子稷(也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但惠文王去世後,公子稷就被送去燕國做人質。不過公元前306年他就又回來了,因為蠢哭了的國君秦武王(羋姝之子)因為舉鼎而死。秦武王只在位了3年,他英勇好戰但智商是硬傷。司馬遷用6個字評價他:「武王有力好戲」。
羋月的傳奇經歷,不乏她個人努力的因素,同時也要感謝秦武王,如果不是他意外小腿骨折喪身,恐怕羋月和她的子孫們就要在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了。看來,疾病在影響歷史的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秦武王的真正死因-小腿骨折
秦武王嬴蕩自幼身高體壯,勇武好戰,攻城略地,年紀輕輕就成為軍中偶像,十足的馬上皇帝。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好勇鬥狠。事實上,也正是這個弱點最終斷送了他的性命。秦武王到了洛陽,見到九鼎。秦武王對九鼎特別感興趣,要試試九鼎的輕重。俗話說,「王不過霸將不過李」,嬴蕩孔武善戰,但畢竟沒有西楚霸王和十三太保的九牛二虎之力,雖然勉強舉起雍鼎,卻因力盡脫手,砸斷脛骨。《東周列國志》云:「血流床蓆,痛極難忍,捱至夜半而薨」,享年22歲。
很多人可能會奇怪,不就是一個小腿骨折嗎,怎麼就把堂堂一國之君的命要了呢?然而,小腿骨折聽起來好像不嚴重,但在缺乏現代醫學手段的情況下,導致死亡還真是很有可能的。小腿骨折可能引起的併發症有很多,其中可能危及生命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出血
骨折時,骨折端很容易刺破周圍的血管導致出血,如果不幸有大的血管破裂,就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大出血。這種出血難以通過簡單的局部壓迫等方法止住,往往需要緊急手術結紮或者修補破裂血管才能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的性命。在沒有現代止血技術更沒有現代輸血技術和休克治療技術的情況下,持續不斷的出血最終將導致患者休克和死亡。秦武王「血流床蓆」,失血性休克致死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是脂肪栓塞
管狀骨骨折的時候,因骨折處髓腔內血腫張力過大,骨髓被破壞,脂肪滴可進入血液循環,引起肺部、腦部脂肪栓塞。常見的栓塞部位為肺和腦。
肺栓塞表現:呼吸困難、發紺、心率加快和血壓下降等。
腦栓塞表現為:意識障礙,如煩躁、昏迷、抽搐等。
脂肪栓塞的後果,取決於栓塞部位及脂肪滴數量的多少。若大量脂肪滴(9克~20克)短期內進入肺循環,可引起窒息,或因急性右心衰竭死亡。
第三是筋膜室高壓
骨筋膜室是小腿的相對封閉的腔隙,骨折時,由於血腫、組織腫脹以及包紮過緊等原因,可導致筋膜室壓力升高。當壓力高到一定程度,就會壓迫肢體血管,導致肢體血運障礙,引發大範圍的肌肉壞死。而大範圍的肌肉軟組織壞死,又會產生大量毒素,導致患者腎臟等功能衰竭,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筋膜室高壓的臨床表現之一就是持續的劇烈疼痛。秦武王死前「痛極難忍」,合併筋膜室高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解決筋膜室高壓的方法並不複雜,只要做個簡單的減張手術,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打開筋膜室腔,就可以減輕內部壓力,阻斷病情惡化。但古代的醫生是沒有這種覺悟和認識的。
第四是感染
包括普通的細菌感染和破傷風感染。古代沒有抗生素,沒有可靠的消毒手段,沒有無菌技術,嚴重的開放性骨折,在局部有大範圍血腫和壞死組織較多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嚴重感染。一旦出現感染,輕則肢體喪失,重則性命不保。
一代雄主就這樣被自己砸斷脛骨而死,年方22歲,令人嗟嘆。也正是他的謝幕,直接將羋月推向秦國的政治權力中央。倘若戰國時期有專門的的骨科大夫,秦武王或許臥床數月便會痊癒,「掃六合」的秦王會是另一個人亦未可知了。
解密皇帝中的典型病例
1.蔡桓公,肝炎受害者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從扁鵲看病的這段記載看,桓公很可能是種與皮膚顏色密切相關的疾病,作為中醫的佼佼者,扁鵲單憑一「望」便做出正確診斷。
肝細胞性黃疸是由於肝臟細胞被破壞、裡面的膽紅素大量流散到血液系統內,從而形成臉色發黃,最常見的莫過於病毒性肝炎了。一番推敲之後,我們不妨試著還原當年蔡桓公病亡的始末。
可以想像在山東生活的蔡桓公,某天在宴會上興致勃勃地品嘗了來自齊國海邊的鮮魚,這條魚恰恰未被洗乾淨,身上帶有A型肝炎病毒!桓公飽餐後,病毒便隨著腸道進入血液,最後定居在一片肥沃土地——肝臟上。
當扁鵲第一次見他時,看到桓公臉上浮著不祥的黃色,直言不諱:「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但說法太直接了,而且嚴重缺乏醫患溝通技巧和解釋的耐心,接二連三碰了一鼻子灰後,他沒有改變方式,要傳達的善意和性命攸關的訊息,對方完全沒有接收到,甚至產生了反感。這段時間,桓公或許繼續大擺筵席,繼續過夜生活,已受損的肝臟繼續透支。最後,崩潰的肝臟不得不發出求救的信號——疼啊!這是肝臟的絕命信號,桓公終於收到了,但為時已晚,回天乏術了。
2.宋太祖趙匡胤可能死於心腦血管疾病
宋朝的開山鼻祖——太祖趙匡胤,49歲那年冬天,在「斧聲燭影」中突然神秘死去。
趙匡胤最終死亡的時間應是夜間,實情大概是這樣,當夜朔風凜冽,大雪紛飛,寒氣逼人,長期患病的趙匡胤病情有所好轉,於是決定和手握重權的弟弟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見面後,二人把酒長談,幾分醉意的趙匡胤開始責備弟弟近年來在政壇上咄咄逼人,似乎對皇帝寶座有所垂涎。他越說越生氣,酒越喝越多,趙光義連忙起身認錯,也不停地為自己申辯。趙匡胤亦無可奈何,畢竟自己已老病纏身,兒子們又文弱不堪,而弟弟正如日中天,於是心有不甘地用柱斧在地上狠狠撞擊,發出陣陣令人不安的悶響。發洩一通之後,趙匡胤忽然覺得頭痛欲裂,再加上爛醉如泥,於是無力地倒頭躺下。趙光義以為哥哥已酣睡,只好起身告辭,但他敏銳地預感今晚也許會出現意外情況,臨走時向皇帝身邊早已被收買的內侍使了個詭秘的眼色……
在那個神秘的雪夜,真正把趙匡胤的生命推下懸崖的罪惡之手又是什麼呢?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最可能是心腦血管急症。可以大膽推斷趙匡胤死於腦出血!趙匡胤有哪些腦出血的易患因素呢?
第一,他很可能是個高血壓病患者,體胖、嗜酒、中年後運動較少;
第二,趙匡胤喜歡喝酒,長期飲酒會引起血管收縮舒張調節障礙,並出現血管內皮損傷,導致血管內脂質沉積,使得血管彈性更差,又為腦出血創造了條件;
美女一登場,全場都臉紅了!�人;
第四,趙匡胤死亡當晚,情緒處於激烈波動之中;
第五,天寒地凍是趙匡胤腦出血的另一幫兇。
3.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可能都患有消渴症(糖尿病)
漢高祖劉邦在黥布叛亂時,抱病帶兵徵剿,作戰中受了箭傷,平叛後傷口不愈、潰爛以及感染,傷勢日益嚴重。他因糖尿病而死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傷口發炎,會導致化膿性感染,引起致命的敗血症並發,更何況那時候還沒有發現抗生素!現代醫學知道,糖尿病病人的傷口是很難痊癒的。
正如孫思邈和王燾所說:「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現代醫生亦強調提防不要破傷皮肉,以防化膿之禍。
漢武帝晚年生病,精神「恍惚不定」,且有「恐怖症」的表現。:從他的判斷力和行動,他可能是糖尿病腎臟病變,導致腎衰竭(尿毒症)。這類病人因為腦部「中毒」(腦病變),導致思維混亂,無法集中注意力,幻覺,情緒不定,行為大變,懶散,迷惑等各種精神病態。
漢武帝有些失誤的決策可能和他患上尿毒症有關,如聽信讒言,懷疑兒子戾太子劉據奪權,又以為太子用巫蠱術來陷害自己,使他生病。結果戾太子與母后雙雙自盡。
4.唐高宗李治死於風疾,成就了武則天
風疾(中風)是唐高宗疾病的總名,風眩、風痺、腦廱是高宗疾病的具體名。也就是說,風眩(腦血栓形成)、風痺(腦栓塞)、腦廱(腦瘤)是高宗風疾的不同發展階段。唐高宗的風疾雖採用減負療法、"餌藥"靜養、避暑療養、溫泉療法、針刺放血療法等,有時是兩種方法的巧妙結合,但終因貴為皇帝的高宗身體虛弱,且治療方法受到限制,因而風疾一直在折磨他,使他"頭重不可忍",並最終把他送到了生命的盡頭。
唐帝室中有多人患有一種被稱之為「風疾」的病症,明確記載患此症者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順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這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臨床上常出現頭痛眩暈、抽搐、痙攣、肢體顫抖、麻木、蠕動、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步履不穩,甚至突然暈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症狀,而情志不遂、飲食無節、恣酒縱慾等,則應是引起風疾的一種主要原因。有的風疾症狀如西醫所說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等,當與遺傳有關,且重症死亡率極高。
如果古代的醫療條件再好些,或許歷史許會改寫
如果秦武王沒舉起那樽鼎,如果漢高祖有胰島素,如果扁鵲有更加高明的醫患溝通技巧,蔡桓公也沒有放棄治療,疾病對於歷史的蝴蝶效應又會是怎樣?.沒有如果,只有如今。如今,我們有著比曾經的皇帝們還要好的醫療條件,應當好好利用,對疾病早發現早治療,切不可再「諱疾忌醫」; 平時也要多積累醫學常識,科學運動、健康飲食,積極主動地養生保健,更好地生活在醫學發達的今天。
來源:人民網
版權申明【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本期編輯:董傑
關注醫師報微信: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字體「醫師報」。
同時,也請您關注醫師之家中國醫師協會官方微信,微信號:CMDA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