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APSMUSEUM開館首展——《空間領導者》在上海浦東陸家嘴中心開幕,由欣稚鋒藝術機構創始人汪斌擔任總策劃,藝術家徐震擔任策展人,並邀請國內外聲譽卓著的安尼施·卡普爾、丁乙、莫娜·哈透姆等15位藝術家參與其中。以下是「鳳凰藝術」特邀撰稿人於奇赫為您帶來的展評。
——哲學家薩提斯·庫瑪(Satish Kumar)
清晨被手機設定的鬧鐘吵醒,或是按照生物鐘睜開雙眼,人們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不論出門或是呆在家,只要在城市之中,我們都會感到時間不夠用以至於生活節奏都變快了;但是只要去鄉下或是在旅遊景區休閒度假,感覺生活節奏一下子變慢了,但是這樣美好的時間還是過的太快。關於生活節奏的心理感受涉及到了時間和空間兩個層面,
而在城市中的快節奏生活被德國社會學家、耶拿大學政治和社會學教授哈特穆特·羅薩(Hartmut Rosa)稱為「加速」,他說:「社會加速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它已經成為現代性的核心元素,是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關鍵。」
當然在技術哲學看來這種將社會加速理解為社會現象顯然忽視了技術的重要作用,但是羅薩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是敏銳的。
在上海浦東陸家嘴中心L+MALL,一場關於城市、時間、空間與物質的展覽拉開帷幕,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丁乙、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何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李漢威、陸興華、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託(Michelangelo Pistoletto)、邱岸雄、施勇、汪建偉、王梓全、徐震®、楊振中、展望帶來了他們的思考。
▲ 展覽開幕式嘉賓合影 ,圖片來源:APSMUSEUM
▲ 展覽開幕現場,圖片來源:APSMUSEUM
藝術開始高調佔領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而其中的公共性對城市來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觀眾可能不會踏進獨棟洋房與新式建築中的畫廊,但是可能懷著逛商場的心態看畫廊,藝術就走進了大眾並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 APSMUSEUM空間,圖片來源:APSMUSEUM
置身於L+Mall商業綜合體3層的APSMUSEUM,可以在大樓1層側門乘坐一個自動扶梯直達空間入口。
從這種獨特的進入方式來看,欣稚鋒藝術機構與陸家嘴中心L+MALL對於藝術介入購物中心的模式有著特殊的理解,或者說十分重視藝術的呈現方式。而「APS」是欣稚鋒藝術機構的英文Art Pioneer Studio的首字母縮寫,就是本次展覽標題的意義來源。
▲ APSMUSEUM空間,圖片來源:APSMUSEUM
APSMUSEUM的定位是一個非營利的藝術空間,其「非營利」的定位讓這個空間同商業空間隔出了一段距離,創造了一個藝術與城市、藝術與人彼此交流的場所。正如空間創始人汪斌所說,是「通過審美環境的構建,潛移默化地提升人們的審美意識,讓好的藝術作品在個人身上產生作用」。▲ 邱岸雄在開幕論壇發言,圖片來源:APSMUSEUM
▲ 展望與陸興華在開幕論壇 ,圖片來源:APSMUSEUM
▲ 開幕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APSMUSEUM
▲ 汪建偉在開幕論壇現場 ,圖片來源:APSMUSEUM
APSMUSEUM由義大利著名建築設計事務所Stefano Boeri Achitetti擔任室內設計,並由斯坦法諾·博埃裡親自操刀。該空間的入口宛如一個時空通道,仿佛是一個異次元空間介入了這個商業大樓。空間外部整體典雅、穩重的藍色視覺與內部的白色空間透出理性和未來感,這種美學式的呈現也讓空間顯得更為靈動、跳躍。
APSMUSEUM聯合了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等創意人才,向公眾展示一種超出日常工作的思考與感動,以藝術展覽、公共活動與藝術商店等多種形式探討城市空間話題與新可能性。
首批來自世界各地的「空間領導者」已經就位,在2020年這個充滿不安的現實之中邀請觀者進入「深度時間」。
安尼施·卡普爾的作品位於展覽中的一個獨立的白色空間中,名為《隨機三角鏡》。這個由數百個三角形鏡片組成的弧形裝置,其反射的鏡像會隨著觀者的移動而移動。也就是說,上一秒的視覺經驗在下一秒來臨後無效了,無止境的反射讓空間產生了流動性。
卡普爾的作品帶有非常複雜的製作難度,以此打破觀者在觀看時的「先入之見「。而城市就是這樣瞬息萬變,似乎誰都不能把握它的形狀。
▲ 安尼施·卡普爾,《隨機三角鏡》,不鏽鋼、樹脂,160.5 cm x 160.5 cm x 22 cm,2015 圖片來源:APSMUSEUM
▲ 《隨機三角鏡》局部 ,圖片來源:APSMUSEUM
走進展覽中另一個需要工作人員刷卡才能進入的「密室」,可以看到詹姆斯·特瑞爾的作品《梭倫,中型矩形玻璃》。凝視牆壁上每15秒變化一次顏色的長方形,時間仿佛變慢了,色彩讓空間也變得神聖化。
特瑞爾作為「光與空間」運動的標誌性人物,營造了一個讓觀眾理解「深度空間」的場域。整個大廈的商業時間也被這個空間扭曲,讓人的想像游離於城市之外。
▲ 梭倫,中型矩形玻璃,LED燈、鏤空玻璃、淺空間,142.2 cm × 185.4 cm,運行周期:2小時30分鐘,2019,圖片來源:APSMUSEUM
▲ 《梭倫,中型矩形玻璃》局部,圖片來源:APSMUSEUM
展覽中藝術家楊振中的一段視頻非常有趣,他以剪輯的方式將浦東標誌性建築以雜技的形式顛倒過來,隨著人的移動發生劇烈的搖移。這個充滿戲謔的做法讓公共空間變的更為友好,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城市中的很多空間是需要身份才能進入的,藝術家找到了另一種與空間互動的方式。而城市化成為表象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權利的固化;藝術家用獨特的視覺語言撬動了它,將城市真正地交到了居民的手中。
▲ 楊振中,《輕而易舉 2》,有聲彩⾊單頻影像,1′00′′,2003 ,圖片來源:APSMUSEUM
文化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一個重要類型,而這便是王梓全所關注的對象。按照法國思想家列斐伏爾的觀點,日常生活的空間性與現代性是理解社會生產最重要的視角。時間快速流失、空間視角變化、人物生硬的平移、顯而易見的CAD輔助線……這些都是在王梓全所營造的虛擬空間中常見的現象。
王梓全虛構了一個城市的空間與一個「車禍」的時間,把人們從完美的世界中拉回了三維軟體本體,看清虛擬世界的真實面目和真實世界中的荒謬性。
▲ 王梓全,《一場車禍》,影像,3』40』』,2020 ,圖片來源:APSMUSEUM
▲ 《一場車禍》局部,圖片來源:於奇赫
何岸《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懸掛在藝術品商店APSTORE的櫥窗中,以燈箱的形式作為藝術家的造型語言。作品名稱出自《約伯記》,頗有「因信稱義」的意味;而將漢字進行切割後的重組,又使閱讀性被破壞再重組成為一段非線性閱讀的它者文字。
▲ 何岸,《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霓虹燈、樹脂,直徑150 cm,2020 ,圖片來源:APSMUSEUM
▲ 《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局部 ,圖片來源:APSMUSEUM
莫娜·哈透姆的作品比較晦澀,這可能與她是一個在倫敦漂泊的黎巴嫩人有關。城市並不總是為人提供「生活」,有的時候也在驅逐人與異化人。
展覽中藝術家的作品《靜態II》以金屬材質的蜘蛛網和椅子為造型語言,蜘蛛網的顏色是罌粟花的隱喻,象徵著藝術家的祖國巴勒斯坦。光影下的藝術品反應出女性細膩的思考,可能這種感覺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很難理解。
▲ 莫娜·哈透姆,《靜態 II》,鋼製椅子、玻璃珠及電線,97 cm x 49 cm x 45.5 cm,2008,圖片來源:APSMUSEUM
▲ 《靜態 II》局部,圖片來源:APSMUSEUM
義大利「貧窮藝術」的創始人之一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託,展出了其代表作「鏡畫」系列作品。藝術家希望藝術可以引起「有責任的社會變化」,強調人造世界與自然之間的平衡。皮斯託萊託用錘子砸碎鏡子製造出了一個新的空間,使得作品同時包括了時間的三個節點——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這件作品所體現的並非藝術家本人的情感與想法,而是觀眾感受經驗的集合。而城市其實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參與並感受世界存在的媒介。
▲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託,《兩少一色》, 鏡子、鍍金木,180 cm x 120 cm x2,2015,圖片來源:APSMUSEUM
▲ 《兩少一色》局部,圖片來源:APSMUSEUM
當符號變成一個空間,再由觀念予以豐富,就成為了施勇的作品《內或者外》。
這個由漢字筆畫製造的圍合空間帶有一定的抽象性,簡體漢字「內」被藝術家重組為一個包圍的結構,暗示著人們在城市中遇到的困境。很多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那麼是否具有兩個空間呢?施勇的作品給出了這個答案。
▲ 施勇,《內或者外》,鋁、不鏽鋼鉸鏈,256 cmx 210 cmx 120 cm,2020,圖片來源:APSMUSEUM
▲ 《內或者外》局部 ,圖片來源:APSMUSEUM
李漢威的創作善於使用商業廣告與電影的形式進行隱喻,在這裡近乎完美的女孩身體布滿鱗片、熔融的銀色液體中發射出一顆顆放射狀的金屬、被空氣吹拂的獨立「頭髮」伴隨著在空氣中「蛙泳」的人們,共同形成了一種新的視覺效果。李漢威的CG作品很完美、很真實,似乎這樣美好的生活令人充滿嚮往,但是反觀城市中擁堵、空氣與疫情問題又是那麼地令人煩惱,動畫中的世界是不是城市中通往極樂世界的入口?
▲ 李漢威,《次表面驅動》,電視機、鋁板、樹脂、2k影像,3′ 循環播放,2020,圖片來源:APSMUSEUM
▲ 《次表面驅動》局部,圖片來源:APSMUSEUM
汪建偉對於漫長的地質時間有著特殊的理解,他特別關注由一個或多個穩定的「本質之物」所形成的表象,作品中的金屬鎳可以追溯到四億年前。地球紀元更迭,有一些不變的東西始終存在於城市中,但是被技術所遮蔽。
汪建偉所做的就是在材料中摸索它們,而不是完成一個簡單的從想法轉向成品的製作方式。城市中存在著太多的因果而消除偶然性,而這也是藝術家所警惕的。
▲ 汪建偉,《當我們說到現在,意味著什麼?簡單的說都是面目不清的……》,⽊材、噴漆、不鏽鋼,整體尺寸:260cm x 106 cmx 131 cm(⽊材:252 cmx 97cm x 68 cm,不鏽鋼:225 cmx 106cm x 91.5 cm),2019,圖片來源:APSMUSEUM
▲ 《當我們說到現在,意味著什麼?簡單的說都是面目不清的……》局部,圖片來源:APSMUSEUM
展望的不鏽鋼假山石「是將這個時代的複雜問題濃縮為一種符號,也是一種紀念方式」。此次展覽中可以分為6個角度擺放的不鏽鋼假山石共用一個水晶的正方體底座,表明藝術家認為從宇宙的角度看假山石是一個懸空的,沒有前後左右上下概念的物體。
不鏽鋼作為一種充滿現在性的材料攜帶了一種強烈的隱喻特質,折射出城市變遷中光怪陸離的現象。而金屬表面「晶亮浮華」似乎也是一種欲望的浮現,讓人將時間與空間盡收眼底。
▲ 展望,《假⼭石 164#(六⾯假山石)》,不鏽鋼雕塑(角度可變)、35 cmx 16cm x 54 cm(亞克力樹脂底座:21cm x 20cm x 21 cm,⼤理⽯底座:32 cmx 32cm x 90 cm),2013-2019,圖片來源:APSMUSEUM
▲ 《假⼭石 164#(六⾯假山石)》的放置方法,圖片來源:中央美院藝訊網
丁乙的作品與城市的發展始終保持著一種脈動,其「螢光色」系列作品就是在關註上海這座城市。此次展出的這幅「十示」系列中的作品,營造了一種仰望天際的感覺。藝術家在木板上製作了更多的色層,綜合運用刻和畫讓色彩有機地進行交融。當佇立在這幅作品之前,人們可能會思考時空交錯後的存在感,似乎變得不那麼強烈了;而宇宙的廣袤,是個體難以回應的。
▲ 丁乙,《十示 2018-1》,椴木板上綜合材料,240cm x 240cm,2018,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
▲ 《十示 2018-1》局部,圖片來源:香格納畫廊
邱岸雄的黑白水墨城市充滿一種末日的氣息,很難讓人進入那樣一種怪誕的城市場景。藝術家藉由《山海經》中的精怪思想將龜與鍵盤、鹿與機車、駝與汽車等怪獸與工業成品進行一一結合,反映出他對於能源衝突、宇宙想像和一系列虛擬與真實的思考。超自然力量與科技的混合把指向過去的時間同指向未來的時間連結, 不變的生物面臨的多重威脅與不斷異化。不知道未來將會以什麼樣的形式到來,城市是否還能容納更多的事物。
▲ 邱岸雄,《新山海經三》,水墨動畫,27'14」,2013-2017,圖片來源:APSMUSEUM
▲ 《新山海經三》,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徐震®對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美學表達進行了長時間的思考,試圖挑戰人們對於經典與傳統的認知與預設。此次展覽中徐震®選取了在西方藝術史中的一件經典作品《斷臂的維納斯》,在其中分割出一個空間、僅留下了部分的雕塑表面。但是人們仍可憑藉自身的文化經驗辨識出雕塑的身份,就如同在城市中可以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日常問題一樣。但是這種殘缺是遵循著什麼樣的規則造就的,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思考。
▲ 徐震®,《經驗-米洛的維納斯(局部)》,銅、噴漆,207 cm x 70 cm x 59.7 cm,2019,圖片來源:APSMUSEUM
▲ 《經驗-米洛的維納斯》局部,圖片來源:APSMUSEUM
《時間的秩序》一書的作者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說到「我們仍然不知道時間是怎麼運行的,時間的本質也許是最大的未解之謎。」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事實:時間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快。所以時間在高度上的分布是有差異的,那麼在城市中就是均勻的嗎?
羅韋利在書中進一步指出了時間的一個特質一一坍塌,也就是時間消失了。因此,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藝術或許就可以成為城市的「深度時間」。
▲ 開幕論壇現場,圖片來源:APSMUSEUM
讓藝術引導空間;
讓藝術超越時間;
讓藝術融入生活。
空間領導者 | APSMUSEUM開館展
總策劃:汪斌
策展人:徐震
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丁乙、莫娜·哈透姆、何岸、詹姆斯·特瑞爾、李漢威、陸興華、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託、邱岸雄、施勇、汪建偉、王梓全、徐震®、楊振中、展望
展期:2020.11.11 - 2021.02.28
地點:APSMUSEUM,上海陸家嘴中心L+MALL三樓301
聯合主辦:欣稚鋒藝術機構、陸家嘴中心L+MALL
支持單位: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上海市建築學會、中華文化促進會
(鳳凰藝術 上海報導 撰文/於奇赫 責編/zxy)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臺
藝術|展覽|對話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