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0月31日電題:他把潛艇藏起來——記海軍工程大學教授、某研究所所長何琳
劉迎軍、熊峰
「水下殺手」潛艇,靠隱蔽自己消滅敵人,致命弱點是噪聲。
30年來,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凝結成了一個心願——把潛艇藏起來,先後研發出五代艦船隔振系統裝備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我國在機械系統隔振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他就是海軍工程大學教授、某研究所所長何琳,軍隊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他被中國聲學學會授予「馬大猷聲學獎」。
(一)
1981年,何琳考取海軍工程大學輪機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從此,他與艦船減振降噪技術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國內大多數艦船的減振設備都依賴進口或研仿,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裝備保障也受制於人……
「潛艇噪聲太大,就會被發現,成為『活靶子』。」何琳的憂慮,正是部隊指揮員心中的傷痛。他暗下決心,瞄準潛艇這一「軟肋」,向聲隱身技術發起衝擊。
他主動申請承擔了潛艇隔振裝置的研製任務,帶領課題組經過上百次調研、上萬次實驗,最終攻克了某潛艇隔振降噪技術難題。
隔振裝置使設備振動與艇體「絕緣」了,但噪音還可以沿著連接在機械設備上的各種管道向外傳遞,潛艇還是很容易「暴露」。
為了「絕緣」沿管道傳遞的振動噪聲,潛艇上需要使用特殊的接管。多年來,國內只能採用一種落後笨重的管接頭來替代,既沒有降噪效果,又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面對困境,何琳決定動手研發有中國特色的減振降噪技術。他說:「核心技術必須自主創新,不能受制於人。」
外行人看來不起眼的接管,研製起來卻異常複雜。
為了驗證新的工藝方法,何琳率課題組連續奮戰3個多月,經過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符合預期的工程樣品,順利通過專家驗收。
接管裝上潛艇之後,潛艇振動噪聲的二次傳遞被「攔腰切斷」。這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國際和國內的技術空白,先後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二)
某種介質隔振是世界上一門新興隔振技術,能讓數十噸甚至數百噸重的動力機械漂浮在介質層上。何琳瞄準這一世界難題,進行深入論證,研發出系列產品。
技術部門一開始選用的是進口產品,卻故障連連。這時,何琳站出來說:「我們有現成的產品,可以裝上去試試。」
沒想到,他們研製的產品安裝上去後,不僅承載能力強、可靠性高,而且隔振性能優越、安裝維護簡單、操作使用方便,從設計、使用和維護管理方面全部實現了智能化。經使用測試,降噪效果遠遠高於設計指標。 幾年前,某型潛艇減振降噪急需研製一種低噪聲、低摩擦係數的軸承。徵得上級機關同意後,何琳決定自主研發這種軸承。
還沒等項目申報批覆下來,他就自籌資金,帶領課題組成員展開了前期研究,終於突破了軸承材料和結構等關鍵技術,各項性能指標均滿足要求。
近年來,何琳帶領創新團隊,瞄準部隊裝備急需,先後研製開發出7個系列數百種規格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新型高性能減振元件,實現了潛艇隔振裝置的5次技術跨越。
(三)
2011年,何琳領銜的某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申報成功。
那一天,何琳破例多喝了幾杯,興奮之情難以言表:「比尋找創新突破更讓我憂心的是發現人才。我都50多歲了,早晚要退休的,不能我一退休就讓實驗室走下坡路。所以必須給年輕人壓擔子,讓他們迅速成長起來。」
海軍某型潛艇減振降噪科研項目,技術難度大,何琳卻把重擔壓在了30歲出頭的博士徐榮武肩上。
項目方案審查會召開時,幾十名專家坐鎮。令專家們沒想到的是,匯報總體方案的卻是個年輕人。
徐榮武顯然有備而來。從方案的設計思路到具體細節的把握,從理論原理到實際操作,他講得頭頭是道,贏得了專家們的交口稱讚,方案獲得通過。
何琳常說:「一個人獲取的科研成果再多,總是個定數,若帶出幾個高質量的人才,他們獲取的科研成果則是個無限的變數。」
為此,他精心為青年人才成長繪就成長線路圖。
2001年,帥長庚考取何琳的輪機工程學科專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先後承擔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攻克了一系列理論和工藝難關。2011年,帥長庚被破格晉升為教授,並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
如今,在何琳創新團隊裡,每個人都承擔著2項以上的重大科研課題,數十項關鍵技術難題已獲得重大突破。
責任編輯:胡光曲